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會計教學革新理念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傳統的會計學科教育的特點及不足
1、偏重于會計專業知識教育,忽視學生會計能力的培養。傳統的會計教育往往只重視其基本理論的教育,這種教育的課時數所占的比重通常在70%左右。而其他能力的傳授不但課時數少,而且經常是相對固定不變的。學生學后基本不知道或不能掌握會計應用能力。
2、教會學生理論知識,忽視了教會學生如何應用這些知識。在傳統的會計教育模式下,學生也許學會了怎樣編制分錄、怎樣編制報表,但在如何利用這些生成的信息幫助解決日益復雜的企業與會計問題方面則顯得不足。
3、側重于教育國內會計制度,忽視了現代企業向全球性發展的趨勢。在大多數會計專業課程里,對其他國家的會計制度進行介紹或研究的課程幾乎沒有。這種框架顯然不能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要求。
4、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以教科書為依據,忽視了學生主體地位。在這種模式下,教師按部就班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講授課本知識。由于教學方法單一,專業知識單純靠滿堂灌,從而使課堂教學內容枯燥無味,無法對學生產生吸引力,更提不起學生學習專業的興趣。等到課程結束時學生也不一定能夠形成對該門課的一個總體認識。甚至會有這種情況:會計專業學生完成專業學習后,竟不能系統地回答什么是會計,會計的作用是什么等問題。這不得不讓我們對傳統會計模式究竟教會了學生什么產生了疑問。
二、社會經濟發展對會計教育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們正面臨著企業環境和會計行業本身的快速變化,會計職業界提供的服務范圍越來越廣泛,專項服務越來越專業,業務創新層出不窮。相比較而言,會計教育長期以來卻無大的變化,學生會計運用能力差,業務能力低下導致就業能力差。外部環境的變化要求會計教育的改革,以減少教育與實務的差距。
1、從社會需求看
根據對國際性及地區性的會計師事務所所作的調查發現,在國際性的事務所第一次面試時,最重視的因素依次為應試者的領導能力(h月妞den山ipder-shiP)、整體平均成績(overall腳de即intave雄羅)、會計學成績、會計工作經驗,地區性的事務所在第一次面試時,最重視的因素依次是會計學成績、會計工作經驗、整體的平均成績及領導能力等。這些需求有的是我們已經滿足了的,而有些則是我們做得不夠的。
2、從經濟發展的趨勢看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人們需要不斷地創新,包括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理論以及各種創新的相互結合。只有持續創新和全面創新,才能保持經濟的不斷發展。發展知識經濟,需要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而傳統的會計教育對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培養是非常匾乏的。
3、從對會計專業認識提出的要求看
1999年,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ICPA)針對進人會計業界的新人提出了三項核』合素質能力要求,一是專業職能素質伍mctio和叮C儀nl姆tencies),包括建立決策模型、評價風險、選擇相關可靠的度量標準、報告、研究等方面的能力:二是人格素質(伴伽耐cornl犯tencies),包括適合會計行業的個人特質、解決問題和作出決策、與人合作、溝通、領導、項目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三是寬廣的商業視角素質(bmadbusi-nesspers側沈tive叩叫petencies),包括全球視角、戰略思維、行業觀念、市場、顧客導向、資源管理、法律觀念等方面的能力。會計職業界對會計人員需求的壓力也促使會計教育的變革,要求會計教育界從自身內部進行會計課程的戰略性重構。《臺灣會計研究月刊》中的<20fl年會計師專業遠景何處尋>一文中提出了會計應具備的五大核心能力,其具體內容是:溝通和領導技巧(~ca-tionsandl硯記明hipskills)、策略性和關鍵性思考技巧(strategicandcritic已think噸sk業)、以顧客、客戶與市場為主要焦點(focusonthecus~,。hentand皿吐et)、整合咨訊之闡釋(interp比ta石onof~嗜ng-inJForynation)、以及技術嫻熟性(technol硒咫Uyadept)。這與從CPA的提法有著驚人的類似,我們對此加以關注不難發現,這些要求在中國的社會經濟大環境中也同樣存在著。
三、改革后會計教育理念的基本特征及教學改革設想
(一)、基本特征
1、注重于培養知識全面的高素質專業人才。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會計教育,應當在培養專業意識的基礎上,拓寬知識口徑,擴展學生基礎知識范圍,使其具備較為扎實的經濟學、管理學的基礎和較為寬廣的考察社會經濟現象的視野,真正構建起金字塔式的定量分析與定性描述相結合的知識結構,以適應未來日趨復雜的會計工作需要。
2、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溝通能力、創造能力。學生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更應當學會如何運用這些知識為企業處理紛繁的事務。企業的會計人員將不再是僅僅擔負著核算、監督等功能而且能提供五大核心服務。其中五大核心服務分別為:確認性服務與資訊正確(~~eandinforynationin-沈幼ty)、技術服務(techno協留~es)、管理顧間服務與績效管理(~哪筍毗ntconsulti嗯andPerfonnancem叨昭~nt)、財務規劃(fi~i吐pl朗‘呢)、以及國際化服務(internatio刊吐se幣ces)。
3、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密切聯系。傳統的會計教育,許多年來一直沿用相同(似)的教學模式,近年來教學內容雖有較大變更,但從總體上講仍然偏重于照本宣科式的傳授,而在如何與社會經濟發展,特別是與不同地區經濟發展密切結合方面做得還不夠,各地的高校,應本著為當地經濟發展服務的思路,在課程設置上開設一些有地方特色的課程或講座,為學生今后更快地融人社會打下一定的基礎,學生的適應性將得到大大提高。
(二)、教學改革的基本設想
1、教學模式的改革
改革后的教學模式應轉為以學生為中心,以需求為動因,以問題為基礎,以能力為目標,以就業為導向,進行發現式、探索性的學習。以往的教學,絕大部分是面對面的講授,在學生對將要學的內容幾乎一無所知的情況下,要他們提出相關的需求,這無疑是相當困難的。因此,我們在每一門課程開始之前,應先給學生一個整體認識,然后再分部分講解。比方說,在學生已有一定專業基礎時,我們可以要求學生設想自己作為企業的高層管理者,描述自己的新產品、進行企業與市場分析、制定營銷、財務、人力資源等方面的策略,并作出書面與口頭的報告。通過這個短課程,既可以使學生了解職業界對會計人員能力的要求,以及自己對會計課程的要求,又可以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與溝通能力。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針對自己所發現的問題快速補充”營養”。鼓勵學生利用假期做一些企業的調查實踐,到一些部門(如稅務、財政、金融等)去實習。作為教師,則在授課時多結合一些實際的案例,或許這也能起到類似的作用。另外,我們應充分利用現代網絡技術,使授課變為學生直接面對真實的事件,進行真實的核算、決策、咨詢,而教師在其中起到一種中介作用。這樣,學生的學習將會變成一種主動的自發的要求,而不再是一種被動的接受。在真實事件的模擬練習中,培養學生的實務能力。
2、教學應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會計學科教學中如原始憑證、記賬憑證的填制,賬簿的登記、報表的編制等內容均需要學生實際操作。目前這些內容一般放在課后進行,按照課后習題編記帳憑證、登賬,雖說也進行了實際練習,但與實際工作手續相差較大,無法練習填制審核原始憑證。如根據原始憑證編制記賬憑證,將原始憑證整理粘貼附在記賬憑證之后,憑證上須加蓋哪些印章,財務部門憑證如何傳遞,怎樣登賬等均得不到系統練習。對于這些問題我認為應在模擬實驗室分組安排實際操作獷各小組成員按教師設計的題目分別扮演不同角色,分工負責,按實際業務的發生、進展情況,辦理相應的憑證填制傳遞手續,并進行記賬,教師可在課堂上對各小組的作業進行分析、評分,這種形式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組織能力,更加強了同學之間互助合作的團隊精神。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有新鮮感,能夠提起學習的興趣和鉆研專業知識的積極性。
3、會計課程設置的改革
首先,適當加大基礎課程的課時數,根據章節的內容,理論教學與實踐性技能教學的課時數一般而言應按1:1的比例安排,按照“實用、適用、夠用”的原則,注重實踐性技能教學,要求學生利用節假日外出實習,把專業基本能力培養與方法應作為教育的重點。其次,應根據會計結構的新變化、會計新的發展領域,全面設置相關課程,加強會計戰略與策略的研究、經營風險與會計風險的研究、加強信息技術知識的應用。在具體操作上,可通過開設專業講座的形式來完成上述內容的學習。不過,這也要求教師在這些方面深有研究。第三,會計教學不僅需妥善運用資訊科技,同時亦需與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社會學及統計分析等領域相結合,使學生具備科技整合的能力以適應實務的需求。不論會計教育改革的方式如何,其理念始終應該以會計教育的需求為依托。使其能夠實掌握時代變化的脈動。這不僅關系到整個專業未來的發展和前途。同時對學生就業競爭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幫助。會計教育應如何應對會計教育趨勢的挑戰是值得我們深人探討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