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雙眼視覺訓練對斜視患兒影響觀察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探討雙眼視覺訓練對間歇性外斜視術后欠矯患兒眼位穩定性指標的影響。方法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間歇性外斜視術后欠矯患兒110例,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5例。對照組接受手術治療,觀察組加用雙眼視覺訓練,比較兩組治療前后斜視度數、Titmus近立體視率。結果觀察組術后斜視度數≤30°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的黃斑中心凹立體視率高于對照組,無立體視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雙眼視覺訓練可有效提升間歇性外斜視術后欠矯患兒眼位穩定性,使患兒的立體視功能提高。
關鍵詞:間歇性外斜視;雙眼視覺訓練;矯正;近立體視;穩定性
斜視為臨床眼科常見病與多發病,其主要包括先天性斜視與后天性斜視兩種類型,易發人群為幼兒群體,斜視的發生不僅會對兒童正常視力發育產生影響,同時可能導致弱視的發生,特別是會對患兒的立體視覺產生影響[1]。有流行病學資料報道,我國斜視兒童發病率為1%左右[2]。斜視的發生主要受到眼外肌發育異常的影響,導致眼球的調節及聚合能力不平衡,加之中樞系統具備的自我融合能力不全,從而使雙眼聚散失調。目前臨床上在對斜視進行治療時,方法種類較多,以手術治療、同視機訓練以及佩戴特制眼睛治療為主,手術治療的實施可有效促進患兒立體視覺功能的恢復,但在間歇性外斜視治療的過程中,不但需要對患者眼位恢復予以關注,同時還需要對患者的視覺功能引起重視。隨著大腦神經可塑性理論的不斷發展,感知覺學習的概念在斜視治療中的應用率不斷提高[3]。維視頓訓練的實施可有效提升斜視患兒知覺、融合、立體視覺功能。本次研究就選取間歇性外斜視術后欠矯患兒110例,探討雙眼視覺訓練對間歇性外斜視術后欠矯患兒眼位穩定性指標的影響。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間歇性外斜視術后欠矯患兒110例,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5例。對照組中男35例、女20例;年齡3~12(6.20±2.52)歲;病程2~52(26.84±8.45)個月。觀察組中男33例、女22例;年齡3~12(6.18±2.24)歲;病程2~50(26.77±8.20)個月。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1.2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1)符合間歇性外斜診斷標準[4];(2)接受斜視手術治療;(3)聽力、語言與智力無異常;(4)患兒及其家長對研究內容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合并白內障、視覺神經病變與青光眼;(2)垂直斜視與麻痹性斜視;(3)高度近視、散光、遠視患兒;(4)合并惡性腫瘤疾病的患兒。
1.3研究方法
兩組患兒均接受手術治療,在手術實施前,為患兒常規應用阿托品眼用凝膠,促使瞳孔擴散,做好驗光工作,并為患兒開展超過3個月的屈光矯正治療,待患兒的斜視度趨于穩定后,為其實施斜視矯正手術治療。依據患兒的斜視度數,若<40°則實施雙眼外直肌后徙術治療,若為40°~60°則開展非主導眼外直肌后徙聯合內直肌折疊術治療,若>60°則開展雙眼外直肌后徙聯合內直肌折疊術聯合眼內直肌折疊,手術治療后對雙眼進行1d包扎,同時為患兒常規應用抗生素。觀察組在手術治療的基礎上,為患兒實施雙眼視覺功能訓練,應用的軟件為維視頓訓練軟件,同時由醫師指導患兒進行訓練,通過電腦將維視頓訓練軟件開啟,使患兒的眼部與電腦屏幕保持0.5m的距離,左右眼分別采用綠片和紅片佩戴,Ⅰ級開展部分閃爍法與交替閃爍法治療,達到刺激脫抑制的目的,每次5min,每天2次;Ⅱ級實施分開與輻輳融合訓練,每次20min,每天1次~2次;Ⅲ級實施增視能立體視A盤訓練,每次25min,每天1次,連續進行3個月訓練。
1.4臨床觀察指標
(1)兩組手術治療前與治療后3個月的斜視度數,檢測方法為角膜映光法及三棱鏡遮蓋法;(2)兩組手術治療前后Titmus近立體視,應用數字化隨機點立體視覺檢查圖來檢查近立體視銳度,在自然光線環境中,使立體視圖本和患兒的視軸保持垂直,距離為40cm,對紅綠鏡片進行佩戴,來對立體視銳度進行測量,依據采用不同的圓環圖案,并將最小立體視銳度、黃斑立體視、黃斑中心凹立體視與周圍立體視進行記錄,若最小立體視銳度超過800°則為無立視[5]。
1.5統計學處理
數據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治療前后斜視度數比較
術前,兩組斜視度數≤30°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觀察組術后斜視度數≤30°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手術治療前后Titmus近立體視率比較
術前,兩組Titmus近立體視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觀察組患兒的黃斑中心凹立體視率高于對照組,無立體視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斜視是對人眼立體視覺產生影響的主要病因之一,有學者通過研究報道稱,先天性斜視的發生受到胎兒視力系統發育狀態的影響,后天性斜視的發生則主要與眼球肌肉疾病、意外受傷存在直接聯系[6]。斜視發生后若無法得到及時有效治療,則眼部易出現黃斑,抑制視網膜對應異常,由于眼部收集的影像迅速無法被快速準確的傳遞至腦組織,因此患兒易出現弱視,不僅對其立體視覺產生影響,還會對患兒的面容美觀產生影響,使其出現心理負擔,對其社交以及日常生活產生影響。有研究報道稱,雙眼視覺訓練的實施可使斜視手術患兒術后眼位正位率提高,促使患兒視覺功能恢復[7]。但也有研究報道稱,間歇性外斜視患者的頻繁融合喪失與恢復并不會受到視覺反饋的明顯影響,因此雙眼視覺功能訓練的效果并不明顯[8]。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術后斜視度數≤30°率更高(P<0.05),提示雙眼視覺訓練的實施可有效提升間歇性外斜視術后欠矯患兒的斜視控制效果,使患兒的眼位保持良好的穩定性。分析原因,維視頻訓練軟件的應用可依靠前沿計算機虛擬視線技術,來對多種反差以及空間頻率視覺信號進行模擬,對患兒的雙眼產生刺激,使患兒的雙眼交互平衡和多維空間感知能力得到有效訓練,還可依靠增強患兒眼部的融合機制,使其雙眼保持正位,防止眼位回退,將患兒斜視度數降低[9]。間歇性外斜視患兒自身的近立體視覺具備缺陷,眼軸的偏斜會導致黃斑中心凹處的視覺形成受到抑制,由此使視網膜難以形成正常的對應關系,導致立體視覺受到影響。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兒的黃斑中心凹立體視率更高,無立體視率更低(P<0.05),表明雙眼視覺訓練的實施可使間歇性外斜視術后欠矯患兒的近立體視得到更好的恢復。外科手術治療時依靠矯正眼位,使患兒的雙眼視軸恢復平行,可促使其近立體視覺改善,同時雙眼視覺訓練的開展依靠部分、交替閃爍法來實施刺激脫抑制治療,使雙眼受到刺激而提升同時視功能,再依靠分開以及輻輳訓練,使大腦神經系統對視覺信號產生的加工處理能力增強,由此促使雙眼融合功能得到重建,使立體盲減少。綜上所述,雙眼視覺訓練可有效提升間歇性外斜視術后欠矯患兒眼位穩定性,使患兒的立體視功能提高,使患兒的生存質量提高。
作者:郭繼玲 郭繼華 單位:長垣市中醫醫院眼科 長垣郭氏眼科醫院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