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生物科學技術在生活中的運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21世紀,生物科學技術得到了飛速發展。在國家提倡低碳出行、綠色生活的環境下,人們也越來越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可見生物科學技術的影子,生物科學技術已與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連,對人們的生活質量及社會發展都有著很大的影響。但任何事物發展都有其兩面性,生物科學技術的發展也不例外。本文主要論述了生物科學技術給人們帶來的積極作用及消極作用的影響。
關鍵詞:生物科學技術;生活;積極作用;消極作用
在2020年我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環境下,我國各個領域都蓬勃發展。人們已經解決了吃飯溫飽的問題,而目前人們更加注重生活的質量。生物科學技術的發展涉及了眾多領域,其是以生命科學為基礎,主要涉及的科學內容有工程原理與生物細胞和生物組織。生物科學技術的發展使人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提高,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其兩面性,應該用全面正確的眼光探討生物科學技術的應用,從而讓生物科學技術更好的為社會發展而服務。
1當前生物科學技術的發展
當今21世紀,生物科學技術有任何的新突破、新發現,其都將很大程度的影響著人們與社會發展的腳步。相對于其它發達國家來說,我國研究生物科學技術的起步較晚,但隨著新世紀的到來,科學技術得到了不斷的發展,各種新興產業層出不窮,因此在信息科技革命的浪潮中,生物科學技術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1]。剛開始的起步階段,生物科學技術只在醫學制藥中涉及,經過不斷的科學探索和研發,漸漸將生物科學技術推廣到生態、農業及醫療范疇,比如人工合成胰島素,為糖尿病疾病患者研發新藥物;袁隆平的雜交水稻,解決了人們糧食短缺吃不飽的問題,不僅使農業技術得到了提升,也表現出生物科學技術在農業領域的積極應用;將其與保護海洋的環境相結合,不僅讓海洋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清潔,也大大改善了海水的質量。倘若可以將其全面的實施于環保工作中,則我國急需解決的環保問題也將會迎刃而解。還有涉及其它領域的,也都有其一定的發展戰果[2]。尤其可喜的是生物科學技術已經慢慢表現出和其他技術的融合趨勢。
2生物科學技術在生活中的積極作用
生物科學技術有任何的新突破、新發現,其都將很大程度的影響著人們與社會發展的腳步。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可見生物科學技術的影子,生物科學技術已與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連,對人們的生活質量及社會發展都有著很大的影響。生物科學技術很大一部分是應用在醫藥領域里,其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內容:第一,生物科學技術研發制造出了靈敏度、精確性高的醫療設施。第二,生物科學技術研發配制出了很多新型藥物,倘若用傳統方法制藥,根本沒有辦法生產,而且其相應的生產成本也會很高。因此這些新型藥物拯救了身患疾病的患者。第三,生物科學技術還研發制造出了基因工程疫苗、菌苗,有效的預防了傳染病的傳播。在環保領域,生物科學技術也發揮了顯著的作用。水是生命之源,任何生物都離不開水。人們在生產、生活中產生了很多廢水,為了凈化這些廢水,科研人員利用生物科學技術培育菌種凈化水質,使廢水中的細菌得到降解,保證處理廢水的穩定化、無公害化及資源化;在新能源的開發領域,科研人員結合生物科學技術對植物實施改造基因工程開發出可再生新能源[3]。不僅如此,在環境污染嚴重的今天,可以利用細菌凈化環境,響應國家提出的綠色地球的發展。農業領域相對于其它領域來講,發展比較迅速,在農作物方面主要利用轉基因技術,不僅很大程度的提高了其產量,與此同時,利用生物技術研發的對抗病蟲的農作物也趨于成熟,且已經開始使用,效果顯著,使人們的收入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不僅如此,倘若在牲畜飼養方面利用生物科學技術,不僅可以有效的提高抵抗力,而且也很大程度的降低了疾病的發生。
3生物科學技術在生活中的消極作用
生物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的發展,但在發展過程中,不免也會出現很多問題,尤為令人重視的是有關食品安全的問題。科研人員培育的轉基因農作物確實使產量得到了提升,但在人們食用過程中,有一些人出現了過敏現象。不僅如此,有很多農作物種植在不適宜的地方,大大破壞了土壤的結構,使土壤沙漠化更加嚴重;雖然利用生物科學技術研發出了很多新型藥物減少了疾病的困擾,但濫用抗生素不僅會使病情更加嚴重,還會因食用不當會產生抗藥性,極大的影響患者身體的恢復;克隆技術的發展也深深的影響著人們,出現了器官移植等現象,沖擊著人們的道德觀念。綜上所述,生物科學技術在生活中的應用不僅有其積極一面,與此同時也有其消極一面。所以,人們要正確全面的認識生物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其最大程度的發揮積極作用,推動社會的發展[4]。
參考文獻:
[1]李佳然.現代生物技術在人類生活中的應用[J].農家參謀,2018(11):242.
[2]李歡宇.現代生物技術在人類生活中的應用[J].科技與創新,2018(2):143-144.
[3]曹秋娥.淺談生物科學技術的應用所帶來的利與弊[J].中學生物學,2004(4):10-13.
作者:成思遠 單位:喀什大學生命與地理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