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現代城市文化建筑藝術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我國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文化在城市建設的地位日益突出。建筑如何在現代城市文化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提升城市的品位、強化地域文化,已成為當下城市建筑亟待解決的問題。文章從建筑在塑造城市形象中的作用、對城市經濟的拉動作用及對城市生態的可持續作用三個方面闡述了建筑藝術在我國現代城市文化建設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建筑藝術;城市文化;城市經濟;可持續
羅馬著名建筑師維特魯威關于建筑“實用、堅固、美觀”的三要素早已闡釋了建筑的功能與意義。隨著現代文明的不斷進步,建筑在人們生活中的角色越發重要,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的城市建設在超高速發展及擴容進程中,由于實施者缺少審美文化修養和對城市地域特色的高度重視以及城市發展的可持續性認識,實用主義、形式主義成為城市建設爭趕時髦的主旋律,城市建筑既失去了鮮明的城市個性,又彰顯不出歷史積淀,還造成嚴重的視覺污染,不但影響了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還滯后了城市經濟效應。如今,在注重城市文化建設的大背景下,從生態文明和美學角度研究城市建筑藝術,對提升我國的城市化建設內涵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城市文化的涵義
如果說城市是人與人相互聯系的物質保證,那么城市文化就是人們增加交往的精神動力。廣義的城市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積累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在城市區域的總和;狹義的城市文化,是城市的文學藝術、廣播電視以及各種社會性、群眾性的娛樂性活動的總和。城市文化是城市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相互作用后必然形成的以人的主觀能動性為特征的綜合實力,是綜合認識的結果,具有相對獨立的地域特征,是城市精神、城市價值的具體體現。其中,城市建筑藝術作為城市物質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對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具有潛意識的感召作用和可視的影響力。
二、建筑在塑造城市形象中的作用
人們認識一個城市一般是從其外部環境-----建筑的整體特色開始的。由此可見,建筑在塑造城市形象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城市建筑是其文化與精神的積淀,不同的城市建筑都以其獨特的形式語言在強化、提升城市的形象。比如,我們可以從故宮等明清遺留的建筑中看到古都北京的風韻——布局的莊嚴秩序,氣勢的宏偉壯麗;而鳥巢等現代建筑又體現出北京融入并引領現代都市的風格。可以說,北京在全盤的處理上完整地表現出偉大的中華民族建筑的傳統手法和在都市計劃方面的智慧與氣魄。還有,上海是我國近代城市發展的代表與典范。其中,外灘建筑群和繁華的南京路街景充分展現了上海的城市魅力。從30年代建造高達24層的國際飯店,到90年代開發浦東,上海再度崛起,具有標志的建筑又為上海城市發展寫下了光輝的篇章。如今上海的建筑與近代建筑有一種比較完整的內在精神聯系,都使用一種國際語言講述關于對現代大都市狀態的思考。建筑文化在旅行中不斷變異、發展。而改革開放以來,廣州的建筑結合時代精神構成了嶄新的、充滿生機的空間形態,突出了城市的開放特色,展現出與時俱進的城市精神,預示著新的文明浪潮的到來。
三、對城市經濟的拉動作用
建筑藝術是人們生活軌跡的再現與積淀,在我國城市化的大潮中,呈現出許多新的亮點,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其中,城市建筑在城市經濟中的作用日漸突出。在人們的日常交流、溝通過程中,是濃縮地域精華的名片,放射著城市文化的光芒,飽含著城市與外界交往的動力,是城市經濟發展的外在基礎。首先,城市建筑的人性化、藝術化發展,使消費群體數量的不斷增加,促進了消費的持續增長;其次,城市建筑構建城市旅游資源,以旅游為龍頭搭建城市經濟是現代城市發展的必然,也是一個城市經濟發展的源頭活水。因為,旅游是帶動城市經濟發展的第一步,一個城市猶如一個人,如何能讓初來乍到的客人們對這座城市著迷,讓他們留戀往返,城市的建筑環境是予人第一印象的最直觀的風景,建筑功能的拓展與完善,除了旅游經濟外,還暗藏著無限的商機。可以說,城市建筑藝術是城市經濟吸引力與輻射力擴大的基礎,是支撐城市生存、競爭和發展的巨大動力和有形資產。
四、對城市生態的可持續作用
建筑業在經濟鏈條中舉足輕重,有關資料統計,在建造和使用過程中直接消耗的能源已占全社會總能耗的30%左右,建筑已經成為我國三大用能領域之一。建設領域是實現我國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目標的重要部分。如何解決好建筑在建造和使用過程中節約使用土地、能源資源和保護環境問題,對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十二五”規劃目標具有重要作用。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大力發展節能省地環保型建筑,為我國建設領域實現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在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并指出要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的長久發展。主席在文藝座談會上也提出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中國作為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在城鎮化、工業化進程中,加快推廣現代建筑技術,對于促進可持續發展、改善人居環境十分重要和緊迫,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曾培炎說,中國將借鑒國外先進建筑技術和管理經驗,探索符合國情的建筑業發展道路。新建建筑要加快推行綠色建筑標準,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既有建筑要積極推進節能改造。鼓勵綠色建筑技術、材料和設備的研發,廣泛利用智能技術完善建筑功能、降低建筑能耗。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實行有利于促進建筑節能的政策措施。希望通過研討會和博覽會,加強中國與世界各國建筑界的交流和合作,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共同推動建筑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可持續作用也反映在建筑設計的人性化與前瞻性等諸多方面,追求建筑與人、自然的和諧統一。
五、結論
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的高速發展,必定帶動城市化進程。現代中國正在經歷一種前所未有的城市化進程,在城市建設發展史上,像中國這樣大規模地推行城市建設,有眾多的人口參與,且又是發展中國家的,在世界范圍內也是空前絕后的。中國城市均經歷著激烈的社會和空間的轉變,為此,城市建筑必須立足于文化傳承,體現時代精神,突出城市特色,著眼長遠發展,對全體市民具有強烈的親和力、感召力和凝聚力。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與燦爛的文化,每一區域的城市都應張揚獨特的個性。一定意義上,現代都市與過去的歷史文化應該具有連續性,城市的建筑應該致力于表現這種連續性,如此才能既保持城市歷史文化的原有特質,體現對歷史的尊重,又使得人們在獲得新的城市生活方式的同時找到新的地域認同,增強城市的競爭力與輻射力,讓城市居民詩意地棲息于城市之中。
參考文獻:
[1]王曉艷.人性化的居住區戶外環境設計研究[D].鄭州大學,2003.
[2](美國)羅伯特.文丘里.建筑的復雜性與矛盾性[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1966.
[3]扈萬泰.總體城市設計再思考[A].規劃50年——2006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下冊),2006.
[4]張華.城市住區的人性化空間初探[A].城市規劃面對面——2005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下冊),2005.
[5]于東玖,吳曉莉.設計中易用性原則與情感的關系[J].包裝工程,2006(06).
作者:唐紹偉 單位:武漢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