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媒介素養論文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一、手機媒介化及其特點
(一)手機媒介化
手機作為媒體得到承認有一個逐步演化的過程。隨著3G技術的推廣與使用,手機通過對傳統媒介形態的整合,完成了自己的媒體化進程,成為繼互聯網之后的另一個新興媒體———“第五媒體”。移動通信技術的快速演變,以及手機操作系統的開放性,使得手機媒體可以與社會日常生活的各方面融合,并進而在手機上自由搭配出不同的手機媒體形態:與上網搜索搭配就變成移動互聯網;與閱讀搭配就變成了手機出版物;與娛樂消遣搭配就成了手機游樂場;與GPS地圖搭配就變成了手機導航系統;與金融購物搭配又變成了手機支付工具……今天,手機已經徹底告別當初的只是具有移動、手持、通話、邊走邊聊等特性的通話工具時代,而是作為新媒介的代表脫穎而出。
(二)手機媒介特點
對比以往媒介,手機媒介在技術、情感和參與性方面表現出不同的特點。
1.技術特性———補償性+融合性手機技術上最突出的特點是其信息傳播形式的融合性和補償性。“電腦把人類一切媒介集于一身,開創了一個與物質世界迥然不同的虛擬世界”,“互聯網已然是媒介之媒介,手機則更勝人一籌,它是移動之中的媒介之媒介,他把你從電腦邊解放出來。”正如保羅•萊文森所說的,人類的媒介歷史在理性選擇中發展,任何一種后繼的媒介,都是對過去的一種媒介或某一種先天不足功能的補救和補償。手機媒體是手機和網絡的結合體,但是它比電腦更普及,比報紙更互動,比電視更便于攜帶,在操作系統方面比電腦更加方便、快捷,應用程序和軟件設計成App(Applica-tion)———基于某個平臺所提供的某種服務,使其具有簡便易于操作、人性化、功能優化、界面友善、信息結構全面、注重用戶體驗等特色,以“人”為核心設計理念,幫助用戶完成單個或多個任務。操作簡便,易于使用,無需學習就能掌握操作方法。
2.情感特征———私人性+親密性歷史上,任何一種媒介,無論其問世之初對人、對社會產生多大的影響,都是人的“身外之物”,只有手機因具有隨身性、移動性而成為了“帶著體溫的媒介”,與人“如影隨形”,因此手機與使用者在情感上具有親密的關系。手機媒體作為一種個人化的媒介可以滿足使用者個性化的需要和服務,隱藏著許多個人的情感,如在通訊錄中將與自己關系親密的人設置成不同的名字、鈴聲、并配有照片,寄托不同的情感,有選擇性地接聽電話、回復短信內容及時間,以及在即時通訊工具中標示自己的在線、離線、繁忙狀態等等,都表現出手機所具有的私密性。在與個人親密情感關系的相互作用下,手機與人類情感上的親密關系模糊了公共與私人空間的界限,混淆了線上和線下世界,形成了手機粘性,LarissaHjorth和SunSunLim稱之為一種情感殖民,其混淆了私人和公共空間、感性和理性,將形成一種強烈的情感文化,將工作、家庭和關系都包含在其中。
一、語文與媒介素養整合的功能
傳統語文課程主要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四種能力。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語文課程發生變化。不再只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還要增加培養學生會看、會制作媒介信息的能力。語文課堂教學已不僅僅局限于文本文章,要超越書面文本,跳躍到媒介文本。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學會判別或分析媒介提供的文本,并且能夠根據不同的受眾,進行杜撰,通過媒介文本的形式對自己的思想觀點進行表達。這要求語文課程的教學范圍得到拓展。
二、語文課滲透培養媒介素養的必要性
目前,學校不僅沒有完整的媒介素養的教材,而且沒有教學大綱、教學目標和師資。學校沒辦法專門開設這類課程。學生平時得不到引導和教育。學校也不重視對教師進行培訓。現狀嚴重滯后社會的發展需要。所以非常迫切地要去引導學生提高媒介素養。由此可見,語文課程與媒介素養教育整合意義非凡。這關系到學生知識范圍是否能與社會生活相結合,還關系到語文課程的實用性和學生應用語言的能力。
三、語文課滲透媒介素養的對策
(一)提高教學內容的針對性
在語文課堂上,安排一些教學內容,從而有針對性地提高媒介素養。比如可適當教授新聞的基本結構“標題+導語+主體”。增加新聞理念、新聞體裁和新聞事件的內容,使學生了解新聞的選題、采訪和新聞寫作等知識,并可親自采寫新聞,張貼于班級壁報欄,給學校廣播站或者報社投稿,通過親歷新聞采寫過程,體驗媒介的運作程序。除了教授新聞的寫法,還可增加教授學生對新聞真實性進行辨析,讓學生對重大的新聞進行評論、講解,從而提高對媒介新聞的分析能力。比如,有一次,我在課堂上播放一段關于“一名歹徒持尖刀在福建一所小學門口,行刺小學生,造成9名小學生死亡”的視頻。這段視頻當時已在網絡和微信上瘋傳,很多人信以為真,社會上引起不小的震動。我放完視頻后,教室一片嘩然。全部學生信以為真。直到我說這是假新聞時,他們都不太相信。于是我因勢利導,教導他們如何分辨新聞的真偽,哪些鏡頭是造出來的。通過這次課,學生就知道大眾媒介中存在著很多捕風捉影的假新聞、假消息,不能全相信,而沒有分辨能力。
本文作者:陳瑞娟 單位:南京林業大學人文學院
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信息傳播快速便利,為廣大公民提供發表意見的平臺,同時也帶來大量偏離實際的網絡謠言。大學生在面臨這類信息時往往難辨真假。此外,某些媒體在“利潤最大化”原則驅動下,追逐“發行量”、“收視率”、“點擊率”,以致存在不少媚俗、低俗等內容,影響了大學生對媒介信息的正確認知。第三,參與媒介的程度不深,參與的層次較低。大學生參與媒介交流積極踴躍,形式多樣,如在視頻網站上傳播拍攝的影視作品,向媒體投稿(如攝影照片、副刊文章等),在社交網絡分享、評論信息等。但總體而言,大學生參與媒介活動的人數占總群體的比例較低,參與的形式也較簡單。
毫無疑問,媒介素養的提高對大學生更好地參與媒介傳播和社會生活,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高校已逐漸認識到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要性,但在教育中也仍存在一些問題。首先,不少高校對媒介素養教育重視不夠,課程設置單一。筆者通過對南京地區五大高校課程體系的調查發現,高校媒介素養教育主要由選修課來完成,內容主要有兩類:以提高大學生信息獲取能力為目的的信息檢索類課程和以促進大學生了解媒介傳播為目的的媒介理論類課程。前者注重從技能上提高大學生運用媒介、獲取媒介信息的能力,后者則從媒介與生活密切聯系的角度,介紹一些與媒介、傳播有關的知識理論。這些課程的目的性和實用性較強,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媒介素養低的問題。其次,沒有建立完整的媒介素養教育體系,課程聯系松散。調查中發現,在四年的授課計劃中,類似媒介素養、傳媒與生活這種內容的選修課并不多,有些學校甚至沒有開設此類課程。應當看到,媒介素養教育是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科學、完善的課程體系來支撐。對此,高校應予以重視。
審美教育對提高大學生媒介素養的意義
審美教育,又稱為美育或美感教育,是通過傳授關于美的知識,培養和提高人們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樹立和發展人們正確的審美觀點、健康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審美理想,進而影響人的思想情感,聰明才智和整個精神面貌。[1]審美教育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周代,貴族弟子學習的“六藝”技法中,“禮”、“樂”、“書”三藝便包含了最初的審美教育思想。戰國時期,涌現出一批主張審美教育的人物。孔子認為,詩樂修養是達到“仁”的境界的重要途徑;荀子強調個體要自覺地積善修身,并提出“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2]儒家認為美育可以“以美儲善”。通過審美教育,能使受教育者的人心得以完善,真、善、美與自由相統一的人生境界才能夠得以實現。近代中國,在內憂外困的歷史環境下,一批學者認識到審美教育是提升國民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1906年,國學大師王國維在《論教育之宗旨》中,把教育分為體育和心育,其中心育又包括智育、德育和美育。他認為,要培養完美的人物,德育、智育、美育缺一不可。近代美育思想中,有代表性的思想還有蔡元培先生的“以美育代宗教”說。蔡元培先生認為,與宗教相比,美育具有自由、進步、普及的特點,因此主張“純粹之美育,所以陶養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而使人我之見,利己損人之思念,以漸消沮者也。蓋以美為普遍性,決無人我差別之見參入其中。”[3]210在蔡元培看來,美育能使國人的感情勿受污染和刺激,使其受藝術熏陶而純正,在世俗中用審美教育把那些不利于人格高尚的思想完全消滅掉。
傳統的媒介素養教育側重從技能上和知識上改善大學生媒介素養,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做法。審美教育能啟發美的認識、美的分析、美的評估和美的表達,具體到大學生媒介素養的提升中,審美教育具有以下幾方面作用:
(一)培養大學生的審美能力,訓練其審美思維,提升其審美理想。一個人的審美情趣和能力決定著他對事物的理解、評價和接受。對美丑的認識,是做出正確價值判斷的前提。培養大學生從美的角度去審視謠言、炒作、虛假新聞等現象,分辯信息的價值,提升他們識“丑”和辨“美”的能力,有助于大學生約束和指導自身的行為。
一、網絡已成為民眾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
但如何通過網絡高效率地獲取信息,并非易事。要注重搜索引擎、網頁鏈接等工具的使用,在獲取目標信息時“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新媒體平臺或者微信、微博等自媒體,已逐漸成為反映百姓呼聲的重要渠道,因而要增強運用新媒體能力,深入大大小小的“部落”和“圈子”傾聽民意。“兼聽則明”,要打通官方與民間“兩個輿論場”,學會在黨報、國家通訊社、國家電視臺等主流新聞媒體與網站、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之間“自由切換”。信息化時代,各種信息海量、新鮮,但“碎片化”,真假難辨、泥沙俱下。一些有價值的線索,常常“淹沒”在信息的大海里而一閃而過。這就需要練就一雙“火眼金睛”,要將從網絡中獲得的信息,與在走訪選民的過程中,在立法調研、執法檢查的過程中得到的信息比較對照、篩選過濾,進而去偽存真,“淘”取有價值部分,并將這些內容加工整理成履行代表職務所需要的準確、客觀、深入的信息。馬爾庫塞曾說過:“不要相信所有的話,所有的報道。每個問題上,都會有好幾個立場。”媒介背后的立場,與商業利益和意識形態傾向緊密相連,對任何媒介信息都應放到宏觀的政治及經濟背景中來綜合考量。人大代表提出的議案和建議,會影響政府的行動和決策。因而,排除“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干擾,理性、客觀地解讀信息內在的、背后的、隱含的意味,尤為重要。
二、隨著民主法治的推進和人大制度的完善
人大代表正從“流于形式”向“貨真價實”轉變,“為百姓謀利益”也成為越來越多人大代表的自覺追求。與此同時,選民對人大代表“為我代言”的期待也“水漲船高”。在一些事關區域內的重大事項上,在一些社會熱點、民生焦點問題上,因人大代表集體“失聲”而激起選民“人大代表去哪里了”的詰問,并非個案。人大代表乃民意代表,既要學會“代”,更要學會“表”。在獲取、篩選、解讀信息的前提下,人大代表要自覺借助媒介,勇于表達觀點,善于引導輿論,在職責范圍內,理直氣壯地發聲,強化受眾對代表和人大的認同。“打鐵還需自身硬。”“全媒體”時代,不妨將提升人大代表的媒介素養作為增強代表履職能力建設的重要一課。
作者:陳波 單位:浙江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浙江人大》雜志社
1媒介素養內涵
“媒介素養”(MediaLiteracy)概念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初期的歐洲,最初是由英國學者利維斯(ER.Leavis)和他的學生丹尼斯•桑普森(DenysThompson)提出的。提出這一主張的初衷是為了抵制大眾媒介對公眾精神追求的誤導,尤其是對青少年成長產生的各種負面影響,倡導在學校引入媒介素養教育,以此來培養青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識,使其能夠辨別和抵御大眾傳媒的不良影響。而隨著新媒介的不斷發展,西方學者開始對媒介功能有了新的認識,媒介素養培養的觀點也隨之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媒介素養教育的對象和教育內容都發生了改變,不再僅僅局限于青少年,也不僅僅是為了抵抗媒介的負面影響,而是上升到受眾對傳媒的使用和利用以及借傳媒發展自身上。到目前為止,經過近80年的演變,它已發展成一個多含義、多角度和多層面的概念,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公認的定義。但是一般來講,媒體素養是指人們對各種媒介信息的解讀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為個人生活、社會發展所用的能力。
從能力的角度來看媒介素養,主要包括媒介屬性認知能力、媒介信息獲取能力、媒介信息解讀能力、媒介信息傳播能力等。具體來講,就是對媒介的認識以及利用媒介獲取相關信息和知識來支撐自己學習或工作的能力,以及在這一過程中對媒介的利用程度、對媒介信息的篩選、甄別的能力,并對信息進行整合,進而作出新預測、新設想,產生新信息;媒介信息傳播是有效運用媒介向公眾傳遞和展示有利信息的過程。自上世紀的九十年代我國引入媒介素養概念后,各個領域的媒介素養研究如火如荼,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意識到媒介素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高校首先成為媒介素養培養的主陣地之一,更有學者提出“中國的媒介素養教育更適合在大學率先啟動”。要在高校率先進行媒介素養教育,而高校教學管理者作為高校教學管理工作的具體執行者,直接面對學校的具體教學事務及廣大師生,既要為師生做好選課、排課、成績等教學管理的服務工作,也要能為師生提供政策咨詢、課題管理等工作,同時還要制訂相關的文件、規章制度等。教學管理者的言行直接體現了學校的教學管理水平和形象,因此教學管理者的媒介素養的提高,必將提高這一群體的整體業務素質,進而提高一個高校的教學管理的水平。
2高校教學管理者媒介素養現狀及需求分析
為了解高校教學管理者媒介素養現狀及使用媒介的習慣等,結合教學管理工作實際,設計了關于媒介素養的調查問卷,主要包含:媒介接觸和選擇能力、媒介使用能力、媒介信息批判和解讀能力、利用媒介發展自我的能力以及媒介素養需求狀況等五個方面。本調查取樣主要在蘇北幾所高校,通過紙質問卷和電子問卷的方式,共計發放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44份。調查結果分析如下:
2.1高校教學管理者的媒介接觸與選擇能力解析
在媒介接觸動機方面,大多數的被調查者選擇了“了解社會”、“指導工作”和“學習”,較少人選擇“習慣”、“消磨時間”、“忘記煩惱”。由此可以反映出高校教學管理者接觸媒介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在接觸媒介過程中呈現出一種主動、積極地利用媒介資源的狀態。同時也反映出高校教學管理者在接觸媒介時,主要著眼于自身的完善與發展,體現出較強的理性。在媒介選擇途徑方面,選擇經常會通過兩種以上媒介了解新聞和信息的占69.2%僅,同時,在各種新聞媒介形式中,高校教學管理者更傾向于將網絡、電視、報紙作為首選的信息渠道,這表明,高校教學管理者獲取信息的途徑是多樣的,在媒介選擇上表現出較高的文化水準,也初步具有了與立體式傳媒網絡相匹配的多渠道獲取信息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