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藥劑防治棉鈴蟲經濟生態學的效益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棉鈴蟲是危害棉花生產的主要害蟲,近年來,棉鈴蟲對棉花危害越來越大,棉鈴蟲的抗藥性越來越強。在此機前提下,我國主要采用藥劑方式來防治棉鈴蟲,從而減少棉花生產的損失,提高棉花生產的產量和質量,增加棉農收入情況,同時減少農藥等物質對土地等的破壞程度,維護生物多樣性。
隨著棉鈴蟲的抗藥性不斷增強,對棉花生產的破壞程度越來越嚴重,破壞時間主要集中的8月至9月,若遇陰雨天氣,危害更為嚴重。相對其他防治方式而言,藥劑防治能夠較好的防治棉鈴蟲,能夠最大程度上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一致性。本文通過對藥劑防治棉鈴蟲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分析,提出合理的措施,進一步提高藥劑防治的質量和效率,為棉花生產提高較好的支持,從而提高棉農收入,實現我國經濟的整體發展。
1藥劑防治棉鈴蟲的經濟及生態效益
1.1降低治蟲成本
藥劑防治棉鈴蟲的費用主要由器械費和防蚜等構成,相比其他防治方式而言,所需輔助工具較少。同時,在科學合理的防治方案下,精準把握防治時間和防治手段,能夠減少藥劑使用頻率,節約了藥劑成本。而且在政府政策支持棉花產業的發展前提下,棉農所需承擔的費用大大降低。從經濟效益來看,藥劑防治方式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治蟲成本,減少棉農在棉鈴蟲防治上的支出,從而實現收入增長和生活水平提高的目的。
1.2提高棉花產量和質量
棉鈴蟲的危害不僅表現在對棉花的破壞上,同時也會危害小麥、玉米、大豆、向日葵等作物生長。我國西北等地區棉花種植面積大,一旦遭受棉鈴蟲災害,將對棉花等作物產生極大的影響。使用藥劑方式防治棉鈴蟲,能夠降低棉鈴蟲在棉花生長期間的損失,從而提高棉花生產的產量和質量。棉花產量和質量的提高,能夠提高棉農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帶動西北地區的經濟發展,實現我國整體經濟的協調發展。
1.3有利于降低對生態的破壞程度
在防治棉鈴蟲的技術等研究上來看,防治方式從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對棉鈴蟲卵、幼蟲、蛹、成蟲的控制。從最初的農藥方式防治到新的科學防治手段的產生,保護了生態環境,做到人畜無害,減少了農藥污染,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人民財產和生活安全。同時,相對農藥防治方式而言,使用藥劑能夠保護生物多樣性,對其他生物的危害程度比使用農藥防治低得多。在使用藥劑防治的基礎上,科學完善的防治方案還能最大程度的對棉鈴蟲進行針對性防治。
2進一步提高棉鈴蟲防治的對策
2.1加強科學預測,制定完善的防治及預警方案
要實現對棉鈴蟲的有效防治,必須加強科學預測,制定嚴謹完善的防治方案,從而提高棉花生產的產量和質量。在不同的種棉地區,由于溫度、降雨、作物結構等產生的差異,各個地區發生棉鈴蟲災害的萌芽期及高峰期也不盡相同。因此,針對不同的地理區域,結合當地的棉鈴蟲侵襲時間,結合現實情況,提高預見性,加強科學預測,制定合理的防治方案。尤其是針對突發棉鈴蟲侵襲事件時,能夠第一時間提供指導方案,這就要求當地政府部門加強突發應急方案的制定,這樣在面對突發災害侵襲時,能夠最大程度的指導協調相關部門共同協力面對突發事件,縮短反應時間,從而降低棉花產量和質量的損失。
2.2加強科技創新,提高技術水平
加強科技創新,提高相關設施設備的使用效率是進一步提高棉鈴蟲防治的必要保障。只有加強科技創新,從技術層面解決設施設備的難題,提高防治技術的工作水平和效率,才能在最大程度上發揮其決策依據的作用。吸收相關領域高層次科技人才,培育和構建創新團隊,在設施設備的研發創新和后期維護階段實現新的突破。同時致力于新的防治方式的研究,盡可能的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最大統一。加強有關高校科研與技術創新的結合,為棉鈴蟲防治提供堅實的技術后盾。
2.3提高棉農的科學種植與防治意識
藥劑棉鈴蟲防治工作的切實實行離不開棉農的積極參與,棉農科學種植和防治知識的提高是改善棉花產量和質量的重中之重。當地政府部門應當積極廣泛的宣傳和普及棉鈴蟲防治的相關技術和政策支持,高度重視棉農的參與,實行每個干部與棉農進行一對一幫助,開展試點工作,讓棉農真實感受到在技術支持、科學種植等方面的幫助下帶來的巨大收益,從而發揮帶動效應,更好地實現推廣以藥劑方式防治棉鈴蟲。
3總結
藥劑防治是目前我國普遍采用的一種防治棉鈴蟲的方式,相對其他防治方式而言,藥劑防治棉鈴蟲能夠大幅度降低滅蟲成本,提高棉花生產的產量和質量,同時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程度也比較小,能夠有效維護生物多樣性,實現生態效益的最大化。在此基礎上,在藥劑防治棉鈴蟲上,必須做到科學預測,提高技術水平,加強對棉農科學種植及防治的意識的宣傳,從而實現我國棉花產業的優質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嚴克華.性信息素在棉鈴蟲預測預報與誘殺防治中的作用[J].現代農業,2012(8):107-110.
[2]桑艷朋.新疆滴灌棉田棉鈴蟲成災原因分析及防治對策[J].中國棉花,2012,39(4):44.
作者:池巧鳳 單位:烏拉特前旗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