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農業推廣論文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1.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現狀
農業研究所及高校科研骨干等下鄉下戶,結合當地農時農事調查取證,慎重選擇適合當地的農業科技推廣項目。建立示范田及樣板場地,讓農民對農業科技有切身感受,在現場對農民進行農業技術指導。結合農業產品銷售以及農業物資現實情況,基層農技推廣部門適時調整農業技術的推廣方向。民間互助交流帶動了農業技術的推廣。同地區農民之間一般有相同種植項目,經常交流切磋種植經驗。各種形式的農業專業協會、農業合作經濟體在農村成立迅速。新型農村合作組織以農民為主題,以承包經營為基礎模式,聘用科研機構人員作為技術顧問,結合農村基層農業技術人員的指導和培訓,成為新型農村生產的發展模式。每年我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數量呈上升趨勢發展,參與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農民也在逐年增多。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生產發展方式適合眾多農民的現實要求。因地制宜的選擇新型農業科技項目、快速有效的向農民推廣技術要點有效彌補了單純依靠政府部門扶持的農業技術推廣方式,加快了我國農業發展的步伐。農村供銷合作社依然是農產品流通的主要渠道,主要包括農業生產資料的經營和農產品的收購。供銷合作社是市場與農民之間的橋梁,及時掌握市場行情把握市場動態,向農民提供產品銷售情況和市場發展方向,跟隨市場導向提高農產品生產的科技含量。
2.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存在的問題
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業是社會向前發展的根基,依靠科學技術進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已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市場經濟的發展推動了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普及,計劃經濟下由政府主導的傳統農業生產也逐漸被以農民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的新型農業所代替。在政府扶持和財政支持下農村的基層農技推廣工作取得一定的發展,過去政府設定技術項目財政負擔所有經費,現在是農民自己找項目財政給予相應的補貼。雖然農技推廣的模式有所增多,但新型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仍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推廣效果遠低于預期水平。根據我國現階段農業發展水平,農村對高效多產的新型農業生產技術的需求應該是巨大的,但總體上接受新型農業技術并用于生產實踐的農民數量并沒有明顯增加。造成這些問題除了農技推廣工作沒有做到位外,主要原因是農業生產的主體農民對科技成果的應用受到了多方面的制約。農業是受地理條件、氣候變化影響較大的行業,農業科技成果的應用存在著技術風險和自然條件影響風險等多種不可控因素。傳統農業生產時根據經驗耕種,農民用經驗推斷可能需要采取的耕種措施。對待農業新技術農民只是根據程序按部就班的耕種,對可能出現的問題無法預測更不可能采取有效措施進行修正和補救。從根本上說農作物的生產離不開光照、土地、水源等自然因素的相互配合,新型科技成果的生產流程是否能適應當地的自然條件也給農產品的生產帶來許多不確定因素。多種不確定因素和可能出現的失敗讓農民對新技術更加小心翼翼,時常持觀望態度。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民生產投入能力有限,分散到戶的小塊兒土地作業給新技術推廣造成障礙。許多新型農業技術具有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產出、減輕作業者勞動強度等特點,這也是農民選擇新型農業生產技術的主要原因。當前農村主要采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生產模式,獨門獨戶的生產使種植規模受到局限,達不到新技術要求的高投入高產出的生產效果,沒能有效提高農業生產的勞動產出比。新技術的效果沒有顯現出來并且生產效益沒有明顯提高,影響農民的期望和對新技術的后續采納。另一方面,我國農民文化素質偏低的現狀也限制了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全國農民中受過高中以上教育的占不到十分之一,小學及初中文化的占到百分之八十,剩下多為文盲和半文盲,真正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文化水平更是低于這個比例。農民在生產中技術接受能力較差,達不到增產增收的效果,也限制了農業技術的再推廣。
3.基層農業推廣體系建設的建議
我國未來農業發展的目標是適應市場經濟規律努力提高農民生產收益,這也是廣大農民真心期盼的結果。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推進城鄉一體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向前發展、徹底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現階段我國面臨的主要任務。生產力的提高、物質資料的豐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全面帶動了農村生產生活的發展。與此同時,計劃經濟遺留下的城鄉二元結構和經濟模式依然存在,城市和鄉村差距明顯存在。新農村建設帶動一部分農民先富起來,農戶之間也出現明顯的貧富差異。這些都需要加強和改善新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適應市場經濟制度也帶動農民共同富裕起來。目前我國農業技術推廣的主體依然是政府部門,技術推廣的經費主要由財政預算負擔,社會團體、民企組織等其他非政府來源的經費依然占較少比例。長久以來,地方政府農技推廣經費短缺問題一直嚴重,這也是導致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低的重要原因。專項經費不足,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落后,都嚴重阻礙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開展。因此,完善推廣體制、增加推廣經費是農村政府工作的重點。有針對性的增加農民的技術培訓,讓農民掌握技術要領,降低生產投資風險,提前采取規避措施降低損失,真正在生產中見到收益.
作者:馬嬋 單位:天津市濱海新區塘沽林業工作站
一、榆樹市農業推廣面臨困境
(一)投入不足
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對農業技術推廣的投入也在迅速增加,但仍然滿足不了實際需要。在項目資金方面:由于國家級推廣項目資金重點支持設備及基礎設施投入,項目的運行費用需要通過地方配套來解決。但是,由于地方財政狀況不好,難以保障在項目期內,100%項目實現匹配,導致推廣項目越多,配套資金越多,反而加大了地方財政的壓力。在基礎設施方面:榆樹市在29個鄉鎮級別的農業推廣站中,只有6個站有所有權辦公用房,其他站是采用租借方式或者依靠地方政府安排,大部分都無法滿足基本的“三室一廳”,即辦公室、培訓室、檢驗檢測室和咨詢服務大廳的標準。還有試驗示范基地,交通工具、辦公桌椅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仍然跟不上推廣工作需要,最終影響的是對農戶的服務質量和推廣效果。
(二)推廣體系活力不足
1.待遇偏低
2000年,榆樹市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職稱工資為200-400元/月。2013年高級農藝師工資漲到4000元/月,助理農藝師工漲到2700元/月。但實發工資卻低于這個應發工資的標準,晉級工資不能及時的兌現,導致部分專業技術人員的實發職稱工資與應發工資相差兩個職級,嚴重挫傷了農業科技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導致部分農技推廣人員將主要精力放在經營創收上,對公益性的農技推廣工作熱情不高。
2.梯隊結構斷層
1優化招生宣傳工作
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復試工作是進一步考察考生綜合素質和科研潛質的重要手段。近年來我校在組織結構、制度建設等方面嚴格按教育部和遼寧省招考辦相關精神和要求,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學校根據國家和遼寧省相關文件制定了《大連海洋大學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招生復試工作方案》。在農業推廣(漁業領域)碩士考生的復試過程中,特別注重考核考生的動手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科技創新能力以及綜合分析能力,同時也注重對專業知識的實際應用的考查,以培養層次高、社會需求多的復合型人才。一直以來,我校堅持全面考查、公平公正、擇優選拔的原則進行農業推廣(漁業領域)碩士錄取工作。
2完善教育保障體系
目前,我校漁業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經費來源單一,研究生教育經費比較緊張,為使這一狀況得到改善,學校準備從完善研究生教育保障體系入手,實施以下改革措施:
(1)加大科研經費和基本科研業務費支持研究生培養的力度。
(2)多渠道籌措資金。利用校友、科研合作、產學研合作為平臺,吸引校友、行業企業通過教育捐助和設立獎助學金對我校研究生教育經費提供支持。
(3)建立研究生培養導師承擔機制。充分利用市場競爭機制,使學科、導師之間就創造研究生培養條件、提高培養質量和管理服務水平等方面展開競爭,提高研究生教育資源的利用。學校通過調節招生指標,對科研課題及經費充足,培養條件好,培養質量、管理水平高的學科、導師實施招生,研究生分配名額傾斜,但傾斜增加的研究生培養經費由導師承擔。
1農業項目實施取得的成效
近年來,在陜西省發展現代農業,保障糧食安全的政策指引下,城固縣相繼實施了以稻油高產創建、測土配方施肥為代表的重大農業推廣項目。特別是自2008年實施的水稻高產創建以來,連續6年取得了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績,創造了陜西省優質秈稻大面積集中連片單產歷史最高記錄。
1.1示范推廣取得顯著成效
根據不同區域資源優勢和品種潛力制定技術方案,充分發揮了科技在糧食增產中的作用,推動了全縣糧食總產持續穩定增長。水稻高產創建活動,6年累計實施13.2萬畝,項目區水稻平均畝產672.6kg,較全縣增產22.3%,輻射帶動全縣水稻畝產由項目實施前的497.4kg,提高到2013年的562.7kg,增產13.2%。完成測土配方施肥項目35.4萬畝,采集土壤樣本3650個,分析化驗相關指標項目2.1萬項次,推廣以秸稈還田、測土配方為主的沃土工程45.4萬畝次,為糧食高產穩定提供了基礎保障。
1.2技術集成創新有了突破
項目實施以來,針對生產中的主要技術障礙和制約高產的關鍵環節,累計引進高產優質良種30多個,引進示范稻茬麥油免耕、水稻機械化育秧、水稻精確定量栽培、油菜機械化播種收獲等新技術5項,開展品比試驗、水稻氮鉀后移、病蟲防治藥劑等試驗16項次。篩選出一批適應城固縣種植的優質高產主推良種和安全有效的病蟲害防治藥劑;優選出最佳施肥配方及施肥方式。堅持了密栽培、配方施肥、病蟲草害綜防種(插)、收農機農藝結合、秸稈還田配套為核心的水稻高產高效集成技術路線。強化主推品種、播(種)插(秧)時間、插植密度、肥水運籌和病蟲害防治五統一。開展的“水稻高產栽培技術集成示范與推廣”、“特色農產品配肥研究與應用”等3個自選課題項目,分別獲得省、市、縣科技進步獎。通過科技轉化應用,2008年博望鎮周家堰村種植宜香1577,百畝核心攻關田平均畝產756.3kg,2010年文川鎮文星村種植渝優35,2012年龍頭鎮新華村種植天龍優540,示范片平均畝產分別達到765.7和782.5kg,刷新了城固縣水稻單產新紀錄。
1.3減災保產增效技術發揮良好
1藤縣農業技術推廣的現狀
藤縣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站大多數沒有自己獨立的工作場所,寄居在鄉鎮政府內,辦公設施簡陋,農技工作者開展技術推廣工作主要靠“一張嘴,兩條腿”來完成。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工資待遇低,一部分推廣人員邊工作、邊靠賣種子、化肥、農藥等來補充家庭收入。這種現象的存在,嚴重影響農技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同時各鄉鎮農技推廣機構缺乏技術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的專門經費。近年來,雖然財政逐步投放一些推廣經費,但都局限于臨近公路的鄉鎮某一個試驗點、示范點。由于工作條件艱苦、待遇低,近幾年跳出“農門”的人員較多,十多年來沒有大中專畢業生到鄉鎮農技站工作。
2強化藤縣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的對策與建議
2.1明確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職責
增強責任心和服務意識我國《農業技術推廣法》明確規定,鄉鎮農業推廣機構為公共服務機構,這解決了長期以來鄉鎮農業推廣機構定性不明確的問題。我縣各鄉鎮農業服務機構于2013年從鄉鎮農業服務中心獨立出來,重新定崗、定編,為了增強農技人員的責任心和進一步增強服務意識,必需明確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職責。我國《農業技術推廣法》明確規定的公益性職責主要有:各級人民政府確定的關鍵農業技術的引進、試驗、示范;植物病蟲害及農業災害的監測、預報和預防;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檢驗、檢測、監測咨詢技術服務;農業資源、農業生態安全和農業投入品使用的監測服務;農業公共信息和農業技術宣傳、培訓服務等。除了這些公益性職責以外,還必需全面提高各種服務職能,以適應當前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
2.2技術推廣方式靈活多樣
完善配套服務,提高農業技術推廣效能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農業技術推廣也要改革創新,尋求能完全適應現代社會實際需要的農業技術推廣之路,這樣才能有效提高農業技術推廣的效能。主要做好以下幾點:一是要轉變生產服務理念,改革單一的以政府導向為主的指令性推廣方式,逐步向以營利為目的的商業性質的服務方式、幫扶性質的推廣服務方式以及科技示范等方式轉變,推廣方式要靈活多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二是要轉變服務方式,改變傳統的單一的服務方式,逐步向綜合服務方式發展,產前要做好項目篩選、產中要做好技術指導、產后要做好銷售服務,完善配套服務,使農民真正能從農業技術推廣中得到實惠。三是要加強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建設,構建以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站為主體,以村組示范為基礎,以社會服務組織為補充,專群結合、功能配套的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網絡,提高農業技術推廣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