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雙一流高校基建設計管理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從高校基建工作在國家“雙一流”大學建設時期的發展變化以及重要意義入手,分析了設計管理在基建項目全生命周期的決定性作用,梳理了高校在基建設計管理中面臨的困難與挑戰,最后以北京林業大學新建學生食堂和學生公寓項目為例,總結了該項目設計管理的工作思路與方法,以期對其他高校相同項目的設計管理提供思路與借鑒。
[關鍵詞]高校基建;設計管理;新建學生食堂;新建學生公寓;項目管理
在黨的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加快一流學校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這標志著黨和政府開始著力實現我國高等教育從規模擴張到內涵提升的重大歷史變革。如何提高高校基建管理水平,為“雙一流”大學建設提供更好的辦學條件支撐已成為高校和社會關注的重點。長期以來,高校基建管理部門把施工階段作為項目管理的重點,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希望以此來實現對項目投資、質量和效果的有效控制,實踐證明效果并不理想。根據國內外有關資料統計以及大量工作實踐表明,項目施工階段對項目成敗的影響僅占10%左右,而設計階段的投資雖然僅占工程總投資的1.6%-4.5%[1],卻對項目實際效果影響達到70%以上[2]。因此,將項目管理工作的重心前移,加強設計管理,對于控制項目投資和保證項目效果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
一、基建項目設計管理面臨的困難與挑戰
(一)方案醞釀過程中缺乏良好的協同機制由于項目的決策、需求以及具體實施分別由學校不同部門負責,項目啟動以后,決策者、基建部門、使用單位以及設計院之間因缺乏明確的協同機制,各方對項目的規模、功能、投資、方案,以及平面布局、水電熱氣、裝飾裝修、材料使用等細節問題無法進行足夠深入的研究和溝通,設計圖紙與使用需求缺少足夠對話,很難形成明確可操作的設計任務。項目實施后,實際效果與使用者的預期存在明顯反差,使用單位與基建部門矛盾突出,項目推進困難,師生的認可度較差。
(二)基建管理部門力量薄弱當前,由于設計監理市場發育不完善,設計管理工作主要依靠高校基建管理部門自己完成,以施工圖審查環節為例,涉及建筑、結構、水暖、電氣、造價等專業,這對高校基建隊伍的專業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就目前而言,很多高校基本不具備這樣的專業管理團隊,有相關學者曾對北京地區58所高校基建部門管理人員的專業背景進行調查,發現學校完整配齊基建相關專業的學校只有8所,有個別學校甚至沒有一名基建專業人員。
(三)管理人員缺乏同類項目設計管理經驗與地產開發商大量開發同質性地產項目不同,高校基建管理部門建設的大多是功能差別較大、數量較少的工程項目,如科研樓、教學樓、辦公樓、體育館、食堂餐廳、博物館、宿舍和生活福利用房等,這些建筑的功能完全不同,設計規范也不一樣。另外類似體育館和圖書館這樣的項目,一個學校幾十年才會建一次,基建部門一般很難直接獲得相關設計管理經驗,而且基建管理人員還有輪崗方面的要求,使設計管理面臨巨大挑戰。
(四)項目限制條件與使用需求之間矛盾很難調和在設計管理中,基建管理部門除了竭力將項目設計得美觀、堅固、舒適和實用以外,還要面對許多具體的困難和限制條件,如建設資金不足、建設用地狹小、各類規劃條件不完全具備等。在這些困難和限制條件的制約下,實際方案與學校師生對項目的高期望值往往形成巨大的反差,這就需要高校基建管理人員在項目設計管理過程中平衡好各種矛盾與沖突,確保在可行的前提下,盡可能滿足學校發展以及師生的需要。
二、新建學生食堂與學生公寓項目設計管理采取的做法
(一)項目概況北京林業大學新建學生食堂和學生公寓項目(以下稱“此項目”)位于校園的東北角,總建筑面積11.5萬㎡,其中地上面積6.8萬㎡,地下面積4.7萬㎡,總投資4.64億元。此項目包括1棟地下1層地上4層的食堂,1棟地下3層地上17層的學生宿舍樓,1棟3層的師生服務配套樓,1座位于地下2、3層的地下車庫;可提供861間學生宿舍,87間員工宿舍,6個食堂,4500個餐位,527個地下標準停車位。該項目的配套功能十分豐富(詳見表1)。該項目的建成彌補了學校辦學空間的不足,極大地改善了學校的校園風貌,方便了師生的校園生活,目前已順利運行兩年,得到了使用單位以及師生的充分肯定。項目先后獲得“北京市結構長城杯金獎”“二星級綠色建筑設計標識”“北京市綠色安全樣板工地”“北京市綠色示范樣板工地”等獎項,目前已通過“北京市建筑長城杯金獎”的驗收。在項目建成后,先后有150余所高校到現場參觀調研,獲得業內一致好評。
(二)項目特點1.富有北林文化特色的設計理念項目以種子“成長的路徑”為設計理念,運用圓形、曲線、直線等簡單形狀的組合,巧妙融入北林的學科特色,同時由種子發育成長為森林的寓意也與學校履行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高度契合(如圖1、圖2)。2.便捷、功能齊全的師生生活社區該項目建成后,與北側原有兩棟男生宿舍樓、南側原有的四棟家屬樓和附小,共同構成校園東面一個完整的生活社區,可在150米半徑的區域內解決1.2萬名師生的餐飲、學習、健身、購物、休閑和社團活動等方面的需求。3.妥善解決了各功能區的交通問題在面對大量人員集中居住可能產生的交通問題上,一是充分利用項目臨近東面市政道路的優勢,將地下車庫的出入口設計直達東校門,地下車庫的車輛可直接進入市政道路,避免了汽車在校園內穿行。二是科學確定電梯運量,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生活習慣,經過對學生利用電梯需求進行模擬后,設置了12臺不同容量的電梯。三是綜合施策,面對學生不習慣到樓上用餐的特點,在項目設計時除考慮滾梯以外,還設置一段坡度約為13度的坡道連接地面和二樓的餐廳,引導師生在不經意間步入樓上餐廳就餐。四是做到科學規劃,學校在推敲項目的各種功能布局過程中,盡量做到能在同層樓滿足的功能需求在同樓層解決;能在同一個樓內滿足的需要不到其它樓內解決;能在同一區域滿足的需要就地解決,減少人員不必要的流動,有效減輕了狹小空間內的交通壓力。4.消除了地下空間的不利影響此項目并沒有一味地追求增大建筑面積,而是在面積與舒適之間尋求平衡。通過把廣場范圍內地下一層的頂板打開,在地下一層形成一個1500平方米的下沉庭院,極大地提高了庭院周圍地下空間的品質。另外,通過在樓宇周邊設計大量大尺度的采光井,有效增強了地下空間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風的能力,大大減少地下機械通風和機械照明的使用頻率,營造出了良好的地下空間環境。5.與學校教學實習活動進行了充分融合該項目不僅很好地滿足了師生學習生活需要,同時還成為學校一個重要的教學實習基地和科研成果展示平臺。在項目策劃伊始,基建部門就邀請一些老師結合師生實習和科研成果展示需要,對項目的室外景觀和市政工程進行整體規劃,加入了“PPP雨水模塊”“雨水花園”“地溝”“海綿城市”、智能灌溉等方面的設計。
(三)項目規劃設計中面臨的挑戰此項目地處學校東北部,東鄰靜淑苑路,南面均為住宅小區,北面為學生宿舍,西面緊鄰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東西長200米,南北約寬100米,受到容積率、綠地率、建筑高度、日照、間距、交通組織等一系列條件的制約。另外由于學校長期以來校舍面積嚴重短缺,學校希望該項目最大限度的多出面積,多設計一些使用功能。上述這些限制條件以及學校需要,給項目設計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四)項目設計管理中的做法1.廣泛開展實地調研在項目策劃之初,為了獲取感性認識,學校組織后勤集團、學生處、基建處和審計處等部門有關人員,先后仔細考察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山東大學等11所高校中面積1萬平方米以上的學生食堂和學生公寓,充分汲取他們在學生食堂和學生公寓建設和使用方面的經驗與教訓。考察結束后,考察組對考察情況進行了認真總結分析,提出了我校學生食堂和學生公寓的設計要求,即“大、深、全、精”。大,即充分利用規劃條件做大面積;深,即盡可能多建地下空間;全,即建設多功能的校園綜合體;精,即克服困難,做精品工程。2.廣泛征集設計方案針對建設中面臨的諸多規劃和設計限制,為了找到一個較為科學的方案,學校組織開展了該項目的方案競賽工作,邀請在高校中參與過大型食堂(1萬平方米以上)設計,且得到業主充分認可的設計院來參與方案競賽。為了做好這項工作,學校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組織團隊登門拜訪參賽單位,主動介紹學校開展方案競賽的意圖,要求設計單位予以足夠重視,并派出優秀設計團隊參與方案競賽;二是學校多次邀請各參賽設計團隊實地考察北林校園,了解北林歷史文化、學科特色以及事業發展,讓設計團隊在盡可能了解北林、理解北林、融入北林的前提下開展設計工作;三是在方案評比階段,廣泛征求教師代表、學生代表以及社會專家的意見和建議,凝聚全校師生的共識。3.反復打磨施工圖紙(1)與使用單位進行反復溝通。學生食堂和學生公寓是專業性非常強的項目,使用單位的深度參與是做好設計工作的重要前提,基建處組織使用單位、設計單位進行專題研討多達70多次,如與飲食服務中心共同對食堂的空間布局、結構荷載、水電氣條件等進行反復研究推敲;與學生處反復研究學生宿舍、盥洗室、衛生間、淋浴間等各類房間的布局,明確具體的水電點位與數量;與團委專項研究學生活動房間的特殊裝修需求;與保衛處專項研究區域內的交通組織、安防消防布置;與信息中心探討網絡和控制系統的需求等,確保將使用者的合理需求能夠完整準確地表現在設計圖紙上。(2)加強設計圖紙的內部審查。為了減少設計錯誤,在初步設計階段和施工圖設計階段,基建處分別組織處內各專業工程師集中封閉一段時間(各1周),對設計圖紙進行聯審聯查,系統查找圖紙存在的設計遺漏、設計不合理、偏離設計任務書以及圖紙相互不交圈等問題,在學生食堂和學生公寓項目初步設計階段以及施工圖設計階段分別查找出問題912條和352條,列出清單,督促設計院逐一進行修改完善,大大降低了因設計圖紙的遺漏和錯誤導致在施工階段產生的變更洽商。(3)提前做好專項工程的深化設計工作。在施工圖設計之前,提前對此項目涉及到的基坑支護、幕墻、廚房設備、景觀綠化、太陽能及音頻視頻設備等專項工程進行深化設計,為項目后續各專業之間的配合創造條件,同時也為減少施工過程中不必要的變更與拆改打下基礎。(4)充分利用社會專業機構力量。為了節省投資,優化設計思路,學校分別委托三家機構,對項目的結構、節能及消防等設計圖紙進行審查和優化。大大減少了項目不必要的設計浪費,據統計,僅結構優化一項,就可減少約2000萬元的設計浪費。通過節能優化,在合理控制工程造價的基礎上,也為降低項目后期運行維護打下了良好的基礎[3]。
三、結語
盡管一流的校園未必能造就一流的學校,但縱觀全球,一流的高校,卻無一不有一流的校園和一流的建筑。在高校從事基建管理工作,既是巨大的機遇,更是艱巨的挑戰,需要我們不斷總結經驗,積極創新思路,只有這樣,才能為師生建造更多底蘊深厚和舒適宜人的校園建筑。
參考文獻
[1]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建設部.工程設計收費標準[S],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2002:附表一.
[2]袁春林,戈理,張廷學.設計階段造價管理的探索與實踐[J].工程造價管理,2019(6):10-18.
[3]王姣.簡析地鐵工程施工中的造價管理與控制[J],裝飾裝修天地,2017(4):1-1.
作者:李亞軍 朱常委 單位:北京林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