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產品加工產業現狀及對策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詳細論述了遼寧省農產品加工業的優勢、存在的問題,同時提出相關對策,以期為遼寧省加工業發展提供理論參考,補齊我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短板,提升農業加工企業產業化經營水平,進一步推動遼寧經濟發展。
關鍵詞:農產品加工;產業現狀;對策
農產品加工業是遼寧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柱性產業,是農業轉型升級、農產品競爭力提升、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近年來,我省高度重視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采取了多項政策扶持,加強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大了創新力度,努力克服經濟下行壓力的影響,農產品加工業取得了很大成效。以糧油、果蔬、畜禽和特色農產品為主的農產品加工業,呈現良好發展勢頭,為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做出了積極貢獻。然而在新形勢下,我省農產品加工業也面臨了一系列的問題[1-6]。本文論述了我省農產品加工業的優勢以及存在的問題,同時為遼寧省農產品加工業提出相關建議,以期為遼寧省加工業發展提供理論參考,補齊我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短板,提升農業加工企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推動我省經濟發展。
一、我省農產品加工業存在的優勢
(一)農產品加工集聚區穩步發展我省依托農產品主產區資源及消費市場優勢,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呈現集聚穩步發展態勢。目前集聚區達到23個,主營業務收入達到845億元,占全省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主營業務收入20%以上;各集聚區以特色主導產業為依托,圍繞糧油加工、乳品加工、畜禽加工、果蔬飲料加工、飼料加工、良種繁育、農產品物流以及冰葡萄、山參、中藥材等優勢特色農產品,建設了各具特色集聚區,如輝山農產品精深加工、西豐縣鹿產品加工、臺安畜產品加工、喀左農產品加工出口等特色集聚區。全省23個集聚區,通過合資合作、并購參股、品牌聯盟和延伸上下游產業鏈,充分發揮了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帶動原料基地生產面積235萬畝,帶動農戶62萬戶,吸納農民就業10.4萬人,形成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
(二)科技創新能力增強在科研機構建設方面,沈陽農業大學、大連工業大學、大連海洋大學等高校開設了農產品加工或食品相關學科,其中沈陽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分別被教育部、遼寧省列為一流本科專業;遼寧省農業科學院等科研機構都加強了農產品加工科技和加工裝備的研發,為我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遼寧省科技廳和農業廳分別實施了農業科技攻關和產業化專項計劃,對農產品加工技術重要領域和裝備改造提供了支持,創新應用了一批農產品加工技術成果。
(三)逐漸成為支柱性產業近年來,遼寧農產品加工業有了較大發展,逐步成為與裝備制造、冶金、石化等并列的四大支柱產業,農產品加工業的增加值還一度由第四位上升到第二位。全省形成了稻米、乳品、生豬、牛羊、肉禽、水產、果蔬、林木、特產、飼料、造紙、食用油、酒類、紡織、調味品等15大農產品加工產業鏈;“禾豐牧業”“大連棒棰島海參”“五女山”酒業、“西豐鹿茸”“真心罐頭”等一批品牌在全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市場競爭力持續增強。遼寧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起來后,促進了農民增收和縣域經濟增長,加快了農村產業融合步伐,促進了城鎮化建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
二、我省農產品加工業存在的問題
盡管我省農產品加工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帶動經濟發展能力逐年增強,但存在的短板也不應忽視。目前,我省現階段農產品加工產業的主要問題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一)產業規模小,生產能力低2014-2017年我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模不斷縮小,2017-2019年略有回升。我省農產品加工業總體規模偏小,與農業大省地位不匹配,部分農產品加工企業由傳統的家庭作坊、家族企業發展而來,總體上規模較小,經營水平較低,轉型升級相對滯后,生產現代化、機械化、智能化和管理的科學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二)產業布局不合理,重點產業發展不明確我省農產品資源十分豐富,玉米、水稻、水果、蔬菜、海產品、養殖業等產品總量均排在全國前列,但產業發展和布局不合理,沒有充分考慮到不同區域、不同產業在經濟區位、優勢資源條件水平等方面的差異,沒有使農產品加工業在優勢區取得重點突破和重點產業的梯次推進。如我省遼南、遼東水果產區在全國都是優勢產區,但該區域沒有大型的加工企業;水稻產區只有一些中小型大米加工企業;我省海產品資源品質優良,產量豐富,但缺少領軍型海產品加工基地。由于沒有整體的區域布局和重點發展產業,我省農產品加工企業在全國影響力不強。
(三)缺少大型龍頭企業以及優勢品牌我省農產品加工工業盡管總產值在國內排在前列,但沒有像在國內乃至國際有影響的雨潤集團、雙匯、匯源集團、蒙牛集團、中糧集團等大型企業,多數為中小型企業,現有的大型企業也發展緩慢。缺少名牌產品,現有的國家、省級名牌市場占有率和知名度較低。
(四)技術裝備依然落后我省農產品加工裝備水平十分落后,存在生產效率較低、耗能高、污染處理落后等問題。在農產品加工機械裝備信息化、自動化和專業化方面的研究與應用還存在明顯差距。適應遼寧特色農產品的加工專用機械種類還較少。目前,我省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生產設備基本來自外省,科技含量高一點的生產設備全部進口,這與我省工業強省的地位十分不匹配。
(五)產學研結合不緊密,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差我省涉及農產品加工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所在人力、儀器設備以及基礎研究遠遠好于企業,但雙方研究的切入點不統一,沒有聯合攻關,導致了科技成果轉化率低,資源浪費現象。我省許多農產品加工企業不僅缺少高新技術和裝備,更缺乏自主創新意識和能力,同質化現象嚴重,重引進不重創新,重模仿不重研發。由于企業科技投入和研發不足,專業人才匱乏,我省絕大部分企業新產品研發能力較差,多數企業缺乏產品自主開發能力。產品更新換代跟不上國際發展步伐,與發達省份也有很大差距。
(六)缺乏農產品加工配套體系我省農產品加工產前、產中和產后各個環節連接不足,尚未完全構建起產加銷一體化、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產業化體系。產前缺乏適宜加工的專用品種和高品質的加工原料,產中以分級處理、包裝、腌制等初級加工為主,缺少高水平的第二、三次精深加工,農產品增值幅度不大;我省在加工原料基地建設、食品加工機械、包裝材料、包裝設計、物流、貿易等農產品加工配套環節缺乏統一規劃。
三、我省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對策
針對我省農產品加工業存在的短板問題,通過認真梳理,提出以下幾點對策,為今后我省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提供參考。
(一)加強農產品加工科技創新能力整合省內農產品加工科技資源,完善農產品加工科技創新機制,打造省級農產品加工產業技術體系,培養一批技術創新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堅持以企業科技創新為核心,建立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體系,加快國家級、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和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器建設,加速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
(二)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加強產學研合作,開發適合遼寧農產品精深加工的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設備,研發新產品,提升精深加工自動化和信息化水平。同時加強精深加工產品技術的研發、引進和示范推廣。開展遼寧特色大宗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研究與生產應用,大力發展農產品綠色精深加工,建立低碳、低耗、循環、高效的綠色精深加工體系,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
(三)開發多元化的加工產品以遼寧特色農產品為主要原料,開發出安全、方便、營養、健康的功能食品、保健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等新產品,滿足消費者對加工產品的營養、健康和個性化需求,著力發展加工產品的多樣化。引導農產品加工產業從一般性、大眾型農產品消費為主向個性化、定制型食品消費轉型,滿足消費升級的市場需求。
(四)加強農產品加工業質量建設建立農產品加工全程質量標準體系,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提高產品質量。鼓勵企業開展先進的質量管理、食品安全控制等體系認證,例如“三品一標”加工農產品認證。逐步建立全過程、全方位的質量管理制度,大力提升全程化質量控制能力。開展優質農產品加工品牌創建和宣傳推介活動,打造一批安全優質加工農產品,讓老百姓用上放心的農產品。
(五)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引導企業牢固樹立以質量和誠信為核心的品牌觀念,實施品牌戰略。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通過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管理創新,爭創品牌企業、名牌產品、中國馳名商標。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利用自有品牌、自主知識產權,發展進出口貿易,加快培育跨國企業和國際知名品牌。開展多種形式的品牌展示、推介和宣傳活動,建立遼寧省出口食品農產品國外展示平臺和銷售渠道,提升品牌影響力。
(六)提升農產品加工產業集聚水平建設一批集生產、加工、流通為一體的農產品加工聚集區,實現企業集群發展,集約利用資源要素,拓展產業鏈功能。加大對農產品聚集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倉儲物流、金融服務等平臺體系,使集聚區真正形成區域企業群體化,起到帶動和輻射作用。同時科學規劃布局農產品加工集聚區,科學合理布局全省農產品加工集聚區發展,引導產業重點區域和園區集聚。
參考文獻
[1]孫軼.在遼寧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論壇會上的講話[J].農業科技與裝備,2011(11):9-11.
[2]呂杰.對遼寧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再認識—在遼寧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論壇會上的講話[J].農業科技與裝備2011(11):14-15.
[3]陳玉成,張銳,魯明等.試論遼寧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狀況與對策[J].農業經濟,2013(10):48-49.
[4]張銳,陳玉成.基于遼寧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現狀分析及思考[J].農業經濟,2015(5):27-28.
[5]李專.遼寧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狀況分析[J].農業經濟,2015(12):15-17.
[6]金華.遼寧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江西農業,2019(8):123-123.
作者:王妮妮 單位:遼寧省現代農業生產基地建設工程中心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