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民間藝術下高職藝術類的資源對接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蘇州有很多傳統的民間藝術逐漸消亡,保留這些民間藝術迫在眉睫。蘇州折扇傳統制作工藝與高職藝術類專業實現資源對接,在高職院校的課程里引進蘇州傳統民間藝術,既可以豐富課程資源,也可以使傳統工藝得到保存。
關鍵詞:民間藝術;蘇扇;藝術類專業;資源對接
蘇州是古老的吳文化發祥地,在悠久的歷史沉淀中形成了豐富且獨具特色的傳統民間藝術資源,蘇州折扇技藝就是其中的一種(以下簡稱蘇扇)。蘇扇以其外形,可區分為折扇、絹宮扇兩大類,如果再加上材質,又可以加上檀香扇。蘇扇在明代開始迅速發展,這與當時蘇州聚集了大批文人雅士分不開。在扇面題字作畫成為文人顯示自己身份與才藝的一種手段,所以受到當時廣大文人的追捧與喜愛[1]。把民間傳統工藝技術引進高職教育,實現民間藝術與高職藝術類專業教育的資源對接,是振興傳統工藝的一條創新之路:一方面,可以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開辟了新路徑;另一方面,可以也極大地拓展高職藝術類專業的發展道路和文化品位。
一、探索民間藝術與高職課程的對接
民間藝術是民族文化的積淀,在現代社會面臨消失的危險。高職院校里的藝術類專業對本土民間藝術了解都很少,更談不上傳承和發揚。民間藝術與高職藝術類專業的資源對接,可以充分發揮高職院校保護、傳承和發揚本土民間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功能。所謂資源對接,即兩種不同資源為達到同一目的或各自目的進行共享和結合。資源對接關鍵是課程的對接,對此,健雄學院藝術設計系所作的實踐探索,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1.探究其在高職藝術教育中的對接點從蘇州民間藝術文化傳承、創新角度為切入點,從理論層面明確高職教育對民間文化及藝術資源保護、利用和傳承意義,明確高職藝術類專業傳承民族文化藝術的責任與使命,高職教育推動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責任與使命,了解民族文化資源與教育之間的關系,對蘇州主要民間藝術類型、形態特征進行研究,了解其特色和發展狀況,探究其在高職藝術教育中的對接點[2]。2.探究合理的對接方法和途徑對蘇州民間藝術資源搜集、整理和研究,了解蘇州民間藝術形態及文化內涵,為展開課程資源開發研究與實踐打下基礎。從資源發掘與文化傳承角度對蘇州地區民間藝術制作工藝典型案例入手,對本校藝術設計專業課堂教學及其他教學模式中引入本土民間藝術資源,探究更有效、合理的對接方法和途徑[3]。3.探究引入民間藝術進行對接的課程體系藝術設計專業引入本土民間藝術資源于教學中,實現職業教育與民間藝術傳承的對接,關鍵在具有普適性的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每個專業的設立都是通過一組特定的課程來實現的,蘇州民間藝術目前要形成專業,有些藝術形式還不成熟,如制扇技藝。但經過我們的實踐探索,把制扇技藝轉化為課程,實現技藝標準化、工藝程序化、課程項目化,建立課程體系,形成了一定厚實的基礎。
二、藝術類專業課堂中引進民間藝術的實踐
高職學院在引入民間藝術進行對接的探索中,第一步是探索藝術設計專業引入民間藝術資源于教學中。蘇州健雄在開設較多的環境藝術設計和廣告設計這兩個專業的課程中,將蘇州折扇的制作工藝結合進去,其探索和構思具有啟發性。1.折扇在藝術類設計平臺課程中的應用藝術類的基礎課程包括《設計素描》、《設計色彩》、《平面構成》、《色彩構成》與《立體構成》等。《設計素描》可以讓學生通過對普通事物或者是風景的寫生來發展對折扇外形的設計和創作或者是扇面的創作。《平面構成》、《色彩構成》與《立體構成》目前已經合并成一門課程《形態構成》,課程教學可以結合傳統的蘇扇中的折扇的制作工藝,從選料開始逐步完成劈、煮、燜、曬、刮、拖、倒、磨、糊、繪等工序的教學過程。2.扇面在基礎設計課程中的運用蘇扇的設計注重以人為本,設計的大小、外觀要適合不同人群。可以結合《人體工程學》課程,按照使用人年齡的不同,扇子的大小做的也要不同。例如,在設計兒童使用的折扇時,尺寸要小,材料要輕巧、結實耐用,經得起兒童的摔打[4]。3.扇面在視覺元素設計課程中的運用蘇扇的扇面繪制一般以人物、山水、植物作為正面,而反面則以書法作品繪制。學生在繪制扇面和制作扇面的時候可以汲取其他民間藝術來進行創作。例如汲取昆曲的臉譜或者動作來進行繪制和創作。在扇面圖案繪制的時候也可以把蘇繡的方法融入進去。色彩上蘇扇扇面一般以淡雅為主,搭配山水畫使用黑白灰顏色較多,扇面搭配現代圖案后也可以大膽使用一些靚麗的顏色已經現在所流行的熒光色來進行改變。4.扇面在室內設計專業課程中的運用傳統的普通蘇扇扇柄材質有毛竹,貴重一點的有紅木、象牙等,扇柄的鑲嵌材料有珊瑚、玳瑁、金銀線等。在環境藝術設計課程里有讓學生認識材料的課程,通過了解不同材料的性能、顏色、質地、加工方法等能夠讓學生有更好的認知和選擇。學校開設課程以鍛煉學生為目的,為了能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需要大量的練習,所以耗材以市面上常見的毛竹為佳。扇柄的設計除了材質以外,雕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學生通過對扇柄的雕刻以及對不同材質的鑲嵌、打磨、上漆等工藝的了解和掌握,對本身專業的后續課程也有一定的幫助。
三、設計傳統民間工藝制作課程
在探究引入民間藝術進行對接的探索中,第二步是設計傳統民間工藝,這里仍以蘇州折扇為例,探究如何設計傳統民間工藝制作課程。1.建立民間工藝制作大師工作室很多學校都在校內建立大師工作室,這些工作室是學生能直接進行專業技術學習和跟技術人員直接學習的重要實踐教學場所。也是很多學校對外宣傳本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條件之一。有了良好的專業教學設施能直接本校相關專業教學質量和專業建設水平。大師工作室的建立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由學校內部專業技術過硬的老師承擔。二是聘期外部的制作大師承擔。這里討論的是第二種情況。大師工作室的引進可以提高校內老師的專業水平,讓在校老師和學生能直接進行拜師學藝。高職院校老師應具備“雙師”型,對青年專業教師來說,大師工作室能提供拜師學藝的機會,也是提升“雙師”的捷徑。走進行業、走進企業、走進大師工作室,能從工藝大師和能工巧匠們的身上學到民間藝術生產、制作流水線的專業知識、提高實踐技巧和經驗,鍛煉動手操作能力,提高工藝水平,在迅速向“雙師型”轉化的同時,還能把專業教學與工藝流程以及現代設計理念緊密地聯系起來,緊跟時代潮流。通過大師工作室老師能快速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對制作手工藝有精細的了解和掌握,學生也避免了枯燥無味的課題講座,在動手中學習和掌握知識和技能。2.設置民間工藝制作工藝課程民間工藝制作工藝作為一門課程,它已不是一種工藝的簡單學習掌握,它體現一種傳統的工匠精神。因此,該課程的意義和目的是掌握和了解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藝術。以蘇扇課程為例,學習該課程的要求是,了解蘇扇的歷史以及民間工藝發展的基本歷史,了解體會蘇扇制作工藝的美學原則,熟練掌握蘇扇制作工藝技能。作為蘇扇制作工藝課程內容,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扇骨的制作,包括扇骨材料種類、選擇、粗加工、精加工,扇骨的形式、規格,美學要求等。二是扇面的制作,包括扇面材料種類、扇面的形式、規格,美學要求等。扇面一般都是紙制品,分素面,色面,金面三種。宣紙扇面的制作工序有開料、刮光、裱糊、上礬等十多道工序。更精致一點的做法經過染色、煮硾、上漿、刷膠礬、上云母、灑金箔等工序,帶顏色和金箔的扇面。而現代扇面的制作可以使用絲綢、塑料等[5]。三是蘇扇的文化附加,實際也就是蘇扇扇面的書畫題詠,要配套開設書畫藝術培訓課程。3.開設民間工藝制作選修課以民間工藝制作課程設置,可歸類于藝術類專業,但該類課程所包含的弘揚民族文化、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鑒賞民間藝術、提高大學生文化藝術修養,就不僅僅是藝術專業大學生的需要。因此,應該面對全校開設選修課,選修課可分專業限選課和公共選修課,專業限選課可以針對藝術類的學生開設的選修課,讓學生了解掌握折扇的歷史、文化、制作工藝等內容。公共選修課可以偏重藝術鑒賞內容,讓更多的非藝術類的學生感受到民間工藝的藝術魅力所在[6]。
四、結語
民間藝術與高職教育藝術類專業的對接,增加了高職設計藝術教學資源的開發廣度和深度,走出一條高職藝術類專業本土化發展的新途徑,發掘傳統民間美術資源,把高職藝術設計教學和傳統民間美術資源相結合,推動高職藝術設計教學改革的創新發展。傳統民間美術資源進入高職課堂可以豐富課程資源,培養學生動手創造能力,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邵漢強,林素琴.拜師學藝:舊題目做新文章———關于陶藝專業“雙師型”教師素質培養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5(6):548-549.
[2]姜振鵬.“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淺談[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2(6):32-33.
[3]李思,李敏秀.折扇對傳統家具的影響[J].藝海,2012(1):109-110.
[4]邵士德.對地方高校美術設置本土民俗藝術課的思考———以江蘇宿遷與本土高校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14(11):142-143.
[5]王麗.蘇扇傳統手工藝現展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2.
[6]李姝.論中國民俗文化對裝飾藝術的影響.[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08.
作者:胡夢漪 單位: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