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民國時期地區美術教育發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作為東方戰場的中國在“洋務運動”、“”等社會浪潮的推動下迎來了極大發展機會,民國政府教育部門在當時的教育政策中把美術列為發展的學科,同時社會大眾對美術的消費欲求也迅速膨脹。本文主要對民國時期廣東美術教育的發展情況進行分析。
一、民國時期廣東地區的教育政策與教育環境
作為辛亥革命根據地之一的廣東,在中華民國成立后積極落實教育部頒發的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力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1]這樣,民間興起了辦學熱潮,一批學校順勢而生。廣東原本是商業出口的主要地區,但因當時世界經濟危機爆發和國內軍閥混戰,廣東經濟受到重創。就在這樣極其困難的時候,“南天王”陳濟棠在1932年頒布的《廣東三年施政計劃》中,強調“教育是立國之本”。“從《民國時期廣東省政府檔案史料選編》的數據顯示,當時陳濟棠規定的各縣經費支出比例是:教育費31%、建設費29%、公安費21%、其他19%。由此數據可見,陳濟棠對廣東地區教育經費投入是巨大的。”[2] 陳濟棠認為要改變當時傳統的經商出口行業,振興粵區工業,需大力發展高等教育。在他的努力下,廣東地區在1927年間相繼創辦了勷勤大學、中山大學、廣州市立藝術專科學校、佛山市立藝術專科學校、廣州音樂學院、中醫專科學校、體育專科學校等一系列高等專科學校。除此之外,陳濟棠也意識到中小學教育的必要性。“當時政府頒布的《廣東第一期三年施政計劃實施概要》指出,要讓適齡兒童全部入學。同時為了掃除文盲,提高民眾文化素養,全省在政府推動下,還開辦了私立學校、民眾夜校、民眾閱報處、民眾問字處、通俗講演所、圖書館等公共教育設施。”[3]
二、民國時期的廣東地區美術教育
(一)民國初期的廣東地區留洋潮與私立美術學校的出現
1.留洋先驅與美術教育體制改革
中國的新式美術教育最早受到了東洋日本教學模式的影響。清末民初學堂建立之初,教學講師多為日籍教習擔任。在他們的影響下,當時的中國留學生多赴日本求學,如中國第一所正式立案的“國立北平美術專門學校”的首任校長鄭錦,1896年留學日本,18年后才回國;“嶺南畫派”三杰的高奇峰1907年至1908年留學日本,學習繪畫,1913年重回日本研習制版印刷技術;陳樹人1912年先后畢業于日本京都市立美術學院和東京私立立教大學;關良于1923年畢業于東京太平洋美術學院,歸國后先后任教于上海師范學校、上海美專、廣州市立美專和中山大學附中。這幾位東渡留學日本的廣東籍先驅,結合中國本土實際情況,將日本明治維新時期形成的美術教育思想體制帶回了當時的中國,為民國時期中國實行現代美術教育模式夯實了基礎。到了民國初期,由于政府的資助,中國留學熱潮從日本轉移到西方歐美,杰出的廣東籍留學生有:李鐵夫于1887年和1891年分別考入英國阿靈頓美術學校和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學習西洋油畫;林風眠和林文錚于1923年先后在法國第戎高等美術學校和巴黎國立美術高校學習,后來林風眠在蔡元培的推薦下擔任杭州西湖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的第一任校長,林文錚主持教務工作。在他們當中,有很多人回到祖國,將歐洲、尤其是法國的美術教育模式引到中國。特別是林風眠所提倡的學校教育應與社會運動相聯系、東方藝術應與西方藝術相聯系的辦學宗旨,為我國現代美術教育體制的形成奠定了殷實的基礎。
2.民間私立美術學校的出現
1911年后,新文化運動推動了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形成與發展,從學堂的技能美術教育到師范學堂的師資美術教育,再到專門美術學校的興起,中國美術教育發生了質的變化。首先蓬勃發展起來的是私立美術專科學校。在廣東地區出現最早的私立美術學校是“赤社”(“赤”為五色之一,代表南方),1921年10月1日,它在永漢北路市立師范學校內舉行了廣州市首次西洋畫展覽會,當時轟動了廣州;1924年l月,“赤社”在廣大路租了10號和12號兩間相連的三層洋樓作為永久社址;自此,它每年的展覽都在這里展出,并在此開辦了私立美術學校。同年3月5日正式開學,首批招生80余人,分上午、下午、晚上三班上課。趙雅庭任教務主任,教授則由社友們輪流擔任。后來修改了教育培養方案,教學班靈活多變,“赤社”開設的暑期班和周末班,只要有五名以上學生報名就可以開班。至1935年,該校先后培養學生達八百多人。“赤社”的成功辦學為后來的私立美術學校夯實了基礎。1936年前后,“嶺南畫派”的黃少強、何漆園、葉少秉、容漱石等七人在香港九龍成立“廣州美專”;黃少強還在香港開辦了“香港藝專”;黃少強、葉少秉、何漆園、周一峰、容漱石、趙少昂等又在香港創立了“歲寒社”和“香港美學院”。當時廣東地區的“赤社”和有“嶺南畫派”背景的私立美術學校,培養的美術人才數以千計,增強了廣東地區民眾的藝術基礎,為本地中小學的圖畫課培養了一批專業教師,推動了美術教育的普及。
(二)民國時期的廣東地區美術社團狀況
民國政府成立時期至解放戰爭開始之前,廣東地區活躍的美術社團如雨后春筍;其中影響較大的主要有廣東國畫研究會、廣州赤社(尺社)、中華獨立美術協會、青年藝術社、現代版畫創作協會等。這些社團人數少則只有四、五人,多則數百人。社團成員大多是歐美或日本留學歸來的美術專業留學生或畫家,其中也涵蓋廣東當地美術專科學校學生或廣東本土畫家等。在這些藝術社團里,多數是對藝術流派比較懵懂的青年畫家和學生;社團中沒有嚴格的管理組織形式,且藝術流派傾向也不太明確。他們研究的種類繁多:有國畫、油畫、書法篆刻以及藝術理論等。也就在這個繪畫技法、藝術理論、藝術流派思想三者相互碰撞的時期,產生了“二高一陳”開創的“折衷畫派”,美術史上后來稱之為“嶺南畫派”。1932-1945年間,“嶺南畫派”的骨干們先后在廣州創立了藝術會、六人畫會、威尼斯美術研究社、民間畫會、潔社、歲寒社、今社畫會等一系列繪畫社團,它們與在英殖民地香港九龍成立的廣州美專、香港藝專、香港美學院形成了與遙相呼應之勢。從總體來說,由于戰亂造成的社會動蕩不安,廣東地區的民間美術社團和私立學校的規模還是有限的,它們基本上屬于粵畫壇中的一些藝術家和文人雅客的聚集地,或是一些帶著一腔熱血留學歸來的愛國青年報效祖國的落腳點。動蕩、聚會和留洋歸來等字眼,真實地反映出了廣東地區教育與外來新文化思潮撞擊和揉碎的特征,也成為了民國時期廣東地區美術教育發展的重要印證。
(三)民國時期的廣東地區公立美術教育
1905年7月,“當時清政府為培養師資,設立兩廣師范館和管理練習所。1906年,模仿日本東京高師,改名為兩廣優級師范學堂。”[4]1912年2月,改稱國立廣東高等師范學校,分設文史、英語、數理化、博物四部,并開設圖畫手工科,“學科以圖畫手工為主課,音樂為副科,此單一圖畫言之,西洋畫,中國畫,用器畫(平面、立體),圖案”。[5]1922年4月24日,廣州市立美術專科學校成立,學制四年。該校最初模仿日本東京美術學校,單開設西洋畫系,并兼有理論課程和國文、外語、音樂等公共基礎科目。留學墨西哥的趙雅庭,留學日本的關良、陳士敏、譚華牧、何三峰等均在此任教。1925年,胡根天任校長,開始籌辦中國畫系和師范教育系。國畫系課程中開設了西洋畫基礎寫生,除此之外,還有書法、金石學、畫論等。藝術師范系主要以培養中小學美術老師為目的。“1929年9月,國民黨中央通過決議,成立中山大學董事會,、胡漢民、宋子文、古應芬、孫科、陳銘樞、朱家驊等人為董事。”[6]1930年,中山大學增設工學院(后與勷勤大學工學院合并,華南理工大學建筑系的前身)。1932年,陳濟棠為了紀念古應芬(字勷勤),而創辦省立勷勤大學,開設工學院(并設立建筑工程系)、教育學院和商學院,任命畢業于法國里昂建筑學院的林克明為建筑工程系首任主任。當時勷勤大學建筑工程系雖然提倡新建筑和遵循巴黎藝術學院體系(Beaux-Art)并存的兩種思潮,但由于受強烈正統意識形態的影響,建筑系的先驅者們還是設計出了一批具有中國傳統樣式的新建筑,如中山紀念堂、中山圖書館、愛群大廈等。廣東地區的民國時期正值中西文化沖擊與交流的最熾熱階段。中國近代高等美術教育的改革在嶺南得到了充分實施,從師從日本到師從歐美,專才教育和通才教育兩種思想并存并立。許多首批留洋歸來的教育精英和革命先驅,抱著救國救民的理想和抱負,從一開始就意識到社會變革需要教育改革,尤其在美術教育改革方面更是刻不容緩。回顧民國時期廣東美術教育這一段改革史,使我們深知近代廣東作為中國南大門,雖遭受戰亂影響,但其美術教育水平仍向前發展,主要得益于當時民國政府開明的教育政策,以及執政者敢于學習世界的先進辦學理念并大膽實踐;這在我國近代美術教育史中也是鳳毛麟角,值得我們今天借鑒和反思。
參考文獻:
[1]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二輯)[M].教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P22.
[2]王美嘉.民國時期廣東省政府檔案史料選編(第2冊)[M].廣東省檔案館,1987年1版.
[3]鐘哲平.民國,是教育的“黃金時代”嗎?[N].羊城晚報,2014年10月19日.第B01版.
[4]王月華.金曾澄:君子溫如玉亂世育桃李[N].廣州日報,2015年03月19日.第A18版.
[5]張杰.民國時期美術教育發展模式研究分析[J].教師教育學報,2008(6).
[6]黃義祥.民國時期的國立中山大學(第五十二輯)[C].羊城杏壇舊憶,1998年版.
作者:賀鋒林 鄧銓 王丹 單位:廣州大學松田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