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出版流程下的科技期刊智能出版平臺構建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出版流程下的科技期刊智能出版平臺構建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出版流程下的科技期刊智能出版平臺構建

【摘要】為探討人工智能技術在科技期刊出版流程中的應用,更好地服務科技期刊出版平臺,本研究提出構建智能選題策劃平臺、智能編輯加工管理平臺、智能知識服務平臺、場景式閱讀平臺。一是用智能算法轉變依賴于經驗的選題策劃,準確抓取學科前沿,自動生產選題策劃方案;二是建立審稿人、作者、編輯智的能溝通流程,錄用稿件編輯校對自動化處理,從而對科技期刊的編輯加工過程進行優化;三是建立由科技期刊的編委、作者、審稿人和讀者所組成的專家信息庫,通過數據挖掘、更新,定期發送與用戶背景相關的信息,通過反饋點擊閱讀數,進一步優化精準推送;四是為用戶構建不同的閱讀場景,如AR、VR等沉浸式體驗,提高科技期刊出版內容的被關注度,實現對科研過程多方面、系統化的展現。文章所提出的基于出版流程構建的智能出版平臺可為科技期刊開展知識服務提供參考。

【關鍵詞】人工智能;科技期刊;出版流程;知識服務

國際科學技術與醫學出版商協會(簡稱STM)在2019年4月的《STM出版2022技術趨勢》報告主旨為:“EnteringtheAIEra,CreativeHumans&SmartMachines(跨入人工智能時代,創新人與機器的智慧融合)”。STM報告指出,未來科技出版的發展趨勢為應用人工智能技術,通過人機協同工作加強信息流通的過程。由此可見,國際出版業十分注重科學技術對行業的積極影響,試圖通過科技推動出版業的可持續發展。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人工智能技術正在逐步改變科技期刊的出版模式,期刊可直接參與到科研活動中,通過大數據掌握最新的科研動態、學者需求、同行信息等,提高了科技期刊的知識服務能力,推動出版業從數字化、網絡化向數據化、智能化階段轉變。2017年,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1],將人工智能發展提高至國家戰略高度,并探討如何將人工智能與出版業深度融合發展,特別是在科技期刊的內容生產、編輯加工、發行推廣、知識服務等方面進行智能化轉型,從而提升我國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目前,眾多學者已經在人工智能和科技期刊出版領域結合的方向進行了眾多探討。例如,黃志紅分析了人工智能技術對科技期刊編輯流程的影響以及給科技期刊編輯帶來的機遇[2];向颯認為,人工智能技術能夠優化學術出版流程,為科研工作提供有意義的知識服務[3]。人工智能技術改變了傳統科技期刊的編輯模式,代替人類完成機械而重復的工作,優化投稿、審稿、編輯、校對等過程,讓編輯人員能夠有更多的精力與時間從事具有實踐性與創造力的工作[4]。人工智能利用其強大的技術優勢逐漸改變著傳統出版模式,現有的研究也充分肯定了人工智能與出版融合是出版業轉型升級的趨勢。目前,人工智能與科技出版融合的探索還處在初級階段,相關領域學者多從宏觀角度對實際應用研究進行探索,人工智能對科技期刊智能化出版平臺的研究更是鳳毛麟角。本文以科技期刊的出版流程為出發點,分析人工智能技術對科技期刊在選題策劃、編輯加工、營銷發行、閱讀方式等方面帶來的變化,構建科技期刊智能出版平臺,探索我國學術期刊的國際化道路。

一、人工智能對科技期刊出版流程的影響

隨著網絡化、數字化的發展,傳統的信息獲取方式逐漸發生轉變,人們更傾向于碎片化閱讀,如何從海量信息中迅速便捷地獲取精準信息成為現代出版業亟須解決的問題[5]。科技期刊的出版流程由紙質投稿、郵寄審稿、郵局訂閱等傳統形式,在數字化的發展下逐漸轉向系統投審稿件、數字出版印刷、網絡下載等形式,在人工智能技術的助推下,期刊出版將迎來新的技術性變革[6]。一是將人工智能技術的大數據、計算法、圖像識別、深度學習等方法理論運用到科技期刊出版流程中的選題策劃、編輯加工、營銷發行、閱讀方式等要素中,將實現科技期刊的選題策劃從經驗轉變到智能計算;二是編輯加工過程從耗時、復雜到高效、自動化,由原來的廣撒網式營銷發行到精準推送、個性化定制服務;三是閱讀方式從單一轉變為場景化,全面、系統地將人工智能技術貫穿整個出版流程,體現了人工智能賦能下科技期刊的新型出版模式特點。圖1為從科技期刊出版流程出發構建智能化出版平臺的示意圖。

二、科技期刊智能出版平臺的構建

1.構建選題策劃智能算法平臺內容質量決定科技期刊的發展,優秀的科技期刊往往需要通過選題策劃來不斷提高其內容質量,集中報道最新研究成果,引導未來發展趨勢,以吸引讀者的關注。因此,選題策劃在科技期刊的出版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傳統科技期刊在選題策劃上主要依賴主編和編委的科研影響力以及期刊編輯對學科熱點的直覺判斷,受限于專業背景等因素的影響,這種傳統的選題策劃方式在大數據背景下已經滯后,特別是對交叉學科的內容把握相對較弱。人工智能運用于科技期刊出版后,依據人類經驗的選題策劃逐漸向基于大數據背景下的智能化算法轉化,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的選題策劃可以更為精準地抓取學科熱點、交叉學科以及學科前沿發展趨勢,獲取所需領域的專家信息,同時,結合讀者下載量以及相關文章的引用量等自動生成選題策劃方案,填充科技期刊的素材儲備與知識結構。

2.構建智能編輯加工管理平臺人工智能技術對科技期刊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編輯加工的變革,通過人工智能的代替,需要人類進行重復勞動的、不可控的、復雜的傳統編輯加工過程將實現自動化、標準化的作業流程,編輯過程更為統一化、精細化、規范化,大大提高了編輯的編校質量與效率,減少了編輯的重復勞作,使其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從事更具創造力的工作。大數據背景下,人工智能可以在三個方面對科技期刊的編輯加工過程進行優化,建立智能編輯加工管理平臺。一是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對期刊來稿進行預處理,將來稿內容的學科、選題熱度等進行歸類,對來稿進行把關與定位;同時,統計作者發文數量、發文期刊級別、被引頻次等,評價作者的學術水平、學術知名度,為論文初審提供參考意見;在稿件外審階段,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匹配關鍵詞、題目等關鍵信息,在審稿專家庫中進行匹配,以安排更為適合該稿件的審稿人;另外,還可以通過大數據平臺對學術不端行為進行智能檢測識別,保障科技期刊出版的科研誠信,有效提高編輯加工的質量和效率[7]。二是通過人工智能技術,保證編輯、審稿人、作者三者在編輯加工過程中的及時溝通與公正。對審稿專家審閱的稿件進行定期超時提醒,對審稿人的審稿速度、審稿意見進行綜合評價,保證審稿專家可利用移動終端登陸審閱系統,進而加快審稿進度;對于作者而言,不僅可以及時獲知所投稿件狀態,還可以通過平臺及時獲取后被下載與引用等信息;編輯在審稿人與作者之間起到的是“中間人”的作用,須及時將專家的審稿意見、編輯意見等整合后反饋給作者,并允許作者在規定時間內答辯或申訴,使作者、專家和編輯三者之間形成良好互動,保證審稿的公正和透明化[8]。三是傳統科技期刊內容制作需要編輯對文章逐字通讀、編輯校對、識別圖表錯誤、核驗數據模型、參考文獻核實等,編輯人工操作容易出現錯漏且效率低下。而人工智能可以基于大數據挖掘、圖文識別等功能,對明顯的邏輯錯誤、前后文不對應等錯漏進行糾正;自動文稿中的編輯錯誤也能通過自動校對完成更正,以降低編輯校對的差錯率。四是整合所有疑似錯誤信息,形成一個智能分析報告,交給編輯分析判斷把關。

3.構建智能知識服務平臺在學術論文出版后,營銷發行對提高科技期刊的影響力尤為重要。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科技期刊的作用已由單純的消息傳播轉為面向用戶的知識服務,科技期刊營銷發行階段在人工智能技術的推動下,逐漸向為科研人員提供創新型的知識服務層面發展[9]。大數據時代,構建智能化知識服務平臺能夠讓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成果傳播范圍更廣,傳播速度更快。智能化知識服務平臺通過將大數據和智能算法相結合,實現科技期刊內容的多維度傳播推廣,為特定用戶提供了其所關心的最新科研動態。未來,用戶獲取科研信息的方式將在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下發生深刻變化。傳統科技期刊的傳播營銷方式是撒網式傳播,即使在融媒體發展下,大多數科技期刊也只是將其紙本期刊的內容復制后到數據庫、期刊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并不能針對用戶需求進行精準推送。撒網式傳播的推廣模式忽略了讀者的閱讀需求,需要讀者主動瀏覽網頁尋找對自己有用的信息。而人工智能技術可以通過記錄讀者的閱讀習慣,分析讀者的關注點,精準洞察讀者的需求,定制和推送相關信息和文章,做到科技期刊的個性化服務。科技期刊的編委、作者、審稿人和讀者信息可以形成一個最基礎的專家信息庫,其中包含專家的研究領域、學術背景、科研團隊成員、發表的文章、文章被引用情況等各種數據,專家庫的建立為科技期刊的約稿和審稿工作提供了必要保障,同時也為期刊的個性化服務提供了基礎條件。個性化服務的發展目標是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分析專家的科研背景以及研究方向,定期發送與其背景相關的文章信息,并通過收集點擊閱讀數量,進一步優化推送精準度。

4.構建場景式閱讀平臺傳統的科技期刊論文篇幅過長,且閱讀方式較為單一,難以吸引讀者的注意力。而通過大數據分析讀者的閱讀習慣,為用戶構建不同的閱讀場景,如碎片化閱讀、移動閱讀等更能提高讀者對出版內容的關注度,科技期刊的編輯工作不再是單一的文稿加工工作,而是在出版內容中添加豐富的聲音、動畫影像等多媒體形式,將原本復雜、難以理解的科研成果轉化更為簡潔、直觀的表達;增強現實和虛擬實境,為用戶帶來沉浸式體驗,同時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意與靈感。新型出版載體的加入讓傳統的科技期刊出版變得豐富多彩,而人工智能技術能夠實現科研過程全方面、系統化的呈現,不僅可以杜絕學術造假行為,還可以為讀者閱讀帶來便利,利用直觀的學術科研活動吸引讀者的關注度。

三、結語

科技期刊出版業正由數字化向智能化、數據化變革,人工智能的大數據逐漸融入科技期刊的出版流程中,從選題策劃、編輯加工、營銷發行、閱讀方式等要素出發,構建科技期刊的智能出版平臺。人工智能技術在優化我國科技期刊出版的過程中,最突出的問題在于缺少信息技術層面的創新,科技期刊尚未建立起自己的數據倉儲、語義挖掘和決策支持等知識服務平臺。因此,我國科技期刊亟須轉變固有思維,將人工智能技術與融媒體平臺相結合,并貫穿至學術期刊出版的各個流程中。此外,從單純的科學信息傳播向用戶知識服務轉型,實現選題策劃算法化、編輯加工智能化、知識服務精準化、閱讀方式多元化。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通知[EB/OL].(2017-07-08)[2019-11-28].

[2]黃志紅.大數據時代科技期刊編輯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401-403.

[3]向颯.國外學術出版集團數字化和智能化發展現狀及我國對策建議[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9(7):740-744.

[4]王曉光.人工智能與出版的未來[J].科技與出版,2017(11):4-6.

[5]初景利,盛怡瑾.科技期刊發展的十大主要態勢[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8(6):531-540.

[6]匡文波.人工智能時代出版業的變革之道[J].出版廣角,2018(1):6-8.

[7]劉鑫,譚彩霞.人工智能在學術不端行為風險控制中的應用[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80-84.

[8]孫赫男.人工智能技術與學術和專業出版的融合發展[J].出版廣角,2018(7):34-36.

[9]劉平,楊志輝.人工智能構建科技期刊智慧出版模式[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9(5):462-468.

作者:趙燕萍 單位:南京工業大學學術期刊編輯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在线永久视频| 国产系列在线播放| 国产aⅴ激情无码久久久无码 | 蜜臀AV在线播放一区二区三区| 极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粉嫩白浆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 手机看片国产福利| 欧美人与动人物乱大交|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免费a∨|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www在线| 日韩视频免费在线| 国产大片内射1区2区|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123区| 色综合小说天天综合网| 成年男女免费视频网站| 再深点灬舒服灬太大了添动视频| 一卡2卡3卡4卡免费高清| 男人j进女人p免费视频| 在线中文字幕不卡| 亚洲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jizzjizz妇女| 日本韩国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APP下载| 中文乱码字字幕在线第5页| 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潘金莲| 在线观看网站禁入口不用下载| 亚洲电影免费观看| 亚洲欧美校园春色| 日本在线观看免费看片| 午夜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99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欧美在线视频网站| 国产卡1卡2卡三卡在线| 中国大陆一级毛片| 激情综合色五月六月婷婷|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五月天| 久久精品国产9久久综合| 老司机福利深夜亚洲入口| 女人脱裤子让男生桶的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