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礦區隧道工程勘查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高密度電法
1.1儀器設備。本次使用的高密度電法儀器為吉林大學研制的E60M型電法工作站,該電法工作站是一種新型的電法儀,儀器采用程控方式進行數據的采集和電極控制,采集的數據以圖像的形式實時顯示在屏幕上,以便您隨時可以監控資料的質量[1]。該型儀器可以進行各種裝置的高密度電阻率測試。同時,具有雙頻高密度激發激化法、自然電位法、充電法及瞬變電磁法等勘探方法可擴展,由于儀器本身配置有高性能的計算機,配合相應的處理軟件系統,可對上述所采集的資料進行現場處理[2]。1.2野外工作方法。1.2.1工作裝置。E60M型儀器的主要功能,能夠完成二極裝置、單邊三極裝置、溫納裝置、偶極裝置和施倫貝爾,以及自定義數據采集模式等裝置形式的高密度電阻率數據采集、圖形顯示工作。其對應的采集軟件為EMS2008.EXE,該軟件具有數據采集、數據文件存盤、數據文件的回放調用等功能。1.2.2工作參數。通過多次現場試驗,確定了野外工作參數如下:電極間距10m;每串電極數8根;供電時間1秒;自電補償選擇關閉;低通濾波器選擇大于150kHz;進行50Hz工頻干擾抑制;走極方式選擇自動;選擇剖面模式,具體見圖1。1.3高密度電法數據采集。設置工作參數后,檢查線路及接地電阻使其達到工作要求。通過多次現場試驗,在供電條件滿足要求情況下,采集了溫納a、溫納beta、施倫貝爾裝置。1.4室內資料處理。E60M型儀器配有相關的數據采集軟件,E60MEDIT觀測系統編輯軟件進行采集參數設置,將觀測系統文件存為“.dat”文件,運行EMS2008高密度數據采集軟件,在儀器菜單中調用觀測系統文件,進行數據采集,數據采集完畢后,自動生成“.dat”和“.txt”文件進行數據存盤。根據現場干擾情況,在采集軟件顯示的原始剖面上進行畸變點刪除。室內可利用RES2DINV軟件對采集數據進行反演,繪制等電阻率剖面反演圖。
2推斷解釋
2.11號測線剖面成果分析。綜合工區地質資料及鄰區的鉆孔資料,依據反演模型電阻率帶地形斷面圖中的等值線形態和梯度變化特征,厘定了視電阻率400Ω•m作為覆蓋層與花崗巖基巖面之間臨界電阻率,以此推測出整個剖面的地質體分界線。在剖面上260m和400m的位置分別是右隧道入出口的位置。從橫向上看,淺地表有一些低阻的覆蓋層,埋深約2m~10m,其中有部分高阻,推斷為基巖出露或碎石土所致;其中在剖面240m~290m、標高+5m~+30m分布一中低阻區D1,其電阻率位于100Ω•m~300Ω•m之間,綜合地質資料,推斷為巖石破碎體所引起的低阻區域。在剖面360m下方,有一向小號點下方傾向延伸的低阻異常帶,異常值小于150Ω•m,傾向小號點方向,該異常從標高+50m處向下延伸至標高-70m處。綜合地質資料,推斷該低阻異常由一構造破碎帶引起,編號Fw1。2.22號測線剖面成果分析。綜合工區地質資料及鄰區的鉆孔資料,依據反演模型電阻率帶地形斷面圖中的等值線形態和梯度變化特征,厘定了視電阻率400Ω•m作為覆蓋層與花崗巖基巖面之間臨界電阻率,以此推測出整個剖面的地質體分界線。在剖面上250m和400m的位置分別是左隧道入出口的位置。從橫向上看,淺地表有一些低阻的覆蓋層,埋深約1m~8m,其中有部分高阻,推斷為基巖出露或碎石土所致;其中在剖面250m~300m、標高+5m~+38m分布一處中低阻區D1,其電阻率位于100Ω•m~200Ω•m之間,綜合地質資料,推斷為巖石破碎體所引起的低阻區域。在剖面355m下方,有一向小號點下方傾向延伸的低阻異常帶,異常值小于150Ω•m,傾向小號點方向,該異常從標高+50m處向下延伸至標高-70m處。綜合地質資料,推斷該低阻異常由一構造破碎帶引起,編號Fw1。2.37號測線剖面成果分析。綜合工區地質資料及鄰區的鉆孔資料,依據反演模型電阻率帶地形斷面圖中的等值線形態和梯度變化特征,厘定了視電阻率400Ω•m作為覆蓋層與花崗巖基巖面之間臨界電阻率,以此推測出整個剖面的地質體分界線。圖47號測線剖面圖從橫向上看,淺地表有一些低阻的覆蓋層,埋深約2m~10m,其中有部分高阻,推斷為基巖出露或碎石土所致;其中在剖面270m~330m、標高+20m~+38m分布一處中低阻區D1,其電阻率位于100Ω•m~200Ω•m之間,綜合地質資料,推斷為巖石破碎體所引起的低阻區域。在剖面400m下方,有一向小號點下方傾向延伸的低阻異常帶,異常值小于100Ω•m,傾向小號點方向,該異常從標高+50m處向下延伸至標高-50m處。綜合地質資料,推斷該低阻異常由一構造破碎帶引起,編號Fw1。2.48號測線剖面成果分析。綜合工區地質資料及鄰區的鉆孔資料,依據反演模型電阻率帶地形斷面圖中的等值線形態和梯度變化特征,厘定了視電阻率400Ω•m作為覆蓋層與花崗巖基巖面之間臨界電阻率,以此推測出整個剖面的地質體分界線。從橫向上看,淺地表有一些低阻的覆蓋層,埋深約1m~12m,其中有部分高阻,推斷為基巖出露或碎石土所致;其中在剖面250m~300m、標高+23m~+40m分布一處中低阻區D1,其電阻率位于100Ω•m~200Ω•m之間,綜合地質資料,推斷為巖石破碎體所引起的低阻區域。在剖面360m下方,有一向小號點下方傾向延伸的低阻異常帶,異常值小于100Ω•m,傾向小號點方向,該異常從標高+50m處向下延伸至標高-55m處。綜合地質資料,推斷該低阻異常由一構造破碎帶引起,編號Fw1。
3結論
根據該項目的工作要求,在其擬建隧道軸線的勘探線上設計了兩條物探剖面(剖面1和剖面2);隧道出口兩端各布置3條交叉線(剖面3、4、5、6、7,8)。共完成8條高密度電法測量剖面,完成452個測點。現場數據采集均按照設計及有關規范要求完成,且野外數據采集真實可靠。同時,通過數據處理及反演,繪制了8條物探推測及地質綜合剖面圖。根據物探資料和綜合地質資料,綜合推斷構造破碎帶1條(Fw1)及巖石破碎1處(D1),這一推斷成果對擬建隧道的設計和施工提供科學依據,具有一定意義。綜上所述,現場數據采集均按照設計及有關規范要求完成,且野外數據采集真實可靠。同時,通過數據處理及反演,繪制了8條物探推測及地質綜合剖面圖。工區內交叉隧道軸向的幾條剖面,由于周邊水庫影響了測線的長度,從而限制了高密度電法的勘探深度,建議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開展對上述推斷的構造破碎帶采用超前鉆進行驗證,結合地質資料及鉆探資料更準確的指導下一步的施工措施。
作者:張展 王富 孫發魁 單位:海南省地質綜合勘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