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攝影期刊的傳媒敘事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當前,傳統攝影期刊的發展進入加速期,需加快轉型步伐,重構出版模式,依靠核心優勢提升媒介平臺價值,打造有視角、有溫度的攝影期刊生態圈,讓傳統攝影期刊重新煥發生機。攝影期刊是影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國內首家綜合性攝影期刊,《人民畫報》具有典型的文本意義。它以影像記錄歷史,講述了時展和社會變遷的進程,既呈現和塑造了普通大眾形象,又全面展現了國家的發展變化和歷史進程,具有代表性和時代特征。《人民畫報》是文化傳播的重要媒介,揭示其傳媒敘事方式,有助于重新考量傳統攝影期刊的價值。
一、關注社會發展,傳播正能量和主旋律
1.主動策劃選題,關注與記錄國家重大事件
互聯網時代,傳統攝影期刊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人民畫報》通過強化互聯網思維,借助新興的傳播形式,順應時展潮流,激發受眾的閱讀興趣,準確把握受眾需求和畫報的傳播規律,注重內容建設,反映社會實際。2018年春運首日,《人民畫報》設置專題板塊“春運動起來”,真實記錄了2月1日北京站增開的第一趟臨客列車凌晨從北京站發往重慶北站的場景。畫報記者還在春運前夜探訪北京南動車所2018年春運情況,首次承擔春運任務的中國標準動車組“復興號”的啟動,標志著2018年春運正式開始。畫報重點突出了這一事件的歷史意義,報道上傳至網絡后,獲得了較高的點擊量和好評率。通過專題報道,畫報讓受眾進一步了解中國歷史和現實情況,塑造了國家形象,傳播了主旋律和正能量。碎片化閱讀時代,海量信息分散了受眾的注意力,眼球經濟成為稀缺資源。傳統攝影期刊,需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優化傳媒敘事結構,主動策劃選題,強化議題意識,加強消息源建設,增加原創內容,通過后續報道、系列報道等形式,講述新聞事實在宏觀背景下的意義與價值。例如,畫報推出的獨家報道《直擊2018春運》,既有史詩風格般的畫面展示,又有理性思辨式的客觀敘事。2018年春運首日的凌晨,畫報記者趕赴北京站、北京南站,各采訪小組分別登上春運的列車,體驗春運現場,以一張張生動形象的照片,展現春運期間不同乘客的回家故事,以及鐵運工作人員的春運感受。采編團隊預先策劃和組織落實,從幾千張照片中多次篩選,選出有代表性、有典型意義、具有藝術特色和思想內涵的影像,推出專題“那些年,我們一起經歷過的春運”,以小見大,引導讀者回顧這些年的春運歷程,以細節說話,用故事謀篇布局,以情感人,創設集體記憶,吸引讀者關注,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2.反映社會真實現狀,展現時代特征
互聯網時代是一個傳播時代,《人民畫報》發掘了許多感動中國、感動世界的英雄形象,生動展現了時代特征。比如其強勢推出的專題報道《復興號上拍“高姐”》,刻畫了“復興號”等高鐵列車上女性乘務員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這些乘務員被人們親切地稱為“高姐”,《人民畫報》在展現她們美麗大方笑容的同時,還展示了她們煩瑣而艱辛的工作情景,以有人情味的報道,真實展現她們不為大眾所知的一面,塑造了極具感染力的形象。除了關注高鐵乘務員等特殊職業人群,《人民畫報》還注重刻畫普通乘客和志愿者形象。比如報道里講述了春運首日凌晨四點多,天還沒亮,北京南站的進站口還未開啟,旅客已經擠滿了東站口外面的空地等待乘車回家的故事,以及新年春運首日,在天津西站候車大廳辛苦工作、被譽為高鐵站里“活雷鋒”的志愿者辛勤工作的故事?!度嗣癞媹蟆房钦鎸嵎从持袊胀癖娚瞵F狀和現實訴求的報道,保持產出優質內容的同時,在新聞視覺化、新聞影像化等方面做了積極嘗試。比如畫報記者記錄了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動車段下屬的北京南動車所里,工作人員為“復興號”動車組做外部清潔的場景,以“直擊2018春運之動車‘洗澡’”為標題,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展現新時代的科技進步。
二、開設專題欄目,提升傳播價值
1.與時俱進,探究“全民共建”的影像創作模式
隨著各種移動終端平臺的普及和搜索引擎的發展,人們的接受習慣逐漸發生改變,向個性化、精準化、定制化方向發展。為了迎合時展潮流,《人民畫報》積極舉辦多種與受眾互動交流的活動,以新概念、新范疇、新表達傳播新形象和好聲音,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和媒介影響力,將單向宣傳的思路轉變為整合傳播、互動交流的雙向思路,多渠道、多途徑開展傳播活動。比如受眾可以在《人民畫報》官網掃碼,關注畫報的網絡社群“花園攝區”,加入社群討論,“微帖”,展示圖文內容,并分享至微信等社交媒體平臺。新媒體時代,《人民畫報》積極轉型,在提升內容質量的基礎上,融入新媒體要素,與時俱進,探究“全民共建”的影像創作模式,增強創造力、感召力和公信力,為受眾獻上了精美的文化大餐。新媒體時代,傳統攝影期刊要在報道方式和傳播渠道上不斷探索和改進,重視開發新媒體資源平臺,全力打造全媒體業務形態,搶占傳播新陣地,開展聯動傳播。傳統攝影期刊可通過個性化、多樣化信息的定制,推動傳播新變革,改變傳受關系,為受眾提供表達、參與和交流的平臺,革新傳播主體和客體之間的關系,創新傳播手段。比如《人民畫報》常常在網絡上發起攝影征稿活動,尋找善于發現中國美的記錄者,塑造親切自然、富有感染力的媒介形象。為調動受眾的積極性,《人民畫報》開設了“我鏡頭中的年味兒”“醉美冰雪季”等多個攝影征稿活動,讓攝影愛好者選取感興趣的題材,用相機定格的每一幅畫面,訴說心中的故事?!度嗣癞媹蟆放e辦的這些活動,以對影像藝術的尊重和敬畏為基礎,在畫報藝術的再創造過程中,秉持開放多元的心態,不拘泥于傳統,借助新媒體、新技術進行融合創新,打造集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內容于一體的形式新穎的報道,讓影像資料所傳達的信息最大限度在網上延伸,強化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的互動,增強受眾黏性。
2.構建現代傳播體系,以新媒體思維創新發展
如今,攝影期刊可以借助新的傳播載體,多渠道、多方式地傳播。人民畫報社與時俱進,不斷拓展業務范圍,已經由單一的紙質期刊社發展為多媒體期刊社。信息化時代,受眾面對海量的互聯網信息,選擇和接受有一定的難度,這就需要借助媒體力量,更好地提煉與解讀信息?!度嗣癞媹蟆丰槍ΜF實情況,積極創新發展。第一,通過加大移動新媒體研發力度,加強多形態媒體建設,打造全新網絡平臺,全面提升多媒體采集、制作、編輯、整合和能力,擴大受眾覆蓋面。第二,借力外部優勢資源,增強信息生產能力,鼓勵用戶貢獻內容,全面拓展多媒體內容的廣度和深度。第三,打造多種傳播形態,實現全方位、立體化、多渠道地展示傳播內容,深挖新媒體形式和渠道,進一步強化網絡媒體、移動媒體、電子閱讀器等多種形態的媒體建設,以達到最佳傳播效果。《人民畫報》充分挖掘“互聯網+”潛力,以新媒體思維創新發展,加強傳播能力建設,優化戰略布局。第一,從內容到形式,從選題到編輯,從傳播到反饋,《人民畫報》充分了解受眾思維習慣,綜合運用互聯網傳播手段,構建網絡互動平臺,創建官方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賬號,增強與受眾之間的互動交流。第二,《人民畫報》開通電子雜志訂閱渠道,創新“花園攝區”社群傳播,建成集信息、互動交流、社交溝通和視頻分享等功能于一身的網絡社區,鼓勵受眾參與討論、貢獻內容,提升受眾參與度,增強受眾黏性。第三,《人民畫報》在官網引入“查看老版本”經典模塊的同時,加速融合傳統傳播方式和現代傳播方式,創新傳播路徑。例如,采取“官網征稿”“微視頻秒拍”等形式,創新話題文本,選擇具有一定話題性的選題,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上創建畫報的粉絲群體和交流圈子,以貼合社會熱點的話題,引發受眾的情感共鳴。第四,《人民畫報》發揮自身優勢,豐富傳播內容,強化攝影期刊的互動性和代入感,將傳播內容可視化以適應受眾的閱讀習慣,提升主流意識形態的社會影響力,增強傳播效果。值得一提的是,《人民畫報》在推出《大數據告訴你今年有多熱》等專題報道中,結合互聯網傳播形式建構話語體系,運用大數據、云平臺進行新聞再造,將北京持續高溫的天氣情況以數據和視覺形象展示出來,嵌入“哪兒涼快哪兒待著去”等網絡上流行的語言,塑造了生動的城市形象??偟膩碚f,《人民畫報》以貼近中國發展實際的真實內容,客觀展現中國取得的輝煌成就和普通民眾生活,吸引了受眾,激發了集體記憶,獲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三、創新傳播符號,促進文化認同
1.增設特色主題,滿足受眾多元需求
在當前多元價值觀并存的社會中,由于個體的差異性,不同的人看待事物的態度不同,攝影期刊要研究時代特點,延伸傳播價值,提升傳播內容品質,培養受眾的文化追求和美學自覺,避免快餐式的文化生產與文化消費,用直觀、生動的表現形式,展現具有歷史感和東方特色美的影像內容?!度嗣癞媹蟆范嘞蛘献陨碣Y源,通過創新選題策劃,增加原創內容的比重,大力發展影像文化,為受眾提供閱讀新視角和新體驗,滿足受眾的多元需求。例如,在《松花江上采冰人》的專題報道中,創作者描述了“冰雪大世界”景區中建筑原材料的生產過程,讓受眾了解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從封凍的松花江冰面采集到冰塊。以美麗冰雪世界背后的采集故事為切入點,《人民畫報》展現了位于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木垮村的民辦達祖小學(又被稱為“瀘沽湖畔的愛心小學”)的美麗環境和人文情懷,講述了采冰人“背靠獅子山,面向美麗的瀘沽湖”的故事,為受眾描述了不為人知的采冰群體的生活經歷。這組報道反映了時代背景,具有深厚文化底蘊?;ヂ摼W時代,信息泛濫,如何吸引受眾注意力成為痛點。傳統攝影期刊要強化精品意識,以專業的眼光選擇和編輯優質內容,創造更多符合時代特性的優質內容來吸引受眾。比如《人民畫報》推出的特刊專題“原汁原味,不能錯過的北京老字號餐飲”,為受眾全面展示了43家京城老字號餐飲店的圖文信息。這些餐飲店是鐫刻著京味文化的城市名片,為北京城增添了帶著濃厚傳統特色的生活氣息。同時,畫報增設了特色人物專題,既揭示了先鋒人物光環下不為人知的人情和人性,又展示了平凡人物身上不平凡的閃光點和感染力。比如每期必推的“人物”板塊,以各個領域的專業人士為切入點,關注新聞事件背后人物的故事,包括新中國第一代軍醫蔡瑞康、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等。專題注重人物報道的真實性、廣泛性和深刻性,多角度、全方位地記錄和剖析當下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和事件,關注和挖掘事件背后的普通面孔,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讓受眾感悟不同的百味人生。
2.影像資料表現力強,展現中國新形象
近年來,受眾對圖像的興趣越來越濃,《人民畫報》采用大量直觀的圖片和簡潔的文字來編輯報道,傳播信息量大、表現力強。比如其對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的山東省即墨市的報道,不僅宣傳了即墨市的美景,還利用了自身的歷史記載和文化傳播功能。《人民畫報》充分發揮自身優質資源,增強影像資料的表現力和自身的吸引力,在互聯網上打造全新的復合傳播場域,引發受眾的情感共鳴。《人民畫報》發揮自身具有的前瞻性優勢,以故事驅動為核心,構建傳播內容的新舊關聯,延長文化符號的生命力,挖掘和轉化影像文化的多種價值,實現傳播價值的最大化,為世界了解中國搭建了良好平臺。近些年,《人民畫報》不斷塑造積極、正面的人物形象和社會形象。比如其在專題報道《外賣O2O:互聯網浪潮下的中國式創新》中,描述了一個個身著鮮艷制服、佩戴頭盔、騎著電動車、穿梭于城市大街小巷的外賣騎手,記錄了他們的真實生活,展現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時代社會的發展變遷,給受眾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人民畫報》的封面形象也在不斷改變。20世紀50年代,第一個登上《人民畫報》封面的人物是中國首個女拖拉機手、年僅19歲的“鐵姑娘”梁軍,這是勞動婦女的形象;20世紀80年代,影視明星逐漸成為《人民畫報》封面主流,這是中國經濟文化變化發展的體現。《人民畫報》以一張張照片記錄了許多值得銘記的歷史瞬間,具有較強的藝術價值、史料價值和傳播價值,攝影期刊從業者研究《人民畫報》的發展歷程,可以得到啟示,更好地思考未來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