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全媒體時代下校園媒體的生存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隨著21世紀的到來,“全媒體”“媒介融合”等字眼越來越頻繁進入人們的視野,新媒體技術逐漸被廣泛使用,傳播手段層出不窮,受眾對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強,這些改變在逼迫著傳統媒體適應時展,并積極轉型。同時,校園媒體也應該居安思危,深刻思考自身長久發展進步的途徑。
一、現狀分析
現階段大多數的校園媒體包含以下媒介平臺:報紙、電視臺、廣播臺、微媒體(新媒體、微博、微信)以及網站,校媒的發展已然不再局限于單一的紙媒形式,各種微媒體平臺紛紛崛起。全媒體的到來既是機遇,也可能成為挑戰。隨著各種媒體在校園中的興起與發展,背后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如媒體之間發展不平衡、資源無法整合利用、同質化嚴重等。分析和尋找校媒發展和生存的方向和路徑刻不容緩。
二、校園媒體平臺的類型與分析
(一)紙媒:明確自身定位,體現專業優勢雖然新媒體作為新興力量,上升勢頭強勁,但是作為新聞行業的老大哥———紙媒依舊在一定程度上占據市場的巨大份額,在普通受眾心中有著一定的分量,這一點在校園媒體運營上也不例外。而相比其他新興媒體,傳統紙媒的競爭力體現在以下兩點:一、在深度報道上占據優勢,思辨性強。報紙在發行速度上,絕對趕不上微信、微博推送這類新媒體,但是也正因為有了這些時間上的差值,報紙有了更多的時間去了解事件的本質,或者挖掘到更深層次的內涵;二、在價值引領和輿論導向上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紙媒整體上擁有較為健全的采編隊伍,也有一些專業素質較好的人員,故其在新聞價值選擇上的敏銳眼光會遠超過一般新媒體。在一些重大新聞發生之時,受眾也偏向于相信權威報紙的觀點。所以,校園媒體要把握住自己的競爭力,明確自身定位,體現出遠高于其他媒介平臺的專業優勢。
(二)微媒體:貼近師生生活,注重形式創新和信息交互筆者發現校園媒體的微媒體主要是微信、微博以及官方QQ,這幾種媒體形式雖然隸屬不同平臺,但是因為它們時效性強、信息容量大、擁有較廣泛的受眾、傳播渠道方便快捷,仍具有一定共通性。雖然微媒體的優勢明顯,但是作為一塊肥肉,誰都想來咬一口,它在社會上的競爭也同樣激烈,只有脫穎而出、與眾不同,微媒體平臺才能方興未艾。首先,身為校媒,自然不能脫離它的群眾———廣大師生。應當多關注師生身邊發生的事件,找到使用者的興趣點,提升其歸屬感。其次,注重形式的結合與創新。受限于傳播形式和渠道的紙媒,給用戶帶來的體驗大都停留在視覺層面,但是微媒體卻可以綜合運用文字、圖片、聲音以及視頻等多種形式,給受眾帶來多種感官上的體驗。但是如果僅是多樣形式的堆砌,則不能長久吸引用戶的目光,過于單一的組合形式也極易造成枯燥的感覺,降低用戶使用體驗,所以微媒體還要注意形式上的創新。嘗試使用大數據或者H5這類新技術,也會給使用者帶來一定的新鮮感。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提升媒體的交互性,拒絕單方面的知識灌輸。當用戶能夠有效與平臺交流分享,有了可以傾訴反饋的渠道,就會從中獲得極大的滿足感和尊重感。這也是為微媒體“博好感”的一個重要途徑。
(三)網站:權威但不呆板,客觀但有態度作為順應時展成長的網絡宣傳陣地,新聞網已經成為各高校開展新聞傳播和品牌塑造的首選平臺。新聞網除了是權威資訊者以外,也逐漸成為一個學校的“門面”。校園網作為學校宣傳輿論的風向標,自然具有一定的權威,而順應時展的新要求,自然也不能過于呆板,應該保持客觀中立的立場,在不失去自身原則的前提下,也要有自己的態度和觀點。所以,如果一些官方消息的推送在遣詞造句上能夠更注意語言及形式的親和力和與受眾的接近性,會在一定程度上為推送內容和學校形象增色不少。
三、校園媒體平臺的發展建議
在融媒體的時代背景下,各種校媒平臺作為學校重要的信息傳播渠道,要齊頭并進,全面發展。
(一)形式多樣,但離不開做新聞的本質無論是哪一種校園媒體,都是給師生傳遞信息、傳播新聞的重要平臺,自然不能違背新聞本質。各媒介平臺需秉持著客觀真實的態度,告訴大眾應知須知而未知的消息。同時在此基礎上,還要努力追求新聞價值的五要素。
(二)聚焦校園,同時放眼全社會校媒既然定位為為師生服務的媒介平臺,焦點就不能離開它主要的信息接受者,要盡量迎合它的受眾,抓住他們的關注點,這樣才能給師生提供更多有實用性、有針對性的信息。但是,其受眾面也不只是大學生、大學教師這些群體,而是全社會,所以也需要對社會新近發生的動態有清晰的認識。一方面拓寬師生的知識面與眼界,使他們不與社會脫節,另一方面也讓媒介平臺有更高的思想層次、更寬廣的關注面。
(三)凸顯校園媒體自身特色,力求與眾不同現今幾乎所有的高校都有各自的媒體平臺,如何使自己的媒介平臺能夠在一眾佼佼者中脫穎而出,是每一個運營者深深思考并苦惱的問題。筆者認為,校媒若能結合學校的特點、特長,挖掘自身的特色,就能對受眾產生別具一格的吸引力。比如,淮陰工學院堅持用精神辦學,他們的校媒也力圖把這種“堅守樸實、追求卓越”的精神融入自己的媒體,體現一種品牌的力量。無獨有偶,江蘇高校傳媒聯盟創辦“青團子”微信公眾號,創造了一個“青團子”卡通人物形象,既因為其生動的形象有較強的親切感,也能給閱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為江蘇高校聯盟贏得許多關注。因此,聯系自身學校特色的同時,又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創新性地挖掘出新的素材和特點,那么校媒一定會辦出特色。
(四)優化校園資源配置,各平臺強強聯手融媒體時代,也是合則生的時代。傳統媒體需要新媒體的方便快捷,新媒體需要傳統媒體的深度專業。但是校媒也普遍呈現一個問題———同質化現象嚴重。據調查顯示,近半數的受訪者認為校媒缺乏特點,同質化嚴重。在對校媒的期待方面,受訪者希望提供更加豐富的內容、強化內容特點以及在內容上的配合。學校可以成立校園媒體聯盟,將各平臺統一采編,做到一個新聞事件可以在多個媒介平臺同時報道,實現內容的全媒體傳播。這樣取長補短的形式,既能夠增強信息的傳播力度和頻率,也能提高各媒介平臺資源的利用率,加強平臺間的相互聯系和配合。
(五)運營者的專業素養有待加強,穩定采編隊伍由于缺乏一定的專業知識,許多媒介平臺雖然也有創新改變的意識,想要加入融媒體的隊伍,但是卻不知道究竟該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所以各大新聞媒介平臺的運營者既然已經接下了管理這個擔子,自然也要對新聞專業知識方面有更多的了解,不能只是簡單地做個門外漢。當然,不僅是管理者在知識儲備和專業性上存在一定的不足,不穩定的采編隊伍也不利于平臺有規律的運作。據調查,采編隊伍呈現出低年級、非專業化、投入度低的特點。大一學生是校媒的主力軍,七成受訪者在校媒工作時間為一年及以下。采編隊伍一直都在變換,所以成稿質量也難有基本的保證。另外,校媒也要學會借力,依托傳媒專業的師生力量,補充專業知識的不足,更好地生產媒體內容。
四、結語
在全媒體時代,校園媒體是否能“好風憑借力”,關鍵就在于如何應變。各高校的校園媒體在全媒體時代背景下,應盡早找到適合自己平臺長久發展的道路,努力抓住機遇,積極應對挑戰,迎來發展新高度。
參考文獻:
1.王成.“互聯網+”背景下校園媒體建設發展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高等教育,2017(Z2):20-22.
2.左軍.全媒體時代校園媒體融合發展狀況研究[J].今傳媒,2017(02):118-119.
3.俞婷婷.新媒體時代的高校校園媒體運營策略探索[J].北方文學(下旬),2017(05):173-174.
作者:蔣睿 單位:江蘇師范大學傳媒與影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