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臨床醫學生在實習階段的心理變化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實習階段臨床實習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方法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研究受試對象的心理健康狀況,以贛南醫學院大二至大四的1310名臨床醫學在校生心理狀況作為比較常模,在實習期早期(第1個月末)、中期(第6個月末)和晚期(第12個月末)對2016年3月~2017年3月在贛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贛州市人民醫院實習的305名臨床醫學本科生進行跟蹤問卷調查。結果實習早、中和晚期存在心理問題的分數分別為65、45、88人,陽性檢出率分別為21.3%、14.8%和28.9%,兩兩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7);被調查實習生三階段的強迫、軀體化、焦慮癥狀評分均高于在校臨床醫學生常模(P<0.05);實習初期和晚期人際關系敏感評分高于臨床醫學在校生常模(P<0.05);實習中期偏執、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癥狀較實習初期減輕;實習晚期偏執、軀體化癥狀較實習初期減輕,但抑郁、焦慮癥狀加重(P<0.05)。結論臨床醫學本科實習生實習期間各階段存在不同的心理問題,教學醫院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應密切關注臨床實習生實習期間的心理狀態變化,提高實習生心理健康水平,增進醫學院校的教學質量,為國家培養優秀的醫療人才。
[關鍵詞]臨床實習生;階段;心理健康;癥狀自評量表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6年大學二~四年級的1355名贛南醫學院臨床本科醫學在校生,2016年3月~2017年3月在贛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贛州市人民醫院實習的320名臨床醫學本科生。納入標準:被調查實習生知情同意。排除標準:近期患過病情較重疾病或發生重大事故;有精神疾患、殘疾或其他生理缺陷;近1周內接受過心理咨詢;不愿參與調查者。收回在校臨床本科醫學生有效問卷1310份;臨床實習生有效問卷305份,其中男175人,女130人,年齡22~24歲。
1.2研究工具
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elf-reportingInventory,SCL-90)進行問卷調查。SCL-90是迄今為止心理學界公認的信效度較高的心理健康量表,該量表包含90個項目,包含九大癥狀因子,分別是:強迫、人際關系敏感、焦慮、軀體化、抑郁、恐怖、敵對、偏執、精神病性。該量表要求被試者年齡在16歲以上且智力正常,不適合于躁狂癥和精神分裂癥[4]。該量表反應多種心理不良癥狀,包括情緒、思維、感覺、行為直至生活習慣、飲食睡眠、人際關系等各個方面。該量表采用的是五級評分制,分別為沒有(1分)、很輕(2分)、中等(3分)、偏重(4分)、嚴重(5分),由輕到重反映心理健康水平。
1.3研究方法
本次臨床實習生心理調查研究分為三個階段,即實習初期、中期、晚期。具體為:在實習初期(第1個月末)、實習中期(第6個月末)和實習晚期(第12個月末)以不記名方式進行測試,在調查前向受試者詳細介紹問卷的構成及注意事項,給予統一指導,要求受試者在同一時間段完成問卷并在同一時間收回,具體為:在校生在課間時間完成測試,實習生在集體開會時完成測試,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擾。SCL-90總分超過160分或陽性項目數超過43項或任一因子分超過2分,需考慮篩查陽性,即提示可能存在心理問題[5]。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多時間點比較采用重復測量的方差分析,使用Bonferroni法進行兩兩比較;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x2檢驗,檢驗水準為α=0.05,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臨床醫學生實習各期心理問題檢出狀況
在此次被調查的305位實習生中,實習早、中和晚期存在心理問題的分數分別為65、45和88人,陽性檢出率分別為21.3%、14.8%和28.9%。本設計資料不獨立,因此分別將早期和中期、早期和晚期以及中期和晚期作為三組配對設計,將三組樣本率分別行配對四格表的x2檢驗,檢驗水準ɑ'=0.05/3=0.017,經檢驗三組資料兩兩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7)。實習早期檢出問題最多的前3位癥狀因子依次為: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和偏執;實習中期檢出問題最多的前3位癥狀因子依次為:強迫、軀體化和焦慮;實習晚期檢出問題最多的前三位癥狀因子依次為:焦慮、人際關系敏感和抑郁。
2.2臨床醫學實習生實習中、晚期SCL-90各因子評分與實習初期評分比較以及三階段SCL-90各因子評分與臨床醫學在校生常模評分比較
被調查實習生三階段的強迫、軀體化、焦慮癥狀評分均高于在校臨床醫學生常模(P<0.05)。此外,實習初期和晚期人際關系敏感評分高于臨床醫學在校生常模(P<0.05)。實習中期偏執、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癥狀較實習初期減輕;實習晚期偏執、軀體化癥狀較實習初期減輕,但抑郁、焦慮癥狀加重(P<0.05)。
3討論
本研究調查發現,實習三階段臨床實習生心理問題檢出率范圍在14.8%~28.9%,檢出率較高,說明臨床實習生心理狀況不容樂觀,這與多數臨床實習生心理研究研究一致[6-9]。醫學是不同于其他專業的特殊專業,具有學業難度大、學習方法單一和終身學習的特點[10-15],且實習時間長,各臨床科室工作安排不同,實習生在實習各期將面對不同的壓力。通過本研究發現臨床實習生心理處于波動狀態。表現較明顯的是強迫、焦慮以及軀體化癥狀,三階段評分均高于在校生常模。在實習各期對實習生進行心理干預,改善實習生心理健康狀況[16]。臨床實習之前,醫院可以進行崗前培訓,讓實習生初步了解醫院實習概況,在實習期間培養其良好的溝通能力[17]。實習中期時,帶教老師加強實習生的專業培養。實習晚期,醫院應加強臨床實習生的擇業就業指導,幫助實習生了解當下國家在各級醫院的醫療就業政策,促進其形成正確的就業觀念[18]。總之,臨床實習作為醫學實踐教學環節中的重要環節,教學醫院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應密切關注臨床實習生實習期間的心理狀態變化,提高實習生心理健康水平,為國家培養優秀的醫療人才。
參考文獻
[1]汪雅霜.大學生畢業實習的調查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2(12):77-82.
[2]余皖婉.臨床實習生心理環境優化研究[J].西北醫學教育,2010,18(6):1208-1210.
[3]程鵬,朋文佳.臨床醫學實習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5,40(10):1408-1411.
[4]郝彩,郭玉琴.大學新生的情緒穩定性、心理適應能力與心理健康水平的關系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5:1-44.
[5]王國華,王憶軍,王燕,等.醫學畢業生心理健康狀況研究[J].中國校醫,2009,23(2):132-133.
作者:項衛衛 倫韋丹 賴金良 張品俊 廖娟娟 何澄 姬廣林 單位:贛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贛南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