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初中美術人文素養的培育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美術課程是一門具有人文性質的課程,在提高與完善人的素質方面具有獨特的重要的作用。美術教育教學要通過優化美術教學活動,注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引導學生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完善品性人格。
一、展現初中美術教育價值
(一)體現美術教育的文化功能
對于美術這一藝術來說,作為一種視覺藝術,通過使用美術形式傳遞思想情感。在初中教育中要從系統角度出發,幫助學生理解美術知識,并運用視覺語言加強學生對藝術信息之間的交流。對于美術教育來說,是建立在視覺形象基礎上的,通過培養學生的思想觀念,強化學生的學習感受。在美術教育中要從人文素養入手,以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在傳遞中華優秀文化的同時實現素質教育目標,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與表達能力。第一,發揮文化傳承能力。以美術傳遞情感,不僅可以實現思想的傳遞,而且可以實現文化的傳承。在初中美術教育中,要從幫助學生掌握美術創作方法出發,借助常見的載體表達自身的情感。第二,陶冶學生的情操。通過學習美術知識,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同時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感受生活的同時體驗人生,實現身心健康發展目標。在學習美術知識時,要從感受、內化等方面出發,采取多樣化的教育方法強化學生的情感,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在陶冶情操的同時形成真實的情感。教師要從培養學生能力入手,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以此促進學生健康發展[1]。
(二)體現美術教育的價值
人文素養教育價值是在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取向,要從美術課程的人文性出發,凸顯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理念,關注學生的思想觀念,確保教育的先進性。在美術教育中不僅要創新藝術形式,而且要做好學生人文精神教育,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在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基礎上發揮教育功能。美術教育作為提高學生藝術能力與人文素養的重要學科,要從有效教育出發,培養學生的人文意識,在關注學生人文素養的基礎上落實素質教育要求。初中美術教育能夠幫助學生形成完善的素養與品格,在人文素養教育中從學生的情感與態度等方面出發,加強感性與理性的融合,促進學生健康發展[2]。
二、做好教學方法的構建
(一)完善理論基礎
人文教育是建立在自然人性論基礎上的,且在人本主義中要從挖掘學生潛能出發,做好構建工作,關注學生行為與心理的發展,在強調學生本性與興趣的同時促進學生健康發展。在初中美術教育中要清楚地認識到學生的中心地位,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從而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第一,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在教育中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的實際需求變化,做好教學設計工作,展現學生的主體性,挖掘學生的潛能。通過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為課堂教學的開展奠定基礎。第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情感已經成了協調師生關系的重要因素之一,通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可以發揚民主理念,在尊重學生的同時轉變學生的思想認識,從而強化課堂教學效果。第三,創設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初中美術教學中要從創設教學情境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在引導學生分析問題的同時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3]。
(二)做好建構工作
對于建構主義來說,要從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出發,通過將學生帶入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讓學生感受到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教學中從不同環境入手,確保教育的針對性。第一,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在建構主義中,要從學生的知識層次入手,在教師與同伴的幫助下,利用有效的素材完善知識結構。第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從教學內容上入手,加強與生活之間的聯系,為學生提供合作交流平臺,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第三,發揮合作學習優勢。建構主題要從彼此之間的有效合作出發,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聯系,確保教學理念的先進,以此做好知識傳遞工作,關注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材之間的互動。在初中美術教學中,從素質教育角度出發,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在選擇好教育內容的同時貫徹教育理念,幫助學生形成美術素養[4]。
(三)做好情境教育
在情境教育中要從學生的知識領域出發,認識到學生的個性特點,還要為學生創設教育情境,確保學生健康發展。在優化情境的同時要將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做好學習活動的探究,關注學生的認知發展,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在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上陶冶學生的情操,實現教育目標。第一,借助生活情境進行教育。通過為學生選擇特定的生活場景,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通過具體的情境產生學習興趣,強化學習效果。第二,借助實物進行情境演示。通過為學生創設真實的情境,豐富學生的視覺感受,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在開展寫生時,可以選擇植物進行教育,要求學生分析植物的特征與姿態,在培養學生觀察方法的同時加深對植物的理解。可以說這種教學方法是建立在實物基礎上的,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第三,借助作品進行情境再現。使用美術作品展現具體形象,提高教育內容具體化與形象化,也可以轉變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產生學習欲望。情境教學的作用比較突出,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情境實踐真實體會美術中的人文精神和內涵,有利于學生理解和吸收,發揮作用。
三、做好教學設計
(一)做好目標設計
初中美術教學作為一項具有實踐意義的策略,要從教學目標與內容等方面出發,確保設計的合理性。且在設計教學目標時,要從課程標準的總體要求出發,保證設計的科學性,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在美化環境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學生學習美術知識,可以實現視野的開闊,從而調動學習主動性。第一,文化性。在美術教育中要從引導學生理解文化入手,借助文化情境提升學生的美術感受,展現出美術的多樣性特點,確保教學設計與內容的合理性,實現人文素養教育目標,確保教學設計的合理性。通過為學生營造出生動有趣的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感受,也可以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第二,差異性。在美術教育中要從以人為本入手,展現出學生的主體性,在尊重給學生的同時關注學生的差異性。第三,體驗性。通過開展美術教育能夠提升學生的情感參與積極性,同時也可以加深學生對現實世界的理解,幫助學生更好地感知藝術形象。
(二)做好教學策略設計
教育要從教學任務與學生特點出發,有針對性地選擇與之相關的教育內容,確保組織形式與方法技術的合理性。通過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既能夠實現教學的優化與創新,又能夠展現美術教育的人文價值。在教育中要從科學設計出發,確保教學的針對性,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以此實現審美教育目標。第一,做好欣賞教育。在美術欣賞教育中要給學生展示出不同的美術作品,在組織學生欣賞與品位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體驗。且在欣賞中學生可以產生不同的思想認識,在陶冶情操的同時提升人文素養。第二,情境教學。情境能夠刺激學生的視覺,加強學生的學習體驗。在具體教學中要從教學環境與內容出發,關注教師與學生的情感變化,以此營造濃郁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真實的情境氛圍下,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在教育中教師要創設適應的情境,在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同時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意義。第三,開展審美教育。審美教育是美術教育中的重點環節之一,要從審美教育出發,借助自然、社會與藝術美等培養學生的思想觀念,讓學生受到美的感染。在教育中要從陶冶學生情操入手,在美化學生心靈的同時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綜上所述,在初中美術教學中要從人文素養教育的重要性入手,做好教育指導工作,確保學生感受到美的存在,從而受到美的影響,形成正確的人文素養,提高道德品質。在教育中要關注學生的特點,保證教育方法的針對性,實現美術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劉春燕.初中美術人文素養教學策略探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7(02):153.
[2]劉長春.初中美術人文素養教學策略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6(27):98.
[3]劉釗.初中美術人文素養教學探究[J].新課程(中學),2015(07):21.
[4]郭偉.淺析初中美術課程中人文素養教育[J].美術教育研究,2018(09):45.
作者:孫兆光 單位:民勤縣雙茨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