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媒介融合下如何做好新聞傳播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媒介的發展一方面促使受眾所處的生態系統發生變化,另一方面提高了受眾的參與意識、傳播能力以及創造的生活方式等。同時也為信息交互發展奠定了基礎,改變了傳統媒體傳播渠道不全和信息相對滯后的缺點,改變傳統媒體的單路傳播模式。使媒介信息傳播更加多樣,受眾信息接受更加通暢。新媒體技術對于傳統新聞業是挑戰,但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改變的是媒介,不變的是新聞。傳統新聞業只有以新聞為基本;新技術為支撐,兼容并蓄,才能在媒介融合時代立于不敗之地。
關鍵詞:媒體發展;新媒體;融媒體;變革
一、引言
媒介作為信息傳遞、交流的工具和手段,在人類社會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傳播媒介伴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而不斷發展,從單一到綜合,從簡單到復雜。新技術向傳統新聞業提出了挑戰,但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要適應現在的媒體形式,利用媒介更好地為新聞服務。我們要遵循發展規律,從信息傳播的歷史中一探究竟。早在遠古時代的人類,信息傳遞是通過一些簡單的、來源于身體結構的如聲音、表情、打手勢等體語來傳遞。伴隨著社會發展以及生活生產的發展,使得傳播需求的增大,人們逐步創造出在一定范圍內傳播方式,如標記、圖畫等一些象形符號。語言的產生使傳播發生了根本變化,隨著人類社會生活逐漸復雜,傳播的活動也越加頻繁與復雜,原有的傳播方式有了很大的局限性,于是文字產生了,傳播史上進入了文字傳播時代。印刷術的發明,為文字的傳播創造了發展的機會。直到20世紀初,電子傳播工具的發展才使人類進入電子傳播時代。進入20世紀80年代,計算機和互聯網的普及和多媒體技術的發展,使人類的傳播方式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從方式上改變了人類的工作與生活。在新聞方面的突出表現是信息量的急速增長,使得由新聞機構新聞變成由公眾選擇新聞,人們對信息的需求也越來越多樣化和個性化,新聞傳播事業從單一集中的形式更多地轉向多維度的專業化和模塊化方面發展,新聞信息傳播者不但要成為專業學術精湛的專家,而且還要成為知識廣博的“雜家”。相比于傳統媒體,互聯網是一個高維度的媒介。傳統媒體的轉型是互聯網、智能化和融媒體對新聞業的重塑。重塑讓新聞本身定義就在發生變化,從內容屬性逐步轉向了產品屬性,新聞信息的單向傳播也逐漸向雙向、多向交流發展。從單線敘事,到多重演繹;從被動接收內容,到主動沉浸式體驗。在千千萬萬用戶為主體性的新語境下,編輯記者都意識到了隨著媒介維度的變化。新聞已經從內容屬性逐步轉向了產品屬性,新聞價值發生著游移,獲取信源、核查事實的方式都在這種新語境下發生著劇烈的變化。作為一名新媒介語境下的傳統新聞記者,如何在新的媒介環境背景中生存和發展?如何做好新聞報道?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二、堅持內容為王的主導思想
早在1990年,維亞康姆公司總裁薩默•雷石東在決定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內容提供商時,就有過如下發言:“總會有不同類型的傳播渠道,但內容永遠是根本。”當代的新聞媒體,所有的技術手段運用,最終也還是為了信息內容傳播的準確、快捷、豐富、多彩。因此,不同的傳播渠道之間的關系并非對立,更非誰取代誰。我們要把傳統媒體在內容方面的特點,安放在新媒體中,讓具有真實、權威、正能量的優質內容,成為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共同價值追求。
三、規范使用社交信源
互聯網的出現使媒體多了一條重要的渠道——社交信源。社交信源往往能提供豐富多樣的新聞素材,一些熱搜機制還能讓媒體對熱點事件一目了然。新聞記者也需要利用各種網絡平臺和數據分析,與受眾進行更深層次的溝通,從而對受眾群體進行細分,找到目標受眾,并向其提供符合個人喜好的、針對性的新聞。紹興臺《全媒體時空》的許多報道線索來自于網絡,通常是對主流新聞網站報道的梳理與再加工。在具體運作過程中,《全媒體時空》專門構建了一個以網絡、手機作為載體的信息收集平臺,不斷拓展新的新聞線索渠道,建設新的信息收集渠道后,記者們獲取新聞線索的空間得到了進一步拓寬,選用的標準一是真實性強,二是導向沒有問題。在經過認真核實,確保新聞來源的可靠性后,第一時間出擊,實現新聞的深度報道。
四、做好新聞報道策劃
作為新聞記者要通過提供個性化、定制化的內容以滿足用戶多樣化的需求。比如有一些新聞事件或熱點,很多是具有持續跟蹤報道的價值,對于這類新聞要做好策劃,比如報道的形式、階段以及頻次等,規劃適合受眾特點和需求,并發展自身的特色及個性化,以適應目前的市場競爭態勢。上海廣播電視臺在2020年武漢疫情暴發之后,于除夕夜即派員跟隨全國首批援鄂醫療隊赴漢,前后派出四批工作團隊,深入武漢抗疫一線,確保了新聞報道的第一手來源,與后方的編輯一起,持續推動“7×24”小時信息流,并推出省級衛視中最大體量的防疫抗疫新聞版面、抗疫短視頻全網刷屏、電視新聞與全網傳播的聯動、打造疫情防控的全媒體權威平臺。使得第一季度,上海廣播電視臺成為晚間收視份額最高的省臺,其中東方衛視增幅達到100%。而整個上半年,東方衛視以CSM35城全天收視增幅78.4%、黃金時段增幅119.6%,拿下省級衛視增速第一。
五、數據新聞報道是大趨勢
利用政府公開的或其他渠道提供的相關數據解讀社會生活,進行數據新聞報道,也是新聞記者需要具備的技能,因為這種報道模式可以讓公眾更加直觀和深層次地了解到身邊的社會情況。2014年1月2日頭條新聞《大數據看上海公務員招考》,這是《上海觀察》與復旦大學社會科學數據研究中心聯手,對2006年到2014年這九年間上海公務員招考職位進行了分析,從中得出的一些變化和趨勢供讀者參考。不到五百字的新聞,就配有5張圖表,生動的傳達了上海想招什么樣的公務員。1月4日即2天后頭條新聞《獨家!2013上海薪酬報告》又是以大數據的形式呈現信息。2013年,上海什么行業加薪最豐厚?什么行業賺錢最多?新年將近,這也成為不少職場中人關心的話題。《上海觀察》從中智人力資本調研與數據服務中心獨家獲得2013年上海各行各業薪酬報告,通過《不同行業薪酬增長圖》《不同行業薪酬比較圖》讓受眾直觀的看到各行各業的收入水平,還通過了數據分析披露了企業年終獎的具體情況。根據熱門文章排行榜,《大數據看上海公務員招考》《獨家!2013上海薪酬報告》都是當周甚至是當月受歡迎的文章。可見《上海觀察》這幾條數據新聞是相當成功的。
六、搭建多維傳播渠道,實現精細化運營
移動端已逐漸成為受眾傳播和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在強化自有新聞客戶端建設的同時,加強與社交平臺的合作。目的就是要遵循發展規律,運用所有的當代技術手段,最終實現信息內容傳播的準確、快捷、豐富、多彩,以我們的整體合力來成為贏家。近些年來,科技日報社加快推進移動端和PC端的傳播渠道建設,“創新中國”“科普匯”“科技頭條”等APP相繼建成運行;“中國科技網”“中國科普網”“大學生科技網”等網站上線運行;《科普日報》《大學生科技報》《中國財富科技》等報紙改版創新;“全球科技動態”“科報視點”等30多個公眾號相繼開通,形成了“三端、三網、三報、30+公號”的多維度傳播體系。N+平臺的應用格局已經落定,建成了報紙、網站、客戶端、公眾號等多維立體式傳播體系。
七、融合時代,利用新技術為新聞報道賦能
目前“機器人寫作”在新聞生產中起到了越來越大的作用,像新華社的快筆小新、騰訊財經的Dreamwriter、封面新聞的小封機器人等,在報道體育、財經、災難等格式化的新聞報道方面,有了更多更優質的實踐,讓記者有更多的時間深耕內容,提供更為優質的深度報道或社評。在融合時代,技術為呈現方式的變革起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如,VR、AR、實時流媒體等豐富了新聞報道的呈現方式,給了媒體更多的選擇。彈幕直播可以提高媒體與用戶的互動性,增強用戶黏度。而VR則給了用戶一種“以我為主”的獨特體驗。在2020年召開的兩會新聞報道中,新華社率先使用了互動傳播的技術:在演播室中,互動采訪系統會用全息成像技術采集全國人大代表影音信息,通過5G實時傳輸到北京,以真人比例進行動態三維重建,與主持人實時互動,最終真正跨越時空,讓訪談雙方“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在融媒體時代下,我們應更好地利用和掌握新媒體技術,增強內容的互動性、體驗性和可分享性以及傳播技術的應用,不斷研發推出符合新媒體產品形態的新聞產品,吸引受眾參與,擴大新聞影響范圍。
八、結語
融媒體時代,雖然傳統媒體受到新媒體的沖擊,但兩者肯定會在不斷地競爭中融合發展。記者是媒體的核心競爭力,媒介融合發展的同時對新聞記者的業務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報道風格上,要注重使用IP思維打造作品,因為術業有專攻,在各自擅長的領域寫就不同風格的新聞報道,讓新聞更具有品牌屬性,可以加強受眾黏性,擴大品牌傳播影響力。同時,在新的媒介環境下,記者要同時具有播音、主持、編輯導播等多重身份和角色。這就要求記者在采訪中要掌握更多的技能,如文字、攝影、視頻拍攝、數據分析等,來提供更多形式的新聞作品。這不僅是開展新聞工作的實際需求,對新聞記者個人發展也有重要影響,具備跨界發展能力的新聞記者可以得到更多的發展機會。因此,我們應在平時工作中不斷豐富自己的才能,拓寬知識面,提高工作能力,鍛煉綜合職業技能,從而在新的媒介環境下獲得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彬.全球新聞傳播史[M].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2005-8-1.
[2]鄭亞楠.理解全媒體時代媒體融合發展的歷史邏輯[J].奮斗,2019(07):13-15.
[3]滿都爾娃.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新聞記者如何實現角色轉變[J].傳媒論壇,2019,2(23):48+50.
[4]戎紫冰.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編輯記者技能與素質培養途徑[J].科技傳播,2014(24).
[5]張弘.融媒體時代自媒體功能與新聞記者的轉型[J].傳媒論壇,2019(01).
[6]陳召歡.融媒體時代對廣播電視新聞記者的要求及應對措施探究[J].記者觀察,2020(20).
[7]馬芮.融媒體時代對廣播電視新聞記者的要求及應對措施[J].西部廣播電視,2020(02).
[8]葉偉良.融媒體時代對廣播電視新聞記者的要求及應對措施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20(17).
[9]梁偉雄.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新聞記者角色轉型分析[J].記者觀察,2020(24).
作者:白紅剛 單位:焦作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