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初中趣味性歷史教學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以生動形象的演示增強效果
歷史學習與學生的生活聯系非常密切,教師不能局限于口頭講解,或者就書本講書本,而要通過生動形象的演示,將生活因素搬到課堂上,讓學生理論聯系實際開展學習,這是增強歷史教學趣味性的重要路徑。如在《社會生活的變遷》的教學中,由于初中生學習壓力較大,生活節奏較快,對學習以外的事情尤其是社會發展變化關注不足、積累匱乏,具體學習時沒有直觀的感知印象。對此,筆者運用現代化媒體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在生活條件變化方面專門制作了多媒體課件,立足于住房條件、交通條件、通訊條件三個細微角度,以十年為間隔向學生播放一組對比圖片,從二十年前的書信、十年前的電話到現在越來越精巧的智能手機,從低矮的房屋到高聳的商品住宅樓,從自行車、摩托車到現在的汽車,通過這樣的階段性對比,學生可以直觀形象地感悟到生活條件的變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彌補學生因為局限于校園、家庭兩點一線的生活而對社會感知的匱乏的遺憾。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手段的幫助,利用網絡搜集大量信息圖像、文字,或者音頻、視頻等,在課堂上進行生動形象的演示,以提高歷史教學信息的生動性和豐富性,讓學生學得更輕松快樂。
二、以開放民主的研究營造濃厚氛圍
歷史學習既有嚴肅的要求,又有拓展空間,在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及時間等知識點的記憶上,必須嚴謹、一絲不茍,來不得一丁點差錯,但是在分析歷史現象、總結歷史規律等環節,則可以進行充分拓展,以此提高學生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讓學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在《甲午中日戰爭》一課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針對甲午中日戰爭的背景、中國當時國內狀況及這場戰爭注定失敗的根本原因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研究。同時,筆者從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進行延伸,聯系當前中日釣魚島糾紛,以及圍繞這一問題進行的各類主權維護活動,引導學生分析當今中日之間和甲午中日戰爭期間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引導學生從綜合國力、經濟實力、政治地位、外交成就等方面進行對比,從而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結論。學生深刻體會到只有振興民族、強大國家,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維護主權與領土完整,深化愛國主義教育,同時進一步增強學生認真學習、將來建設祖國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的觀點或提出自己的疑惑,調動學生思考積極性,以此增強學生對歷史問題的分析研究能力,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進行探究。
三、以拓展延伸的活動增長學生才干
歷史教學既要立足課堂,又要放眼課外,尤其要將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結合起來,進一步提高歷史教學的趣味性。在這方面,筆者側重于開展課外專題探究活動,讓學生思維得到提升,同時強化思想教育。在《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教學后,筆者引導學生開展兩個方面活動,一方面搜集臺灣、香港、澳門的歷史資料,了解港澳回歸的背景,分析臺灣問題至今未能圓滿解決的根本原因。這一要求可以培養學生動手搜集資料、分析問題和研究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筆者組織學生在課外進行交流,對我國統一進程中的障礙因素有更清楚的認識,對實現祖國統一的有利形勢和不利因素具有更鮮明的了解,同時鼓勵學生開動腦筋為祖國統一大業獻計獻策。這種開放性拓展互動讓學生更有興趣,還在活動過程中深化愛國主義教育,一舉兩得。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廣大教師一定要著眼于教學理念的轉變,通過教學方式優化、教學手段提升及教學資源整合,打造更具趣味性、素質化的歷史教學,有效提高教學成效。
作者:李蘭花 單位:揚州市江都區麾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