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民族民間音樂傳承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東北民族民間音樂是中國民族民間音樂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悠久的歷史沉淀和厚重的文化底蘊。近年來,由于內外部的多種因素影響,東北民族民間音樂的發展受到了很大的挑戰,傳承和發展都陷入瓶頸之中,對此,我們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舉措,明確其存在的意義和審美價值,賦予它與這個時代相匹配的特征和新的生命力。文章嘗試探究和分析東北民族民間音樂的歷史和現狀,并就如何更好傳承東北民族民間音樂進行探討。
關鍵詞:民族民間音樂;東北民族民間音樂;傳承
一、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概念
(一)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在音樂學范疇內,民間音樂的內涵十分豐富、涵蓋面也非常廣泛,它既包括傳統音樂和現代音樂,也包括漢族音樂和少數民族音樂,換言之,只要具備中國傳統音樂總體風格的音樂類作品都屬于民族音樂。中國的民族民間音樂是世界民族音樂寶庫中的一件歷史悠久而又經久彌新的絢麗瑰寶,它以其獨特的歷史傳統和多樣的表達方式而聞名于世。因此,如何繼承和發揚好中華民族民間音樂,使中華民族民間音樂屹立于世界民族音樂之林,儼然成為了新時代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工作者的歷史使命。
(二)東北民族民間音樂。有關東北地區的音樂史料的最早記載,應屬《呂氏春秋·音初篇》“有氏有二女,為之九成之臺,飲食必以鼓……實始作為北音”的記載。如今,一談及東北民族民間音樂,人們很自然地就會想起東北民歌、二人轉、大秧歌等耳熟能詳的藝術形式。它們不僅是東北民族民間音樂的典型代表,更是東北滿、漢、蒙、朝鮮等民族音樂大融合的結晶。東北的民族民間音樂在這片黑土地上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的每個角落汲取營養,茁壯成長。東北民歌泛指流傳在東北地域之內的小調。東北民歌旋律悠揚、表達流暢,語言樸實,有著詼諧、風趣的典型特征,淋漓盡致地展現出東北人性格中“活”“俏”“逗”“縱”的特點。這是由于東北的漢族大多來自山東、河北等北方臨近省份,他們熱情、直爽、豪放、淳樸的性格與東北其他各民族十分相似,毫無違和感地共同創造、進化出了風格獨特的東北民歌。東北大秧歌是集合了歌、舞、戲曲于一身的綜合藝術形式,它的主要風格特點與東北文化傳統風格一致,既有奔放、潑辣的特點,又有含蓄、幽默的特征。東北大秧歌的音樂構成分兩部分,演唱音樂和樂器伴奏音樂,伴奏樂器主要有鑼鼓等打擊樂器和嗩吶。東北大秧歌的節奏歡快,潑辣,使秧歌表演更顯熱情,樂曲調式也多為明亮的宮調和徵調式。二人轉藝術也體現了東北文化的獨特風格,是東北最重要的地方戲曲之一,它是一種亦說亦唱,載歌載舞,生動俏皮的藝術表現形式。形成于清代中期,源于東北民歌和大秧歌,在吸收了東北大鼓、河北梆子、評戲、蓮花落等曲種優秀元素基礎上形成,它內容上風趣幽默、唱詞上通俗易懂,富有強烈的鄉土氣息,它的舞蹈動作除了來自東北大秧歌的基本功,還吸收了民間舞蹈的成份,如舞扇子、轉手帕等技巧。綜上,東北民族民間音樂的突出特點可以概括為俏浪,喜慶,熱鬧,奔放。上述的三種藝術形式也是東北最普及、最廣泛、最喜聞樂見的民間文化,具有濃郁的東北地方風情和文化特色。
二、東北民族民間音樂的歷史沿革
(一)東北民族民間音樂的產生和發展。作為地域性與文化性合一的地域概念,東北有著古老悠久的歷史。從紅山文化到新中國建立至今,5500余年的歷史長河中,翻涌悅動起生生不息的民族民間音樂浪花。不同的歷史階段,由于人類社會發展水平的差異,以反映所處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的音樂相繼產生。東北早期民間音樂所表達的多是東北原生民族從原始社會解體到奴隸制確立這一時期的生活與歷史,由于戰亂動蕩和社會政治落后,氏族和部落間激烈沖突。是時,人們便逐漸將原本對自然力的崇拜轉向了對英雄的崇拜。對征服大自然的向往和對新勝利的渴望相互作用,推動許多少數民族出現了反映戰爭沖突和當時政治風貌的說唱藝術,比如《英雄格帕欠》就講述了一個在父權制社會中獵人和魚精之子格帕欠同魔鬼搏斗,為部落復仇的故事,作品把現實和幻想相結合,充滿了神秘主義色彩。明清時期,隨著農村人口涌入城市,大量的鄉村民歌被引入,逐步演變成了各類的城市小調。這些城市小調被歌者和文人加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說唱和戲曲,在“康乾盛世”的局面下,東北地區的民間音樂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程度,莽勢空齊、秧歌、二人轉等民間歌舞,以及子弟書、八角鼓、什不閑等民間說唱風靡一時。在封建社會末期至新中國成立之前,東北的民族民間音樂突出反映了東北人民長期飽受封建統治的壓迫、軍閥混戰,以及日俄侵略的摧殘。此時的音樂作品中,往往都展現出深刻的時代烙印,如滿族民歌《恨五更》《一生就這樣完了嗎》反映了人們思想、行為受到封建思想禁錮,種種束縛壓身苦不堪言的現實;《楊司令英雄漢》《反日戰歌》《擔架歌》等反映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人民大眾不怕犧牲、勇于斗爭的時代精神。新中國成立以來,東北各族人民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沐浴在社會主義和煦的陽光中,以主人翁的姿態一步步邁向更加美好的未來。這種積極向上、和諧民主的氛圍,在音樂中也得以充分體現,涌現出了如《慶新春》《迎春謠》《在新長征路上展翅飛翔》等歌唱社會主義新生活、表現東北人民的精神狀態的優秀作品。
(二)東北民族民間音樂的大融合。東北民族民間音樂基于民間大眾的藝術創造,受地域、語言及生活習慣的影響,音樂風格體現了東北人豪爽粗獷的精神和氣質,曲調極富地方特色。我國東北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域。各族人民通過長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融合,不同民族間的音樂交流過程中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音樂文化。史料中有很多反映歷代東北各民族間音樂文化交流的記載,例如《后漢書·東夷列傳》中就有“武帝滅朝鮮……暮夜輒男女群聚為倡樂”的相關記載,反映了當時特定歷史背景下的朝鮮音樂風俗。在考古發掘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反映音樂文化交流的證據,如吉林集安高句麗古墓壁畫中就繪有演奏阮和臥箜篌的情景,反映出我國古代中原音樂對東北地區的影響,以及中原與東北地區民族間的音樂文化交流;在宗教上,現存的薩滿教音樂,也是以交流形式傳播開來的。在說唱音樂方面,東北大鼓和二人轉是東北與內地的交流的典型代表,秧歌在滿漢民族中的普及也是滿漢音樂文化交流的結晶。“渤海樂”作為曾在我國隋、唐時期興盛的音樂形式,《金史》中也曾提及。公元728年“渤海樂”傳入日本,隨即成為日本宮廷之樂,并對日后的日本音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上述史實反映了當時的東北地區的民族音樂交流,已初具世界性。各民族間的音樂文化充分交流成為東北民族民間音樂史上的一個特點。
三、東北民族民間音樂的現狀
(一)地域普及力度嚴重不足。目前在東北義務教育階段,沒有注重培養學生的民族音樂感,雖開設了音樂課,但只是偏重教唱和欣賞,很少有學校會單獨開設有關東北民族民間音樂的課程。學生們接受的一些樂理知識和文化,也大多是從西方音樂中引用的。
(二)東北民族民間音樂人才不斷減少。目前,在國際音樂交流頻繁的大背景下,我們既在接受著外來的音樂文化,也在向外傳送著音樂人才,而由于國外吸引力要遠超國內,人才外流現象嚴重。尤其像東北民族民間音樂這種小眾音樂類型,在國內重視程度更低,導致很多人都去學習西方的音樂,遺忘了家鄉的民族民間音樂。
(三)東北民族民間音樂自身的特點逐漸消失。在改革開放以后,經過較長時間與國外的音樂文化交流,國內外的流行音樂逐漸得到了東北民眾的喜愛。在本身就受到沖擊的狀況下,東北民族民間音樂發展障礙愈發加大,甚至逐漸退出大眾的視線,正逐漸被大眾遺忘。
四、東北民族民間音樂傳承發展的思考
(一)促進傳播方式多元化。通過多元化傳播方式,倡導更多的人接受和喜愛上東北民族民間音樂。一是應從娃娃抓起,把更多的東北民間音樂納入幼教、義務教育階段音樂課授課內容,使孩子們從小就熟悉東北民間音樂,從小就受到熏陶。二是有關政府部門和行業組織要重視兒童、青少年人才的培養,把文化館、文化藝術學校、少年宮等為培訓基地,開展各種具有東北特色的民間音樂教育活動。不僅要邀請老藝術家回到舞臺,還要支持和鼓勵他們在傳播和推廣東北民族民間音樂的同時,肩負起培養接班人的使命。三是東北地區的相關高校和研究機構應勇于擔當,積極開發各類東北民族民間音樂的特色課程資源,以滿足東北民族民間音樂欣賞、教學和表演的需要。
(二)重視專業人才的培養。積極加大人才儲備力度,利用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和“一帶一路”的契機,加大東北鄉村及周邊的基礎建設,打通傳播渠道,讓人才的自由流動成為可能。同時,可以進一步進行政策性專項補貼,讓更多致力于東北民族民間音樂保護的人才更有意愿長期留下來,無后顧之憂地潛心探索研究,使東北民族民間音樂得到可持續性穩定發展。
(三)強調音樂特色的延續與創新。任何音樂文化想要流傳下去,都需要不斷進步,要想保持活力,就需要不斷地增添新鮮的血液。傳承東北民族民間音樂,一定要以尊重東北民族民間音樂的創作為基礎,但并不是只一味去宣傳、去褒揚,應從傳承主體上加以重視。音樂所表達的是它們在特定時間線上的獨特經歷,所以說,東北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承主體在其發展歷程中的定位轉換對音樂本身有著深刻的必然的影響。因此,與時俱進,不斷地注入創新因素,是東北民族民間音樂持續發展壯大的根本動力??梢試L試聘請專業音樂人才對東北民族民間音樂進行深入研究,從了解民族文化入手,在研究中為東北民族民間音樂注入新的特色時尚因素,從而形成促進其傳承和創新發展的良性循環,最終實現東北民族民間音樂發展的真正復興。
(四)多措并舉持續強化保護力度。一是政府應加大扶持力度。為有效保護和傳承好東北民族民間音樂,有關政府部門應加強政策引導,投入更多的人、財、物力促東北民族民間音樂傳承工作的順利展開。二是應設置專門的民族民間音樂保護機構,并配備相應的管理和保護人員,創新開展保護工作。三是借鑒國內外的成功經驗,把東北地區擁有人才和技術優勢的高?;蜓芯繖C構轉變為傳承東北民族民間音樂藝術的重要力量。通過教師的傳、幫、帶,使更多的學生喜愛并愿意投身到東北民族民間音樂的學習、表演和研究中。四是利用先進的現代科技,在計算機軟、硬件設備的支撐下,不斷探索能夠讓原汁原味的東北民間音樂得到發揚光大新途徑、新方向。
參考文獻:
[1]袁茂蕾.大數據時代民族民間音樂傳播面臨的困境及對策[J].藝術大觀,2021(14):20-21.
[2]高穎.社會歷史背景下東北地區民間音樂的生產與流行[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7(4):130-135
[3]楊楠.現當代傳統民族音樂發展現狀及出路[J].戲劇之家,2020(23):74
[4]段橋生,米瑞玲.漫談中國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J].藝術研究,2004(2):22-23
[5]劉藝.明清時期的東北音樂文化[J].大眾文藝,2012(18):133-134
[6]朱季賢.談我國古代東北民族音樂文化交流[J].中國音樂,1998(2):46
作者:安師瑤 單位:沈陽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