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文化承載下的高校美術教育課程改革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高校美術教育課程改革是高校美術教育返本溯源、強化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由美術技能的教育回歸美術文化性的美術之道的關鍵。文化承載是高校美術教育課程改革的精髓與保障,使美術教育課程體現出復合性、交叉性、人文性。該文從高校美術教育課程文化承載的重要性入手,探討了在文化承載視域下的美術教育課程改革的路徑,旨在使高校美術教育技與道并舉,以文興課、以文化人,體現美術教育的文化屬性。
關鍵詞:高校;美術教育;課程改革;文化性;承載
在文化立國的基礎上,從高校美術教育的屬性和教育目標出發去理解,文化是美術教育之本,更是將美術教育從實用主義、技能性教育扭轉為以文載道的立人教育的保障。在文化承載的要求下,高校美術教育課程改革勢在必行,從輕理論、重技能的課程設置轉型為重文化積淀的課程設置,汲取各種美術文化,實現以文化為指揮棒的美術教育。
一、高校美術教育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
高校美術教育課程是實現美術教育目標的載體,在當前高校美術教育改革的大環境下,其教育目標不再是狹隘的傳授美術學科理論知識和技能,更偏向于“何以為人”的教育目標,更考慮美術理論、美術技能和文化的共同教育,培養學生綜合的美術能力,讓美術更具人文價值,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審美意識和創造美的原動力。然而,從當前國內高校美術教育課程設置總體上看,仍然側重于美術技能課程,相關美術史、美術理論、美術賞析等課程設置較少,存在輕理論、重技能的問題。尤其是中外美術史、西方哲學史、中國文化通論等文化課程設置得較少,與西方一些發達國家相較,存在一定的差距。如,德國的杜瑟堡藝術大學美術學院美術教育系在課程設置上,10%是美術教育學,20%是美術史論,10%是教育學、心理學等課程,這些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文化意識和藝術素質的課程占了總課時量的40%。日本部分高校美術教育課程中歐洲藝術史、美術史等課程比例也較高。高校美術教育要重視文化教育與文化承載,是有其道理的。一方面,美術是反映文化發展的標志,與文化密不可分;另一方面,脫離了文化的美術作品、美術理論空洞無味,猶如空中樓閣。誠然,當下我國許多高校開始重視美術教育中的文化承載,但課程設置碎片化,缺乏體系化安排,讓美術教育中的文化性打了折扣。我們培養的美術專業人才不應只會設計、創造形式美,更應當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博古通今。所以,當前高校美術教育課程設置與高校美術教育總體目標之間存在脫節的問題不可回避,改革是美術教育的要求,更是美術學科自身文化性的重塑。
二、高校美術教育課程改革中文化承載的重要性
文化承載不僅僅是美術的屬性和功能,更是高校美術教育課程改革的出發點。其重要性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讓學生更具文化氣息,形成完整的審美觀。美術教育的本質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各種美術形式、美術作品都是在特定文化環境、文化價值基礎上的表現。不論是西方美術、美學從古希臘到中世紀、文藝復興、近現代的發展,還是我國美術、美學從先秦時期到后世直至今天的發展,都有明確的文化現象和文化思潮相伴。如,我國許多美術形式與儒、釋、道文化緊密聯系,西方美術也與古希臘文化、宗教文化密不可分。可以說,一切的美術形式和作品都圍繞著文化展開,同時承載著文化。通過高校美術教育課程改革,讓文化教育貫穿課程設置,學生能夠系統地對中西方美術史、相關文化進行了解和掌握,在文化的浸潤下具備成體系、完整的審美觀,從而對美術教育和后續美術活動的開展做好鋪墊。其次,讓美術教育更具人文情懷,讓學生的美術學習更有張力。美術教育課程改革重視文化承載,讓美術教育不再是單向教學和灌輸教學,文化的引入不僅僅讓學生具備獨立的審美想象力、創造力,更讓教學變為基于文化的創作過程。針對當前高校美術教育中存在的“有知識、沒文化”的問題,承載文化的美術教育不再是培養美術方面的“匠人”,而是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空間,讓其在對文化的理解、認同和應用的基礎上進行美術設計、創作,讓學生的美術學習張力更大,從而彰顯中國高校美術教育的特色。最后,對文化的傳承和弘揚。當前,高校美術教育整體上借鑒西方美術教育體系,講求直面自然,認真、嚴謹地研究客觀物象,整體把握對象和表現對象。在課程設置中,西方美術思想史等文化課程有設置,但關于我國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課程挖掘不足,設置不夠。倘若能夠系統地將文化類課程有機地與美術理論、技能課程組合,則是對文化的傳承,也是基于美術的文化弘揚,更有利于民族美術文化、地域美術文化的傳播和保護。
三、文化承載視域下的美術教育課程改革的路徑
基于高校美術教育課程現狀和文化承載的作用,課程改革的總體構思應突出文化性,由文化指引技術性的課程內容,課程設置應體現出多維度的文化承載和應用性、人文性,使課程資源配置更加合理。1.關于美術教育基礎課程的設置美術教育基礎課程是建構大美術課程的文化基礎,美術教育課程不單單是美術專業中的教學課程,其包含內容廣,學科交叉多,與時代聯系緊密,與潮流接軌。所以在課程改革上,應從之前忽視基礎課程向重視基礎課程轉變,通過文化將多種學科、多種美術門類和美術思想聯系起來,讓學生奠定良好的美術觀和審美能力的基礎,為之后專業課的學習打下基礎。2.關于美術教育專業課的課程設置重視基礎課程、調整專業課程,增加基礎課的廣度、加深專業課的深度是專業課程設置的原則。在這一思路的指導下,課程設置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傳統綜合性的專業課,如插畫、漆畫、陶藝、版畫、平面設計等。這些課程不僅讓學生掌握美術專業技能,更有利于其職業發展。在這類課程中滲透文化,就需要教師對美術表現形式進行文化脈絡的梳理,對技法產生的文化背景進行描述,讓學生具備一定的哲學思維,從文化方面進行宏觀把握。第二,可以根據高校所處地域的文化特征進行選修課的設置。如湖北地區高校根據湖北漆器進行雕塑藝術、家具設計等課程開發,依托荊楚文化開設具有地域文化的新課程。當然,根據地方高校的實際情況和發展定位,上面所說的專業選修課也可以根據專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列入必修課。地方性文化美術教育課程只是文化承載中的一小部分,目標是把美術學習轉變為文化學習,把單一的繪畫、雕塑、設計等美術形式轉變為復合的文化性活動。不僅讓美術教育更具有實效性,也讓美術作品更有內涵。3.關于美術教育特色實踐課程的設置一方面,美術教育課程要從教材中深挖文化性,另一方面,文化需要被感知、被認同,所以課程設置中采風、寫生、調研等活動必不可少。國內一些高校在高科技的支持下,已經開展了AR、VR采風活動,學生足不出戶,就能身臨其境地游覽全球藝術圣地,參觀著名美術館、博物館等。在虛擬游覽過程中,學生可感受異域文化與美術形式的魅力,領略厚重文化從藝術品、建筑中散發出的無窮魅力。同時,教育者還可以通過課程安排,帶學生去國內碑林、園林、自然景區等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采風,開發新的教學課程,開展教學活動。此外,參觀藝術家工作室和傳統藝術作坊,可以促進學生深入理解藝術創作的過程,以及蘊含其中的深沉的歷史人文背景。師生通過挖掘、學習豐富的民間藝術資源,顯示地域色彩,張揚民族個性,使校外美術課程資源成為美術課程發展的必要補充。美術調研課程的設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的課堂理論學習聯系自己熟悉的藝術資源,增強藝術理論的直觀性和自身的藝術感知能力。4.關于人文基礎課程的設置重建和完善一批具有人文精神的、廣義上的基礎性學科,尤其是加大傳統文化的教學比重,加強學生的文化素質與人文修養,使其能較為全面地了解美術與人類、美術與生活、美術與政治、美術與歷史的聯系。綜合后的高校美術教育專業教學將給學生展示一種大文化、大藝術的觀念。高校美術教育專業人文課程的設置是一個迫切的任務,應遵循人文課程內容與美術專業相關聯的原則、基礎性與工具性原則。建議設置中外美術史、美術鑒賞與寫作、中國民間美術、中外歷史、中國古代文化名著選讀、西方文藝名著選讀等必修或指定選修課。在美術教育專業設置人文基礎課程,可以打破以單純學科知識體系設定課程的思路和方法,對現有課程結構進行整合,構建相對獨立的新課程體系。
結語
高校美術教育的目標應由單純性美術知識的掌握轉變為融合文化承載與審美感知的復合目標。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美術內容的包容性越來越強,美術教育的延展度更大了。在美術教育課程設置的改革創新上,要以“人何以為完整的人”為終極目標,以人文精神統領美術教育,這是世界美術教育發展的趨勢,可提高美術教育的價值,引導教師走出美術教育、技能訓練的誤區,使美術教育真正成為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精神提升和整體素質提高的途徑,兼顧藝術能力的培養和人文素養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官漢蒙.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與高等美術院校的角色定位.湖北美術學院學報,2012(2).
[2]袁宙飛.藝術教育柔性對外文化傳播的魅力與啟示——以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校區日本館藝術課程為例.藝術百家,2015(2).
[3]李義淳.試論高校素質教育的文化更新——關于高校公共選修課藝術類課程設置的思考.教育導刊,2012(4).
[4]汪瀅瀅.多元文化傳播影響下美術教學的創新變革研究——評《美術教學理論與方法》.新聞愛好者,2016(9).
作者:張元 單位:湖南交通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