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三全育人”下的大學生社會實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大學生社會實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環節,是提高大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目前高校社會實踐模式已經成熟,但在教育與管理方面仍存在不足之處。從“三全育人”的視域下探索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教育機制的構建路徑,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育人效果。
關鍵詞:三全育人;大學生;社會實踐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建立“三全育人”德育機制,是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是我國高等教育政策調整的必然要求,是高校實現轉型發展的客觀要求[1]。在新的歷史坐標下,我們迫切需要深入扎實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著力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業的時代新人[2]。
一、大學生社會實踐內涵及意義
(一)社會實踐的內涵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高校課堂的有效延伸和補充,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平臺。《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指出:“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實踐育人工作。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對于不斷增強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3]。
(二)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意義大學生在進行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將本身具備的思想政治素質與社會調查、實踐、社會生產相結合,進一步提高思想覺悟,實現自我教育與自我成長。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找到新的工作思路和新的形式,成為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新平臺,幫助大學生完成從學生角色向社會角色的轉變。
二、當前社會實踐存在問題
(一)社會實踐時間較短,內容缺乏創新有調查顯示,超過80%的學生在大學階段每年都會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其中54.2%的團隊實踐時間不到一周,30.05%的團隊實踐會持續兩到四周,只有15.76%的團隊實踐會持續超過一個月[4]。目前高校社會實踐活動包括政策理論宣講、公益服務類活動、主題調研等等,滿足大學生實踐的基本需求,但是缺乏創新性,與學校特色、專業特色結合度不高,缺乏品牌特色。
(二)缺乏對社會實踐的指導及保障機制高校實踐團隊基本上都會安排指導教師全程參與,當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會第一時間想到向指導教師、向學校尋求幫助,但是不管是學校還是教師,對大學社會實踐活動重視度不夠,缺乏必要的指導機制,部分指導教師本身對實踐活動經驗不足,無法對學生進行專業指導。且很多高校在社會實踐方面投入經費不足,導致一些項目無法按質按量開展下去,達不到預期效果。
(三)大學生對社會實踐的認識有待提高大學生對實踐活動的認識與活動的育人效果有直接關系。有數據顯示,接近20%的大學生在進行實踐活動前對活動沒有深入了解,50%的大學生對社會實踐的政策文件不了解[5]。這些學生對實踐活動不關心,也不去了解,把社會實踐活動當成一項硬任務,被動地去完成。且對實踐活動認識不準確,認為實踐活動是旅游,是打暑假工。這些錯誤的認識使這些同學在實踐過程中得不到鍛煉,達到實踐活動真正的育人效果。
(四)家長及社會支持度不高目前,不管是家長還是社會,對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缺乏足夠的理解。家長不認同有幾個原因:第一,部分家長對實踐活動的認識有偏差,認為實踐活動是游山玩水,耽誤學業。第二,部分家長擔心孩子的安全問題,擔心孩子吃苦。另外,社會的不重視也是影響實踐活動進行的重要因素。因為社會實踐時間較短,實踐單位對學生的培訓耗時耗力,導致一些社會單位不愿意給大學生提供實踐機會。
三、“三全育人”理念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指導與啟示
(一)基于全員育人視角,整合各方資源高校應建立由學校、社會、家庭、學生組成的“四位一體”的育人機制,共同促進學生社會實踐工作的開展。對于學校層面,應建全校共青團、輔導員、指導教師及學生骨干組成的育人體系,發揮每一種角色的育人功能;暢通途徑,利用優秀校友、校企拓寬社會實踐渠道;加強指導教師的專業指導,增強實踐育人實效。對于社會層面,要提高對實踐活動的重視程度,并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持和贊助。對于家庭層面,學校和學生要與家長積極溝通,幫助家長認識實踐活動的意義,打消家長的顧慮。對于學生自身,要端正態度,提高自身綜合能力,增強自我服務意識,積極參與暑期社會實踐育人活動。
(二)基于全程育人視角,加強動態管理全過程育人是指學校應全面把握學生各個階段的發展與成長規律,將“育人為本”貫穿于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全過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一般是在學生放暑假期間進行的,但是想要開展好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需要超越暑假這個范疇,從大一入學之初就讓學生認識到社會實踐的目的和重要意義,在平時學習生活中有意識地培養綜合能力,提前謀劃,有的放矢,加強對暑期實踐活動的動態管理。
(三)基于全方位育人視角,注重育人實效全方位育人是指學校整合優化各類育人資源,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載體,實現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育人。學校層面應當堅持育人導向,全面統籌各領域、各環節、各方面的育人資源和育人力量,以學生為本,突出學生能力培養,注重育人實效。按照自身特點,建設一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科學研究、社會責任教育相結合的全方位實踐育人體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能力、組織能力以及學習能力等等,加深學生的社會化,為以后走入社會打下堅實基礎。建立完善的督導、培訓以及獎懲機制,拓展社會實踐育人平臺多元化,優化社會實踐的運行機制,并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作用。
參考文獻:
[1]王捍政.論“三全育人”的內涵及主要因素[J].農家參謀,2019(13):224.
[2]杜玉波.全面開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新征程[N].中國教育報,2018-01-08(5).
[3]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Z].教思政[2012]1號,2012.
[4]吳立全,李德麗,姜興睿.創新創業教育背景下大學生社會實踐思考與探究[J].黑龍江科學,2019,10(03):26-27.
[5]王金麗.大理大學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育人研究[D].大理大學,2018.
作者:陳楊 單位:淮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