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食品加工實訓狀況與路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本文作者:李和平、安森亞、王斌、賈端紅、魏建春、李琰 單位:鄭州牧業工程高等專科學校
多數食品加工企業對實訓生采取與普通員工完全一樣的管理方法,沒有充分考慮實訓生由學生到工作職員角色轉變過程中的系列心理變化的影響,在培養人才方面缺乏循序漸進的耐心,導致實20世紀90年代以前,我國食品企業大多是國有企業,接受實訓學生是政治任務,企業都有為行業培養人才的社會責任感,合理安排甚至重用實訓學生成為傳統。這個時期的學生在實訓過程中與工人師傅同吃、同勞動,很自然地打成一片,比較容易溝通,學生的收獲也比較大。90年代中后期,我國食品行業崛起迅速,但隨著外資企業的進入,行業競爭陡然加劇,合資、兼并、重組、破產,潮流洶涌。食品行業競爭殘酷、經營不確定因素多,以及生產季節性強,迫使很多企業從設備到技術、從定崗到管理,都實行崗位責任制,任務到組、目標到人,工作中不允許有任何失誤。為確保萬無一失,車間不敢讓學生動手操作,也無暇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更不用說共同探討了。學生只能站在一旁充當看客,往往是實訓前興趣很濃,第1天感到新鮮,接著就開始發怵,往后則出現厭煩情緒,其積極性難以充分調動。而且一些國有大型企業的設備嚴重老化、管理模式較陳舊、企業不景氣,許多工人面臨下崗。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下實訓,很少見到先進的設備、先進的技術和先進的管理,難以達到生產實訓預期的效果;一些企業雖具有世界最先進水平的設備,但由于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程度高,崗位技能需專崗的訓練培養和長期知識、經驗的積累,管理者擔心學生影響安全生產,甚至直接影響到經濟利益,不樂意讓學生去操作、學習,而且隨著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加強,擔心技術泄密,先進的生產線和生產工藝的關鍵崗位更是不允許學生進行實訓,只按排學生從事生產一線勞動強度大、技術含量低、操作簡單的工作。即使個別學生有幸獲得關鍵崗位的鍛煉,也是動輒得咎、無所適從、壓力很大。食品行業是勞動力密集型行業,上述問題都與一線生產勞動強度大,技術含量低,市場競爭激烈,企業生產任務重、高校付給企業的實訓費用過低、無法激發企業接待學生實訓的積極性,而國家在這方面又缺乏相應的激勵和約束機制有關。
目前,高職院校的實訓學生在食品加工企業的實訓崗位大部分是固定的,半年甚至一年的時間里一直在車間某個崗位工作。實際上,實訓學生一般在1~2個月內就能熟練掌握這些崗位的操作技能。但食品加工企業從生產和管理的角度考慮,大多不愿意給實訓學生提供交叉培訓的機會,甚至拒絕或嚴禁學生了解和熟悉其他崗位的操作技能,這不利于全面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嚴重挫傷了學生實訓的積極性。有些食品加工企業哪些部門缺人,就將實訓生分到哪里去,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難以全面鍛煉和培養實訓學生的專業技能。
學生沒有認識到實訓是在校學習的延續和升華,是對課堂知識的豐富和補充,其角色是學生身份兼員工身份,有明確的工作責任和要求,應接受企業的監督管理。走上實訓崗位后,企業的嚴格管理和操作規程使很多學生在長時間里不能適應角色轉化,繁忙的工作、復雜的人際關系也對他們在學校形成的生活習慣與思維方式產生較大的沖擊與挑戰,使得他們較長時間難以適應“學生”和“員工”的雙重身份,從而產生強大的心理沖突。有的學生認為到食品企業實訓就是參加社會工作,不愿繼續接受學校的約束和管理;有的學生認為自己是學生,到食品企業后不以正式職員的角色要求自己;有的學生抱怨工作枯燥乏味、工作辛苦、工作時間長,看不到頂崗實訓的鍛煉價值和自身的發展前景;有的學生存在借助實訓機會賺取收入的想法,不愿意到支付工資較少的單位;極少部分學生當了“逃兵”。這些表現都直接影響著他們實踐學習任務的完成。
學生到食品企業頂崗實訓期間,一般都是從班組一線的操作工做起,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大、報酬低。很多高職學生認為自己接受過高等教育,是天之驕子。他們過高估計自己的實際能力,不能正確認識自己,常常認為給自己安排的實訓崗位層次過低,具體、簡單、枯燥乏味的勞動不符合大學生身份,有“大材小用”之感,覺得應該在實訓單位做領導和管理工作;有的學生在實訓中常常以大學生自居,看不起工廠的一般員工,認為自己在大學里學了很多專業知識,與沒有學過專業的普通工人干一樣的活,覺得沒有體現出個人價值;還有的學生覺得企業為自己提供的實訓崗位與專業不對口,實訓毫無意義。這些問題表明,學生對自己期望值比較高,對頂崗實訓工作的艱苦性缺乏充分的心理準備,當他們發現理想與現實差距較大時,心理落差大。
高職學生的頂崗實訓是一個從學校走向社會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要學會生存,學會與他人合作共事,學會獨自處理很多事情。但由于長時間受學校環境、生活閱歷和經驗的限制,大多數高職學生的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比較低。有的學生在實訓期間遇到諸如崗位輪換、待遇不公等問題時,不知道如何與領導溝通、協調,而是將不滿、失望的情緒埋藏在心里,難以融入到新的環境中。實訓時缺少娛樂活動,使有些學生結交朋友的機會少,情感得不到有效的交流和釋放,經常表現出孤獨、寂寞。還有的學生與同事發生沖突時,不能積極地自我調節,而是心生怨恨或離開實訓單位;受到自己的上司和管理人員批評時,不虛心接受他們的建議和批評,而是自我封閉,對人冷漠、敵視,甚至難以完成實訓目標。食品企業員工的行為表現對實訓生工作心態有直接的影響。在實訓初期,實訓生心態和行為最容易受到周圍同事的影響。如果所在部門職員具有良好的精神風貌、樂于助人、與人為善、熱情服務,實訓生就會勇敢面對實訓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相反,如果所在部門員工紀律散漫、同事間勾心斗角、工作態度消極等,將會嚴重影響實訓生的心態,甚至對未來職業失去信心,不能繼續堅持實訓工作。
高職院校要與實訓單位加強溝通與協調,建立校企合作聯盟。在學生實訓前,邀請實訓單位的管理人員來校對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講座,內容關于企業文化、學生角色轉換、實訓生心理調適等;學校要盡可能全面準確地了解實訓單位的信息,如實訓崗位安排、實訓待遇、飲食情況、實訓住宿情況等,要向學生講清楚有利因素和可能遇到的困難,讓學生做好迎接挑戰的心理準備;在實訓中,學校和企業可聯合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營造良好的人際氛圍,緩解學生的工作壓力。從實訓現狀來看,一些檔次高、傳統久、底蘊深、口碑好的食品加工企業,體制科學而完整,人文氛圍和諧,在此類企業實訓的學生很少出現問題,實訓計劃執行順暢,實訓效果良好;不良實訓一般出現在一些新的食品企業或者質量檔次不高的食品企業,實訓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因此,學校可以依據學生實訓的各類信息反饋,挑選合適的實訓食品加工企業,優勝劣汰、寧缺勿濫。要加強與優秀食品企業之間的協作,建立穩定、高質量、高效率的校企合作聯盟。
加大集體頂崗實訓力度,一個企業可安排一個班級、一個年級甚至一個專業群頂崗實訓。同時學校應建立一支實訓指導教師隊伍,可在每個實訓企業派駐幾位生產經驗豐富、責任心強的專業教師、輔導員或班主任老師來擔任實訓領導,負責學生內部事務的管理和與企業的協調,校、系領導定期到各實訓食品企業檢查實訓情況;要求實訓生定期以書面形式向帶隊老師、學校和實訓單位報告實訓情況,依據具體實訓崗位提出意見和建議。形成一個以學生為主體,以學校、系部、帶隊教師、實訓單位等多向互動的有效管理機制。實訓過程及結束后,要及時組織學生開展實訓經驗交流會,全面總結收獲與心得。教師可從正、反案例和得、失經驗中提煉出普遍原理和個性特色,并上升到理論的層次,以便指導以后的實訓工作。還可建立畢業生跟蹤調查系統,通過對畢業生就業情況和事業發展的跟蹤調查,比較研究實訓利弊,為更加科學合理地開展專業實訓提供良好的借鑒和指導。
“情商”考察的是一個人的環境適應能力,看他能否很好地控制情緒,能否與同事、企業互相適應,能否接納企業的文化等。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我國人口結構的變化,當代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即使是出身于農村多子女家庭的學生,在進入食品企業實訓之前也很少體驗過艱苦的體力勞動,因而一時無法適應勞動強度較大的頂崗實訓,一系列的問題也隨之出現,如消極怠工、尋找借口中斷實訓,不斷申請調換實訓部門,甚至提出調換實訓單位等。針對此類問題,可從大一開始就對學生進行專業思想教育,全面培養學生的“情商”,如聘請本行業成功人士到學校講學,利用師兄、師姐暢談實訓心得等形式,加強在校學生的勞動思想教育工作,培養學生的責任心、勞動意識、團隊合作、誠信正直等良好品質。不但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在食品企業工作的挑戰與難度,更重要的是要逐漸培養出學生對未來工作的興趣、熱情和信心,這樣他們才能在困難面前及時調整心態,敢于克服困難,迅速完成職業角色的轉變。在食品企業實訓,該企業的入職培訓對于實訓生的思想教育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入職培訓應該注重企業發展背景、光榮歷史、企業文化、經營理念等。通過培訓,增強實訓生的集體榮譽感和自豪感,使學生在盡可能短的時間里轉變自己的心態和對實訓的認識,適應新的工作環境。
目前,實訓生被分配到實訓食品加工企業各部門后,一般不再更換實訓崗位,直到實訓結束。實訓生長期在車間的單一崗位進行重復工作,除了熟練本實訓崗位的工作外,對其他部門的工作性質和內容了解甚少,更談不上對各項相關專業技能的精通和掌握,這勢必造成學生實踐知識面狹窄、綜合技能不全面、畢業后適應能力差、就業范圍窄的局面。如果要求食品企業對實訓生采取輪崗培訓的綜合培養模式,又會增加企業的成本。如何在學校與企業之間尋求利益平衡點而實現雙贏的局面,是整個實訓計劃和整體教學目標能否完成的關鍵環節。打破由實訓單位免費提供吃、住、行及實訓機會的傳統,建立一種深層次的校企合作的收費制模式,是值得探索與實踐的新型頂崗實訓方式。國家在這方面也應建立相應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如把學生實訓納入企業的業績中,使這項工作長期化、制度化、法律化。可以根據企業按排的實訓學生數量、時間及效果,國家財政給予其一定的補貼,稅收可以適當減免或緩征,以增強實訓企業的責任能力。
校企合作培養人才是當今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總趨勢,是被世界職業教育實踐證明的根本道路。校外頂崗實訓是高職院校食品加工技術專業培養合格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高職院校必須與時俱進,革除一些落后的思想、觀念和傳統,依據時展對食品專業人才的實際需求,制定出科學合理的實踐、實訓計劃。只有加強實訓過程管理,不斷總結經驗,才能充分實現食品加工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為各類食品企業培養出大批高素質、高技能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