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人體與動物造型比較的衍生模型課程設計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人體與動物造型比較的衍生模型課程設計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人體與動物造型比較的衍生模型課程設計

【內容摘要】文章以傳統技藝為基礎,融合數字技術,在人體動物立體造型藝術比較的基礎上開展動物衍生模型創意課程研究,通過梳理二者在造型技術、美學價值以及社會意義等方面的異同關系,旨在構建高等美術院校動物造型藝術衍生模型課程體系,從而構建人體與動物造型藝術相互依存、相生相伴、融合統一的審美價值取向。

【關鍵詞】人體與動物造型;動物衍生模型;課程設計

21世紀以來,科技的全球化發展與藝術的不斷繁榮成為當下社會發展的特色,兩者的有效結合使眾多藝術與科技融合的設計作品不斷涌現。新時代藝術與科技的融會貫通已然成為較明確的發展趨勢。藝術與科技融合實現的新領域研究成果,促使高等院校課程教育改革不斷進步,在美術專業教學資源中融入科技要素成為當下高等美術院校發展的一種新趨勢。

一、課程設計基礎和背景

國外美術教育注重將科技創意思維的拓展與美術專業技能進行融合訓練,以實現在基礎美術教育中藝術與科學技術的統一。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通過《美國教育法》將藝術、科學等納入基礎教育以培養科技與藝術的跨領域人才,歐洲及日本等國也通過政策在教育中重點培養這類人才。在中國的美術教育中,臺灣地區臺北藝術大學于20世紀90年代通過成立科技藝術研究中心,以進行藝術與科技結合的研究和人才培養。相對而言,大陸美術高校中大多引入了包豪斯設計學院“藝術與技術融合”理念,對設計人才的培養研究較多,而較少通過美育與科技融合的實驗性基礎美術教育課程設置及改革實踐提升學生審美情趣,也較少以美術基礎課程為載體提升學生的科技與美學素養,使科技美學融入高等美術院校基礎課教育,促進高校藝術教育與科技的融合,推動高校教學中藝術創新成果向藝術衍生與文創產品轉化的課程改革研究較少。長期以來,中國的高等美術教育中的基礎造型訓練基本上是圍繞著“人”這一主題進行,人體結構、人體寫生、人物創作等課程在主流美術院校基礎課程中占據重要地位,造成學生在自己的藝術生涯中會較多關注以人為核心的命題。然而,幾十年的工業化進程不僅對中國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同時也割裂了人與動物的生態聯系,面對日益嚴重的生態問題,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概念已經無法回避。藝術教育對生態、動物、植物的關注與日俱增,相關自然生態命題也是造型藝術關注的焦點,對動物的關注是極其重要的藝術課題。“如今在國內,很多領域的古動物復原都是一片空白,幾乎沒有從動物復原的角度進行模型的創建。”①基于生態自然教育的動物造型教學長期缺位,使得以動物為主題的藝術創作難覓蹤跡,諸如動物角色明星、動物影視動漫作品及其衍生品。總之,國內藝術教育體系中涉及到自然和生態命題的造型藝術教育和創作實踐研究比較薄弱和匱乏。從當前的藝術衍生品市場不難發現,衍生創意品是文化藝術消費的主要形式和內容。作為藝術教育而言,衍生創意能力的培養要基于學生藝術基礎造型能力的升華和提高,是藝術創造力融合商業創意的集中表現。然而,與作為朝陽產業的藝術衍生品的日漸繁榮相比,在負責相關人才培養和輸出的國內藝術類高校中,卻較少開設藝術衍生品專業方向(國內八大美院中僅有四川美術學院和廣州美術學院開設了相關專業),相關的師資建設、教學資源缺乏,尤其是教學體系構建顯得較為薄弱,其中的主要表現是動物造型及創意衍生教學體系的空缺。

二、人與動物造型比較及衍生模型創意課程

(一)課程研究內容

“動物的機體,其構造原理幾與人類相若,其中不唯部件構成,位置序列與人體構造基本一致,就連解割名稱亦與人體小異大同。因此,只要懂得人體的結構,屆時了不得屈尊爬一爬,作番模擬,比照,一切便不難推導。人是由動物進化而來的,自然也可以作逆向反祖的回溯。”②以人體立體造型藝術為依據和參照,以動物分類學、動物考古學等學科為支撐,梳理出動物造型藝術的基本特點,在傳統技藝結合數字技術的背景下探討人體與動物立體模型的制作和輸出方式,并在此基礎上彰顯動物造型藝術的審美價值和社會學意義。基礎課程主要研究內容分為兩類。一是基于科技美學的人與動物(特別是脊索動物門)形態相似性的基礎造型課程設計。人與動物具有高度關聯性和類似度,以人物與動物的結構對比作為課程切入點,教師可由傳統的人體結構介入龐雜的動物結構教學引導學生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課程在尊重和依據動物考古學的基礎上,根據人與動物在生物親緣性和造型進化規律上的相似性,梳理人體與動物立體造型藝術對比研究的技術路徑,在傳統塑造技術的基礎上結合數字模型塑造技術構建研究的方式方法;引導和激發學生關于絕滅動物造型的想象空間和藝術感受,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最大限度地展現已絕滅動物復原藝術融入科技的可能性和審美魅力。二是圍繞科技美學的人體與動物對照創意造型實踐及創意作品輸出。本課程通過多種數字技術方式的組合和優化,以Maya、3Dmax為基本技術平臺,輔以多種其他技術方式,如Madbox、Zbrush等,尤其是融合Photoshop等二維技術,使二、三維技術彼此支撐,可實現數字多技術混成和動物解剖及形體結構的教學互動,較大提升學生對動物結構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以及課程教學效率。在此基礎上,利用三維立體成型技術將成熟的動物數字造型,如絕滅動物、現存動物、未來科幻色彩的人與動物造型、動漫化人與動物造型等,轉化輸出為具有市場銷售可能性的藝術衍生品。

(二)課程研究目標

該課程在藝術融合科技方面的實踐,可打通美育教學中藝術與科技間的屏障,使美術院校基礎課教育符合當代科技人文環境下高校大學生群體的審美情趣,開闊學生審美視野,提升審美素養、審美情趣,有助于美術基礎課教育中藝術與科技成果融合及藝術教學衍生文創成果的社會轉化。

(三)解決教學問題

該課程改變了傳統美術基礎教育課程中單一的美育及造型培養模式,順應生態美學的藝術潮流,試圖改變當代美術教育和創作長期以來固有,以人為中心的立體造型藝術實踐。在傳統造型技藝融合數字化造型技術的基礎上,該課程將人體與動物立體造型藝術進行對比研究,一方面開拓了動物造型藝術教育和創作的新局面,另一方面促進了人體與動物立體造型藝術的協調共生,最終實現審美教育鏈接產業跨領域的融合和學生的藝術創意衍生及產品轉化能力的拓展。該課程還有利于轉變美術基礎教育培養中藝術與科技相互孤立、彼此割裂,“重藝術美、輕科技美”,藝術教育成果與科技成果間不能互相融匯轉化等問題;轉變美術基礎教育培養中跨界融合意識不強造成的學生創意興趣低下,教學針對性不強,學生創作缺乏創造意識、科學態度、科學思維和科技美學的眼光,作品千篇一律無創意的現狀。

(四)課題研究方法

課題研究方法分為三種。第一種,對比比較的研究方法。該方法從生物進化的角度將人體與動物的研究主題并置,采用由此及彼、舉一反三的研究方式,以人體立體造型藝術的基本規律為切入點,梳理出人體造型與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性動物種類的造型特點之間的共通處,同時結合對不同類別動物造型功能性進化成因的分析和掌握,并以此為契機,將二者獨有的造型特點通過傳統技藝和數字化模型的融合進行分門別類的規律性總結,以便師生在教學和創作研究時以小見大、觸類旁通地掌握各種復雜的動物門類的造型方法和技巧。第二種,跨學科研究法。將人與動物藝術造型與生物分類學、動物解剖學等學科進行比較研究,廣泛對照國內藝術與科技融合教學實踐在設計學、理工學科的異同與特色,以揚長避短,摸索藝術與科技跨學科研究的基本規律和互補性。第三種,教學個案分析與綜合法。該方法梳理總結實驗課程主體部分,包括感覺與想象、形態相似性下生態比較造型實踐(人體與動物造型結構規律異同整合)、科技美學中人與動物對照創意造型實踐,以及創意作品輸出個案,并在此基礎上綜合分析實驗課程教學的共性和一般規律。

(五)預期效果與具體成果

通過該課題的建設和研究,填補美術院校基礎教育課程中藝術與科技融匯教學的研究空白,實現科普教育與美術基礎專業學科教學的資源整合,探索培養美術類專業復合創意人才的基礎教學模式。該課題的研究成果將在以下幾個方面呈現。一是形成基于科技美學的人體與動物(特別是脊索動物門)形態相似性的課程設計,基于科技美學的技術植入與衍生基礎造型創意整合(以多媒體科技復原成果《中國古生物復原生態圖集》《絕滅動物復原生態圖集》作為衍生創意造型課程拓展內容)課程設計。二是實現科技美學中人與動物對照創意造型實踐及創意作品輸出,研究開發出系統的人與動物模型(以絕滅動物、科幻動物為主)產品序列,并連接產業市場,實現作品產品化的產學研教學實踐目標。三是形成美術院校藝術融入科技的基礎課實驗教學研究方案;使絕滅動物復原融合多個學科內容,包括美術學、軟件運用技術、動物解剖學、動物分類學等相關知識和技術。本實驗教學研究立足于美術,依托于我國考古和動物學相關科學理論和成果,借助于計算機數字技術手段和表現語言展開復原方式研究。美術基礎課程教育改革應引入科技美學的實踐教學課程,依托帶有實物模型的課程體系開展數字化人與動物模型的教學實踐,并將數字模型教學成果以教學結課匯報展的形式進行教學經驗交流。

結語

總之,基于絕滅動物復原技術研究的人體與動物衍生模型課程建設,一方面將數字技術、動物考古學等科學技術融入動物造型藝術創作中,體現了藝術與科技的有機互動和融合;另一方面,有機地鏈接了傳統的人體造型主題與動物藝術造型資源,豐富并拓展了高等美術學院教育體系的研究內涵和意義外延。本研究課題體現了專業高等美術院校建構自然主義的造型藝術理論探索,針對傳統造型藝術研究對象單一和狹隘的現狀,通過創作理論的拓展和創新,并融合數字科技模型技術,來實現人體與動物立體造型藝術在造型技術和理論研究以及衍生創意等多方面的并重發展。

注釋:

1.國科學院《中國自然地理》編輯委員會.中國自然地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45.

2.傅維安.動物雕塑教學提要[J].浙江工藝美術,1999(2):38.

作者:張偉鵬 單位:四川美術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国产VA久久久久久久冰| 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播放| 337p欧洲亚洲大胆艺术| 波多野结衣中文一区二区免费| 天天色天天操综合网| 免费高清资源黄网站在线观看| 三上悠亚亚洲一区高清| 糟蹋顶弄挣扎哀求np| 思思久而久焦人| 免费黄色福利视频| japonensis19一20刚开始的| 真实国产乱子伦对白视频| 天天色综合图片| 亚洲精品线在线观看| 91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性色也| 欧美高清老少配性啪啪| 国产精品国三级国产AV| 亚洲av无码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三级a三级三级野外| 日韩在线看片中文字幕不卡| 国产免费爽爽视频免费可以看 | 性欧美vr高清极品| 八戒网站免费观看视频| a级毛片免费高清视频| 波多野结衣大战5个黑人| 国产精品白丝AV网站| 亚洲av本道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黑人巨茎大战白人美女|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久久99| 园田美樱中文字幕在线看一区| 中国人免费观看高清在线观看二区|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在线看无码的免费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91九色精品国产免费| 无码国产成人av在线播放| 再深点灬舒服了灬太大了在线观看| 99热这里只有精品99| 欧美中文在线观看| 国产伦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一级免费黄色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