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臨床醫學整合課程中教學管理體系改革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醫學整合課程改革在我國方興未艾,通過總結我校10余年的經驗和總結,側重于從教學管理的角度,來闡述和反思如何更好的支撐和推進醫學整合課程的改革,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整合課程改革;模塊課程;教學管理
一、背景
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醫學院的幫助下,浙江大學醫學院于2007年開始實施臨床醫學整合課程改革。新課程體系采用模塊化課程的形式,以人體器官系統為基礎,以臨床問題(Problem-BasedLearning,PBL)為驅動,貫通基礎和臨床,整合醫學、公共衛生、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等多個學科。模塊化課程由8個模塊組成(見表1),第一學年主要側重于基礎知識,第二學年則側重臨床知識與技能,各模塊之間循序漸進,知識深度逐漸加大,與臨床的關系也逐漸密切。由于模塊化課程打破了傳統的學科界限,貫通了基礎與臨床之間的壁障,其教學模式完全不同于傳統的以學科為基礎的模式,教學內容是基于器官系統,依托于臨床案例進行的多學科的整合,教學進度也是多學科的齊頭并進,而且PBL也成為主要的教學模式之一,可見傳統的按學科或學科系來設置的教研室或課程組已不能適應課程整合的需要。同時,往往一個模塊就涉及幾十位來自不同學科的教師,使得模塊課程運行的難度、復雜度急劇上升。因此,為保障課程高質量的運行,有必要對教學管理體系進行改革和創新。
二、教學管理體系的建立與實施
(一)教學組織架構。成立了以模塊課程組為核心的教學組織架構。模塊課程組在醫學院模塊課程委員會的專業指導下,在醫學院教學辦公室的直接領導下開展工作。附圖模塊化課程教學組織架構1.模塊課程委員會。委員會設主任1名,副主任3名,由各模塊課程的主任、教學專家、管理專家和學生代表擔任委員,負責模塊化課程體系的總體規劃、決策和協調等工作。2.醫學院教學辦公室。負責監督模塊課程組的運行和管理,工作成效考核,以及資源保障、部門協調等工作。教學辦公室是醫學院的常設機構,統籌醫學院的教育教學工作,下設本科生教育辦公室、研究生教育辦公室、畢業后教育辦公室和留學生教育辦公室。3.模塊課程組。模塊課程組是整個模塊化課程運行的核心管理部門,設組長和助理各1名。在課程委員會的總體規劃下,具體負責模塊課程業務的指導、設計以及教學的運行和管理、質量保障等工作,并對教學改革和教學管理等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另配備課程秘書1名、PBL秘書2名和網站維護員1名。其中課程秘書負責模塊課程的日常事務處理、資料歸檔和管理等工作;PBL秘書負責PBL的日常運行與管理等;網站維護員負責模塊課程的信息化支持工作,包括網絡平臺、手持設備的管理與維護,信息的與管理,平臺使用培訓等。4.模塊主任和模塊協調員。各模塊運行實行整合課程組協調下的模塊主任負責制,每個模塊課程設模塊主任1名,副主任若干名,由各模塊中主要學科的相關專家通過競聘產生,在整體框架下,負責所屬模塊的教學建設工作,包括教學內容設計與安排、大綱修訂、師資隊伍的建設和落實、考核評價工作等。同時每個模塊還設模塊協調員1名,協助模塊主任開展相關工作。
(二)模塊課程運行機制。運行機制對保障模塊課程的順利同樣實施極為重要。學校對模塊課程組組長及助理、模塊主任、模塊協調員、課程秘書、PBL秘書和網站維護人員均設定了詳細的SOP(StandardOperatingProcedure),對在模塊運行前、運行中和運行后各個階段、各角色均規定了非常詳盡的工作內容,職責明確。
(三)標準化、閉環式的質量保障系統。模塊化課程體系的教學質量保障在于建立了標準化、閉環式的質量保障和持續改進機制,包括標準建立、實施監督、收集信息、分析反饋、持續改進等。結果導向的教育理念指導質量標準的建立,下一層標準對照、匹配上一層標準,形成了自下而上的牢固支撐。同時課程體系通過各種反饋,建立了課程質量的持續改進機制。如各模塊課程設立了周反饋和終末反饋制度,模塊主任、協調員根據學生的反饋,起動相應的機制,如協調和完善學科間教學內容的銜接、合理調節教學安排、調整授課教師等。
(四)其他保障和支撐。組建了橫跨各臨床醫學院的臨床學科教學委員會,旨在遴選出整個醫學院最優秀的臨床師資承擔臨床內容的授課;基礎醫學、公共衛生等相關學科的任課教師由基礎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推薦優秀資深教師,并由課程組會同各模塊主任最終確定。為支撐模塊課程的運行,建立了一體化的醫學教育信息化平臺。模塊課程中的學習導航、PBL教學、自主學習、評價考核等內容的部分環節依托于平臺開展。截止目前,網站總訪問量達500余萬次,利用平臺開展的PBL相關教學達4萬余人次。
三、實踐效果
在教學管理體系方面所做的創新工作,有效地保證了我校課程改革的推進和課程的平穩運行。自2009年起實施模塊化課程以來,通過閉環式的持續改進,也使得教學質量不斷得到提升。在各模塊的終末反饋和每學期師生座談中,師生對于課程的滿意度呈上升趨勢;對課程在綜合分析能力、自主學習、終身學習和創新思維培養中所起的作用,都給予了較高的肯定和支持。
四、反思與建議
(一)進一步加強模塊課程中內容的整合和融合。醫學整合課程改革,旨在面向臨床,打破各個學科之間的壁壘,通過將不同學科、甚至不同領域的內容,按其內在聯系進行有機融合,實現醫學知識的融會貫通和醫學生勝任力的發掘和培養[4-5]。同時通過課程融合,提前接觸臨床知識,縮減理論授課時間,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激發學生學習動力。醫學院從2007年啟動整合課程改革,經過多年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部分學科內容間不可避免的仍存在前后銜接有空檔,內容有重復等問題,部分是原先設計存在的問題,部分則是隨著學科的發展、教學內容的局部調整而產生。因此需要在一定周期內,由管理部門對模塊課程進行整體性回顧、梳理,以進一步加強課程內容的整合和完善。
(二)根植整合理念到教師的教學意識和行動中。由于現任絕大多數教師接受的都是傳統的以學科為基礎的課程體系下的教育,因此部分教師仍存在學科本位主義,都認為自己的學科最為重要,而忽視學科間的配合與整合,造成模塊課程合而不整,僅是內容的拼湊,未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有機整合。這就需要教學管理部門加大培養力度,普及先進教學理念,根植整合理念。
(三)探索多學科整合教研室建設。我校的模塊課程采用模塊主任負責制,同時模塊任課教師由推薦遴選產生,但任課教師在主體上仍歸屬于各學科教研組,模塊主任對于任課教師的管理,無論在體制機制,還是管理力度上都有一定局限性;同時由于模塊課程將傳統的課程體系根據一定內在邏輯進行打散和重組,使得教師的教學時間節點較為分散,一方面導致一項教學改革牽涉面過廣,一方面導致教師在教學改革方面缺乏激情和投入,因此很有必要探索建立多學科整合教研室,從基本教學組織層面解決相應問題[6]。整合課程改革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它涉及到教學各個環節。浙江大學醫學院的臨床醫學整合課程改革,經過10余年的摸索,在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成效。隨著在不斷的反思中砥礪前行,我院的課程改革必將不斷地發展與完善,并將為兄弟院校的改革提供有益的指導和借鑒。
作者:胡偉玲 韓魏 單位: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 浙江大學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