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原道教建筑藝術在景區設計中的傳承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自創始至今己有近兩千年歷史,主張清靜無為,崇尚自然。從中原道教建筑及旅游景區建設的現狀入手,對中原道教建筑的藝術特征,以及選址相地、建筑形制、裝飾特征等方面進行了深入分析與研究,從而探索出中原道教建筑文化的傳承方法,并針對現有旅游景區的景觀設計提出相對應的策略。
1中原道教建筑及旅游景區建設的現狀
1.1道教建筑文化與中原區域環境
道教,是土生土長的中國宗教,道教文化因此而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經過漫長的時間發展,兩千多年的歷史演變,不僅道教的教義高深玄妙,以道教為依托的道教建筑也遍布中國的名山大川。由此形成了道教的宮觀建筑、法事音樂、繪畫雕塑、武術套路等滲透著道教的文化,其豐富、厚重、古樸、致遠的特征成為道教旅游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殊形式。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中原腹地現已構建了融航空、高鐵、高速公路為一體的立體交通網絡,便利的區域位置和便捷的交通為中原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1.2中原道教建筑的現狀
目前,中原道教名山中的嵩山、王屋山、五朵山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開發,被批準為國家重點名勝景區。2010年,風光優美的道教圣地老君山聯合雞冠洞景區成功申報國家5A級旅游景區,成為中原地區標志性景觀。中原著名的道觀有嵩山的中岳廟、開封的延慶觀、鹿邑的太清宮、三門峽的太初宮。嵩山中岳廟是河南省現保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被尊稱為道教“第六小洞天”。開封延慶觀是我國著名的道觀之一,又名重陽觀,為了紀念全真教創始人王重陽而修建的。三門峽函谷關東城門右側的太初宮是后人為紀念老子在此地所寫《道德經》而修建的。這些著名道觀是全國道教重點宮觀,本身就具有極高的歷史欣賞價值和參觀旅游價值,同時也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3中原道教文化旅游景區開發中存在問題
中原道教建筑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和歷史、文化、經濟價值,但是以道教為主要表現力的旅游景區開發建設卻存在這一些不足。中原地區固然有著豐富的道教文化積淀,但是卻把鄭汴洛沿黃河旅游線作為帶動區域旅游業發展的核心,在景觀設計上突出古都、名寺、尋根、功夫文化,重點開發觀光旅游、尋根拜祖、休閑度假和生態旅游等旅游主題。在景觀設計中對于道教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力度不夠,對外宣傳有限,特別是對于道教名山、道教建筑等的傳承中較少做專項設計,沒有充分體現中原道教的歷史地位。中原地區環境優美的道教資源引來了中外不少游客的光顧,但是每年旅游旺季都暴露出道教旅游景區中旅游設施的不健全問題。比如登封中岳廟會,每年都會引來數萬名游客參觀游覽,游客人數超出了景區的承載能力,產生的大量垃圾嚴重污染了景區環境。
2中原道教建筑的藝術特征分析
2.1中原道教建筑的選址相地
中原道教建筑選址相地中體現了道教的文化。道教文化中的哲學思想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天人合一的理念影響了道教建筑的多個方面,并成為其審美要素。中原道教建筑的選址不僅僅是考慮其宗教場所的功能,還將周圍自然環境考慮在內。中原道教建筑在選址時多尋找自然環境良好,風景秀麗的地方,就是要求其建筑貼近自然,使建筑的美與自然的美達到一種和諧共生的效果。在進行建筑的布局考慮時,不是改造自然,而是將建筑盡可能的按照其地勢進行布置,即使在平原上興建殿堂,也在周圍布置植物、水體、山石,順應自然,使得建筑仿佛是生長在自然中的仙境。在選址與布局中充分考慮自然環境,并將其建筑藝術與自然的美相結合,是道教建筑體現其文化底蘊的一種形式。在中原道教建筑的相地時,還需將其功能性考慮在內。雖然選擇了清凈的名山大川,但要有方便的道路到達,以保證良好修行條件的前提下,前來朝拜的香客容易尋找,同時生活物資也能夠順利運送。中原道教建筑的選址相地將道教思想中對自然的重視與風水理論相結合,保證了建筑與自然景觀有機結合,同時滿足功能需求,還兼顧云游道士以及香客的需求。這樣,才能使道教建筑既滿足道教文化的要求又滿足世俗世界的功能需要。
2.2中原道教建筑的形制
大多數道教的殿宇用斗拱建重檐屋頂,出檐深遠,向上舉折,加上鴟吻、脊飾,以及直立的墻壁和立柱,再由殿基寬闊的月臺或崇臺沉重,整個建筑顯得十分莊重和穩定,使人感到一種曲與直、靜與動、剛與柔的和諧美。由于北方氣候較為寒冷,降雨量少,中原道教的殿宇屋頂一般較重,墻壁較厚,有較好的保暖作用。相比之下,屋檐的出挑一般較淺,殿宇的正脊多數為直脊,有的脊上裝有磚雕或琉璃鴟吻脊飾,整座建筑莊嚴持重。在中原道教建筑型制中,建筑等級表現在建筑的規模、進深、面闊等方面。殿宇開間遵循古建筑型制,為單數,一般為三或五,不能達到九這一皇家型制的。另外,供奉整個建筑群主神的殿堂都比其他的規模大一些,開間和進深也是整個建筑中最大的,從視覺上就能體現其供奉神仙的地位等級。
2.3中原道教建筑的裝飾特征
道教建筑的裝飾題材較多,從道教神仙體系到故事傳說,以及其自然植物等都被用來當作裝飾題材。由于建筑裝飾是十分直觀的,對于烘托宗教氣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起到了一定的教化作用。例如在一些神仙廟宇中都會表現八仙、關公等裝飾題材,起到道教勸人向善,清心寡欲、淡泊名利的目的。常見的裝飾紋樣為動物紋樣,如龍和龍的“九子”是中原道教建筑裝飾中常出現的一種紋樣裝飾,是祥瑞的代表,并各自起到庇護的作用。一些在道教中有特殊意義的動物也被用作裝飾紋樣,鶴被認為是神仙坐騎,是靈獸,在道教文化中代表著長壽。由于道教崇尚自然,植物紋樣也是建筑中常常出現的一種裝飾題材,如靈芝、松樹等。道教歷史中的人物、傳說故事人都可作為建筑裝飾紋樣,如八仙、重陽七子等等。另外,八仙的法器也常被用來組成暗八仙。
3中原道教建筑藝術在旅游景區設計中的應用策略與設計方法
以道教為主要特色的旅游區是一個由很多項目構成的綜合體,這些項目涉及到旅游區、旅游景點、旅游的活動項目和其配套的旅游專門性設施、服務等。如此構成了道教旅游景區的核心競爭力,可以更有效地吸引游客,是開展旅游活動的重要載體。
3.1中原道教建筑藝術在旅游景區設計中的應用策略
“中原仙山,老子故里”是中原道教旅游景區的主題形象,圍繞此主題來強化中原的道教形象。以進香游為主題的中原道教朝圣地,可以通過朝圣進香活動帶給游客神秘的進香體驗,旅游前景較好;以欣賞道教藝術珍品為主的旅游圣地,如中岳廟的古代建筑群、王屋山的道教書畫、南陽的道教仙樂等都可以使游客領落到獨特的道教魅力;以感受獨特的道教生活為主題的道教生活圣地。道士們神秘新奇的生活總是令無數普通人向往,可以挑選適合生活的道教宮觀讓游客充分體驗充滿文化內涵的道教生活。如開封延慶觀、鹿邑太清宮、三門峽太初宮、焦作嘉應觀等都適合開展生活體驗的旅游項目。游客在感受生活的同時耳濡目染地體味著道教的思想境界,感悟道教文化中玄妙的教義思想與千姿百態的神話傳說故事,無意是旅游圣地的強大吸引點。
3.2中原道教旅游景區的設計方法
古代的道教圣地有著單一的存在目的,即宗教信仰的寄托于傳承,現代的道教勝地已經由宗教目的轉移成為觀光旅游的目的,目的的轉變制約影響著道教景區規劃設計總體構想和具體實施。在設計過程中,既要尊重道教的宗教特質,又要尊重旅游的經濟要求。設計過程中應當嚴格掌握造景的度,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境界,尤其是商業設施、道路交通、空中索道、景觀雕塑小品等設計更需謹慎從事。對于原有建筑維修的原則應該是“修舊如舊”,保持原貌的維修,以現存的實物及相關的文獻為主要依據,保護其承載的歷史信息。在中原道教旅游景區設計中突出道教建筑藝術的同時,注意營造建筑形制、裝飾圖案的道教氛圍,還要兼顧景觀構筑物、植被、水體等,用以表現道教崇尚自然返璞歸真的思想。
4結論
目前,河南省正由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強省跨越式的發展,如何在景區設計中體現特有的文化氛圍是現存的主要問題。中原地區道教建筑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其藝術特征體現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主題,在旅游景區設計中應將傳統引向創新,設計過程中既要貫徹道家宗旨,又要兼顧實際環境,在景觀設計中營造道教文化氛圍,使之成為各類旅游項目的載體。使中原道教建筑藝術在旅游景區設計中得到良好的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老聃.道德經[M].吉林:延邊大學出版社,2003,(1).
[2]楊作龍,鄒文生.中原文化景觀[M].北京:中國三峽出版社,2000.
[3]王立科.現代景觀設計中地域特色的創作手法初探[J].安徽農業科學,2007,(02).
作者:牛玖榮 單位:中原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