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地勘單位科技創新措施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傳統地勘單位中科技創新的認知薄弱,導致地勘行業技術中知識產權挖掘不足,影響了國際市場的開拓步伐。本文以江蘇煤炭地質局為例,探討了地勘單位科技創新管理的有效措施,認為科技創新宣傳培訓可有效提高創新意識,打造企業科技影響力;增大科技創新投入力度、推進創新平臺建設可促進產學研聯合,進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建立科技人才選拔雙通道可促進科技創新積極性;貫徹落實科技規范化管理可防范知識產權風險。
關鍵詞:地勘單位;轉型發展;科技措施
1產業轉型發展目標
1.1地質勘查板塊產業
(1)依據各單位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需求,合理配置必須的儀器設備,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2)塌陷區治理、土壤檢測、土地質量調查、生態環境修復治理等項目,積極對接地方國土局、環保局、科技局和農委等有關部門,聯合相關高校和企業,多點位、多層次開展項目工作,積極融入地方經濟發展。(3)地質災害治理、廢棄礦山治理,工程勘察等項目,積極對接地方國土局、環保局、科技局等有關部門,加大工作力度,努力爭取在政府項目、科技項目立項等方面獲得突破,積極融入南京地方經濟發展。
1.2地質技術服務板塊產業
(1)加強與大型設計院、政府主管部門的聯系,主攻地鐵、市政、水利、鐵路建設等大型項目。(2)大力開拓工程勘察施工新業務和新領域,積極向綜合工程勘察方向轉型。(3)測繪由低端地籍測繪、不動產測量等勞動密集型外業業務,向測繪軟件開發、數字城市、地理信息系統等內業數據處理方面轉型。(4)積極爭取參加一些規范(含地方規范)的編寫和參與各級項目評獎,爭取獲得各種獎項,樹立品牌形象,提高核心競爭力。
1.3工業與貿易板塊產業
依托國務院印發的《中國制造2025》(國發[2015]28號)、《“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國發[2016]43號)等政策,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3D打印、集成電路等創新技術推動智能制造的不斷發展,使制造業的持續演進推動制造業的智能化發展,以“一帶一路”對外戰略鼓勵企業實施國際化運營,提升生產技術水平并降低生產成本,由來料加工向自主發展轉變,大力發展附加值較高的高新技術產業,從而實現制造業從標準化向個性化、柔性化的高端方向的轉變,智能制造成為兩化融合的主攻方向,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提升產品和服務價值鏈,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2科技創新支撐方式
圍繞產業目標部署創新鏈,突出創新驅動發展。通過各種途徑進一步加大科技投入,鼓勵各單位構建不同層次的創新平臺,特別是加強地質勘查、地質技術服務、工業與貿易三大主業與政府及科研院所的產學研合作,通過加大科技成果的轉化,積極培育高科技企業,在“十三五”期間各產業單位基本完成高新技術企業申報。主要支撐方式有:
2.1提高創新意識,打造企業科技影響力
針對地質勘查、地質技術服務、工業與貿易三大主業技術特點,加大宣傳力度,舉辦大中小型培訓班,拓展技術人員的科技視野,鼓勵知識產權申報,積極開展、參與產業相關規范、規程的編制,提升科技知名度。
2.2加強產學研聯合,促進企業科技成果轉化
地質勘查、地質技術服務、工業與貿易三大主業摸索產學研科技創新平臺的合作模式,基于高校豐富科技情報、圖書資料和先進的實驗設施,選擇主營方向相關的前沿成果開展應用性的廣泛溝通與深入交流,結合經營部門的市場信息分析,明確合作目標,在學校高科技人才指導下,企業科研人員開展前沿成果的應用性技術攻關、新產品開發,解決生產技術轉型的需求和難題;邀請社會科技指導機構為企業的科研開發工作科普和咨詢,激發科技創新動力、心靈感;通過建立長期穩定的產學研合作關系,將高校的前沿成果轉化為企業的市場優勢,從而不斷提高企業轉型發展的活力,為搶占市場份額打造扎實基礎。
2.3建立健全科技規范化管理體系和機構
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國發〔2008〕18號)》和《深入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國辦發[2014]64號),根據各產業技術、人才、設備等優勢,努力探索科技創新新機制,通過知識產權管理規范貫徹標準工作,強化知識產權研發、運用、管理和保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通過戰略運用實現對知識產權的科學管理,提高國際、國內市場競爭能力。
3實施措施
3.1科技創新宣傳培訓
組織開展“科技創新月”系統活動,引導企業樹立思維創新、模式創新、科技創新、制度創新、人才創新、文化創新等創新發展新理念,提升創新意識,營造全員創新氛圍。根據各產業科技工作推進情況,針對需求開展“科技專家一對一”指導培訓。
3.2增大科技創新投入力度
為了鼓勵各單位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在考核激勵、資金投入等方面加大科技創新工作力度,重點落實科技攻關項目、科研成果轉化、先進技術引進、科研能力建設等項目的資金扶持力度和考核激勵力度,形成新經濟增長點培育池。
3.3推進創新平臺建設
組織省、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參觀學習,為推進地下空間探測、地災防治、航空物探、無人機測繪、地熱勘查與開發、煤炭地下氣化等新產業平臺申請提供參考;推進各產業高企申報。
3.4建立科技人才選拔雙通道
起草《首席專家選拔與管理辦法》,做好高層次人才選拔推薦工作;建立各領域專家庫,引導專業人才潛心鉆研業務,最大限度地發揮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探索有利于科技創新、科技成果轉化、科技人才培養的具體獎勵措施,提高創新人員在成果收益分享中的比例,激發全員創新活力。
3.5貫徹落實科技規范化管理
制定《科技創新管理辦法》、《首席專家選拔及管理辦法》、《科技創新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科技創新項目管理辦法》、《科技創新成果評價管理辦法》、《科技創新獎勵辦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開展貫標工作。完善重大科技立項、重大科技投入、重點項目評優的決策機制,明確科技項目管理流程,精準規劃年度科技工作內容,加強科技計劃的執行、進展的監督檢查和驗收上報工作,準確填報科技地質月報和財務決算報表中的科技投入。嚴格執行科技創新投入機制,夯實科技管理基礎。
4結語
上述科技措施有效地推進了江蘇煤炭地質局的轉型發展,截至2017年底,全局已授權專利109項(有效發明專利15項、有效使用新型專利86項),在審專利110項,軟件著作權授權5項、商標9項、標準11部[1],為轉型發展奠定了科技基礎。
作者:張曉 王可新 單位:江蘇煤炭地質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