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學徒制教育模式在中醫應用型人才培養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中醫在我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隨著醫療改革,中醫應用型人才顯得十分匱乏,本文針對中醫人才培養遇到的困境進行分析,同時提出有效的培養教育模式———學徒制教育模式,從其概況、特點及在實施過程中需注意的問題及相應的對策來探討在中醫人才培養中的應用。
中醫學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自文字記載以來已有數千年的悠久歷史,并隨著全球文化的交流發展,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應用。但是,目前由于醫學模式、教育體制的改革以及高等院校的擴招,中醫應用型人才顯得十分匱乏,人才培養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與挑戰。
1現代中醫人才培養所面臨的困境
1.1中醫特色不顯著從目前高等學府的中醫課程設置來看,發現涉及到中醫經典著作的課程較少,其課程學時也有相應的縮減;從教師的教學內容來看,對經典著作的教學主要以書本知識為主,致使學生理解不夠,臨床實踐能力差,中醫特色不顯著。
1.2臨床實踐教學缺乏臨床實踐是培養醫學生臨床技
能的重要環節,學生只有通過臨床實踐,才能更深入地理解理論知識,同時,通過自己動手實施,發現理論學習中的薄弱環節,從而鞏固理論知識。中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之一,從其形成開始,學習的途徑就已經是跟從醫家進行實踐操作,積累臨床經驗。但是,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高等教育進入了大眾化階段,各醫學院校雖然也提倡加大實踐教學學時,以培養技能型人才為教學目標,但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是實訓室相應的設備不完善,尤其是實踐模擬設備不足,缺少對應的病種,學生往往在實訓課上走馬觀花,課后對設備的利用率低,達不到實訓的真正目的。二是教學醫院作為實踐教學基地,對臨床教學環節不夠重視,臨床教師的精力主要在醫療工作上,加之中醫專業學生大量擴招,使得醫療教學資源滿足不了所有的學生;再者,實習學生在臨床實踐中處于盲目的狀態,無法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實習時間,更不能將所學的理論知識結合到實踐中來,大部分時間用于病例的書寫及對化驗單的粘貼。這些條件的限制,使得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大大下降,學生畢業后不會看病,培養的中醫人才質量呈現下坡的趨勢。
1.3學生自主創新能力水平低下
從醫學生的特點來看,缺乏自主創新的能力,分析其原因:首先,學生對獲取醫學理論知識及實踐新信息的能力和創新意識較薄弱[1];其次,由于中醫診斷疾病往往采用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臨床思維,過于重視既往臨床病案,知識更新不及時,難以與時俱進,導致學生往往看重知識的繼承,而缺乏其創新;再者,由于目前主要的臨床實踐形式采用“大組實習”、“一對多”的方式,學生失去了對實踐的正確認識及投入的主動性,加之當前嚴峻的就業壓力,迫使學生踏上考研之路,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考研的復習中,忽略了對中醫的創新。
2中醫人才培養應用學徒制教育模式的優勢
中醫作為一種醫學職業教育,在其人才培養中,也不例外,單憑靠學校的基礎教育那是遠遠體現不了中醫的博大精深。其中大量寶貴的臨床經驗需要后人去傳承、總結及發展,因此,對中醫人才的培養亦有其特殊性,從古至今,縱觀歷代中醫醫家的成才之路發現,培育中醫人才、促進中醫的發展,最有效的教育模式仍是學徒教育。學徒制是由經歷豐富的教師擔任師傅的角色,以一對一的方式指導學生,通過進行一定時間的共同工作學習,使學生能夠充分學到教師所擁有的專業知識、技能與素養,并具備獨立思考、操作的能力[2]。中醫學的生命力在于臨床療效,其療效是判斷中醫學科學的關鍵所在,臨床療效是中醫藥學存在的底線,也是中醫藥能夠發展的根本所在[3]。通過學徒制的形式,學生跟從老師(師傅)學習,不僅領悟到其臨床診療思維,而且學生在老師的親自指導下,學習中醫臨床技能。該教育模式通過手把手指導學生難易不等的中醫臨床技能,如各種推拿手法、針刺各種補瀉手法等,嚴格要求學生,使學生能扎實的掌握中醫技能,也加強了學生自身的動手能力,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學和做融為一體。此外,具有一定臨床經驗的教師,通過言傳身教不僅能向學生傳授專業理論知識、專業基本技能,而且也能使學生領悟到如何進行醫患交流,掌握醫患溝通的技巧。醫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能更近距離的接觸患者,也能在實踐中體會到病人的痛苦,深入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動,從而提高學生的責任心。
3新生代中醫人才培養中學徒制的實施方式
在科技日益發展的當今社會,中醫要與時俱進地發展,其關鍵是重點培養學生應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研究中醫的能力[4]。學徒制教育模式的特點和優勢,使其能在各領域被廣泛地應用,但是在中醫人才培養中不能機械地強調學徒制的傳統形式。中醫學專業需要利用本身的優勢,把學徒制教育形式充分有效地融入到人才的培養中,高效地培養出應用型醫學人才。
3.1校內學徒制與校外學徒制相結合
醫學實踐教學往往由學校實踐和醫院實踐兩部分組成,因此,在教學中可采用“校內學徒制與校外學徒制交叉結合”的教學方式。校內學徒制由學校的專業教師擔任師傅,在校內實驗室進行相關的中醫技能培養;而校外學徒制則由醫院的臨床醫生任師傅,在醫院實踐基地進行臨床實踐。兩種方式交叉結合,不僅可以彌補臨床帶教老師的不足,而且能夠保證學生在整個實踐活動中都有教師的指導、考核,確保學生準確全方面的掌握中醫實踐技能,也滿足了中醫領域對人才培養的規范要求。
3.2現實學徒制與虛擬學徒制相結合
現實學徒制是指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有教師的指導,有實際的操作環境和具體的患者;而虛擬學徒制是指除了有教師的指導之外,利用計算機及相應的設備模擬實訓的條件進行實踐操作。當今由于計算機網絡、傳感、光電等技術的蓬勃發展,研發了不少儀器設備能夠模擬多種病種,各種中醫技能手法,如推拿手法,由特定的傳感裝置接收,并傳入計算機系統,形成人機環境,實現技能的規范操作。虛擬技術所營造的實踐環境能給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氣氛,培養學生實踐需要的技能,提升今后進入臨床的心理素質,雖說不是真實的醫療場所,卻勝似醫療環境。虛擬學徒制不僅可以緩解有限的實踐場所,而且能夠替代師傅部分的職責,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實踐操作。
3.3“師-生”學徒制與“生-生”學徒制相結合
傳統的學徒制是教師帶學生手把手教,一對一學,即“師-生”學徒制,但是這種方式需要大量的臨床教師,無論對于學校還是醫院無疑是個大問題。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時要用伯樂的眼光,善于發現學習技能快,技能水平高的優秀學生,并給他們足夠的訓練量,使其迅速成長為“小教師”,參與到培養學生的隊伍中來,形成學生帶學生的學徒方式,即“生-生”學徒制。這種學徒制方式使學生能夠快速的掌握一些技術要領,也可以讓教師拿出更多的精力來解決其它的難點問題,提升了教學的針對性。同時學生教學生,被教者在情感上容易接受,從而能充分調動其自主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習效率,提升實踐技能。同時學生之間還能相互切磋,取長補短,實現合作式學習。
4實施學徒制需注意的問題
學徒制教育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需注意下列問題:一是實施學徒制對教師要求相對較高,考慮到自身的利益,并不是所有的帶教老師愿意將自己的經驗和技能全部傳授給學生,因此在傳授知識和技能時有所保留,而且它還受許多因素制約,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執意地摒棄學徒制,當然也不能一成不變,而是需要進行相應的改革,制定相應的激勵機制,使得教師愿意擔任這份工作,愿意給予學生支持和幫助。在實施學徒制時盡可能挑選有多年臨床經驗且資深的教師擔任師傅,被選中的每位教師不僅要全過程地傳授中醫知識和技能,更應該對學生的思想品德、言行舉止等方面加以正確地引導,使之成為一名全面的合格的醫生。二是學徒制的性質決定了需要一定數量的教師擔任師傅,而目前臨床上的教師遠遠少于醫學生的數量,若仍然采取傳統的一對一學徒模式,恐怕從數量上遠遠不夠。因此,可將傳統的一對一學徒模式改革為多對多的學徒模式,該模式可以克服一對一學徒模式傳授知識面小、周期相對較長的缺點,同時還可以加強醫院內部教師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這樣一來,形成一個學生可以擁有多個老師,一個老師也可以教多個學生的局面,擴大了知識的范圍。
總之,學徒制之所以能夠沿用至今,正因為該制度在醫療實踐中實行“傳、幫、帶”,在中醫人才培養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學徒制度之所以具有此般生命力,不僅因為社會經濟的需求,也因為它本身是一種適應于人的發展要求和學習需求的教育模式[5]。學徒制重視實踐經驗的傳授,能夠化解人才培養中的實際問題,體現當代醫學生的教育目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解決應用型高等醫學院校的教學困境,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的中醫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溫志強,林湘.中醫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03,20(3):63-64.
[2]肖瑋瑋,陳建成.重拾師徒制,促進人才培養[J].商業文化,2010,12:177-178.
[3]李艷紅,畢立雄,張順貞.對現代中醫教育模式的思考[J].云南中醫學院學報,2010,33(3):60-61.
[4]謝雪姣,卓海燕,熊輝,等.大眾化教育視野下現代中醫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J].中國醫藥導報,2012,P(34):143-144,147).
[5]歐陽斐.師徒制對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學的啟示[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6(12):38-40
作者:沈蓓蓓 胡文梅 田其濡 張紅 高夢君 賈愛明 劉曉宇 單位:大連醫科大學中山學院康復學院 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中醫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