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信陽茶文化傳播的困境及對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前,信陽茶文化在社會上的影響力、競爭力乃至貢獻力與其當前的地位不相符,與信陽千百年來積淀的豐厚文化資源不相適應。本文研究了信陽茶文化的傳播困境,拓展了茶文化傳播渠道,對解決其在傳播中面臨的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信陽茶文化;傳播;渠道
一、信陽茶文化的傳播困境
(一)對茶文化傳播的研究不夠
信陽雖具有數千年的茶文化歷史,但現有的對茶文化傳播的研究貧乏且滯后,無法給茶業提供充足動力與活力,不利于信陽毛尖知名度的進一步提高和品牌形象的提升。目前,國內對信陽茶文化傳播的研究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從社會人文學科視角,比較多見于將信陽茶文化的傳播與茶品牌、茶文化旅游相結合的文章;一類是基于傳播學的學科視角對信陽茶技藝的傳播進行的研究,這類研究目前只有一篇《非遺信陽毛尖制作技術傳承與茶文化傳播》。
(二)茶業品牌意識淡薄
茶業,作為信陽茶文化傳播的經濟渠道,其品牌意識淡薄,一是表現在信陽茶葉的質量上,二是信陽茶業這一品牌的形成和維護存在問題。1.信陽茶業本身。一是生產方面。據統計,信陽茶園面積大約211萬畝,而全市無性系良種茶園面積僅占茶園總面積的5%左右,遠達不到全國平均水平。且在茶葉的生長過程中,茶農過于追求茶葉產量而忽略其質量,對茶園缺乏科學管理,造成病蟲害嚴重、修剪不合理、水肥不均等問題,導致生產出來的茶葉產量低、品質差,嚴重影響了茶產業的發展。二是銷售方面。從全球角度看,茶葉產大于銷,部分品種飽和過剩,不同的茶品牌爭奪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三是價值鏈延伸方面。信陽茶葉生產價值鏈延伸不夠,影響了茶葉價值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信陽茶葉品牌的形成和維護。據調查,信陽茶葉的品牌維護存在以下三個問題:一是信陽茶葉作為一種農副產品,生產很難規范,家庭作坊式的茶葉生產與銷售讓茶葉品牌的形成顯得先天不足;二是一些中小加工企業實力不強,目光短淺,品牌經營意識淡薄,少數的大企業雖然比較看重品牌,但目前宣傳力度還不夠,政府也缺乏足夠的引導和扶持。
(三)茶文化傳播渠道不通暢
商品、文化產品、組織(包括企業和社會組織)、教育及交流、大眾媒介等都是文化傳播的載體。[1]按照載體來劃分茶文化的傳播渠道,可以分為經濟傳播、組織傳播、教育及交流渠道和大眾媒介渠道。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由于毛尖茶葉市場混亂,質量缺乏保障,再加上產品銷售局限于傳統形式,產品形式單一,缺乏精品開發等,經濟傳播渠道不通暢。有關部門和高校在信陽茶文化傳播過程中,部分功能缺失,沒有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價值。比如,信陽市目前有兩所高校開設茶學專業,培養的是能在農業、工業、商貿等領域從事與茶學有關的技術管理、技術推廣、技術開發及經營管理等工作的高級技術技能型人才,而這些人才對于茶文化精神方面的傳播是缺失的。信陽現有專業的“互聯網+茶文化”傳播渠道中,微博有霖露傳媒、信陽茶葉網、信陽茶網等8個,微信公眾號有信陽天天茶天下、信陽山水茶園、信陽茶吧等12個,專業的網站有信陽茶葉協會、信陽毛尖茶文化網、信陽茶葉網等,茶文化App目前未出現。與茶有關的微博粉絲過萬的僅有1個,微信公眾號數量雖多,但傳播影響力較小,這與其傳播內容的養生泛化和過度營銷有關,專業的網站也存在類似不足。
二、信陽茶文化傳播的解決辦法
(一)茶文化研究是前提
為了使信陽的茶文化能夠更好地傳播,必須全方位向外界展示信陽優秀的茶史和茶文化以及當前的文化成果,介紹和傳播具有信陽特色的茶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相關部門需要發掘、整理并保護好各類信陽毛尖茶遺址和史籍,保護并傳承傳統手工炒制工藝,同時可以和高校研究人員合作,深入研究,充分挖掘,為信陽茶文化的傳播提供動力和支持。
(二)質量興茶,合作強茶是基礎
1.實施綠色防控,建立生態茶園。[2]調查顯示,如果照料不當,信陽茶樹一般會出現赤星病、云紋葉枯病、輪斑病等癥狀,通常會有茶蓑蛾、茶蚜蟲和茶毛蟲等蟲害。近年來,信陽市政府高度重視茶樹綠色防控技術的示范推廣,堅持質量興茶,綠色強茶。針對茶樹容易出現的病蟲害問題,政府積極引導茶農們使用農業防控、物理防控、生物防控、生態工程、科學用藥等綠色防控手段,積極建設生態園基地建設技術,采用復合生態系統模式,建立“茶、林、綠肥作物”立體茶園生態,真正做到質量興茶,綠色強茶。2.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組織化程度。在茶樹的種植、茶葉的加工、茶葉的流通和茶葉的銷售等整個茶產業鏈條中,茶樹的種植是最薄弱的一個環節。現在信陽茶葉產業普遍推行的是“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但這個模式有一個弊端。隨著茶葉需求的增加,機器加工的盛行,茶葉市場供不應求,茶農來不及自己加工,只能出售鮮葉。此時,茶農在市場上,很難爭取到合理的收益。因此,想要改變這一局面,就必須重視扶持“專業合作組織”。在專業化的合作組織中,農民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長在茶園管理、茶葉加工和茶葉銷售等領域進行分工合作。
(三)培育文化品牌,增強茶文化的競爭力是關鍵
毛尖品牌的塑造和信陽茶文化的傳播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茶文化的傳播有助于品牌的塑造,而文化要走出去,必須依靠品牌效應。比如,韓劇、日漫、美國的電影等都形成了各自的標志性品牌。1.加強與科技的融合。截止到目前,信陽茶葉加工企業有500多家,中國茶行業百強企業與6家。茶葉注冊商標有200多個,中國名牌農產品有3個,河南省名牌農產品有6個,茶葉集貿市場有100多個。茶葉市場現在產大于銷,部分品種飽和過剩,不同的茶品牌爭奪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面對如此形勢,茶產品的深加工勢在必行。傳統做法是制作抹茶,作為蛋糕和奶茶的配料。如今市面上已經開始出現速溶茶。信陽毛尖在做綠茶的同時,可以創新加工方式,做速溶茶、紅茶、青茶、白茶等產品。茶葉中富含茶氨酸、茶多酚等物質,可以做藥品治療人們的相應病癥。同時,也可以榨茶葉籽油供人們食用。2.塑造產品形象。第一,創新毛尖茶包裝。作為一種在市場上流通的農副產品,精美的包裝能夠快速吸引人的注意,茶葉的包裝設計必不可少。據調查,市面上常見的茶葉是鐵盒包裝,通常是綠色的,加上文藝的詩句或者廣告語,沒有統一的規范,也沒有形成體系。信陽市茶葉協會可以負責統一毛尖Logo(標志),設計不同系列的毛尖包裝,將Logo印制于包裝上,統一銷售。第二,創設茶文化吉祥物。茶文化寓意豐富,將抽象的含義用具體的形象表現出來,變為可視、可感的形象是非常有必要的。北京奧運會的福娃體現了北京奧運會的舉辦理念和奧林匹克精神,具有濃郁的中國特色、廣泛的代表性。北京電視臺、北京卡酷動畫衛視還傾力打造了以奧運吉祥物為主角的動畫片《福娃奧運漫游記》,經濟價值達到25億。信陽創設讓人耳目一新、記憶深刻的茶文化吉祥物,有助于毛尖品牌的傳播。第三,強化政府支持。在培育文化品牌的過程中,離不開政府的戰略規劃與引導。近些年,信陽市政府著力打造“信陽茶都”,在市政和道路建設中融入茶文化元素。同時,針對假冒偽劣的外地山寨茶混入市場,影響毛尖聲譽、茶交易過程的失信行為以及混亂的市場秩序等,也需要相關部門制定完善的政策保障機制。
(四)疏通渠道,擴大傳播空間是必然
1.經濟渠道。在打通茶產業這一條經濟渠道的基礎上,積極發展茶文化旅游和茶文化購物。雖然信陽市茶文化歷史悠久,但茶文化旅游、茶文化購物現狀堪憂。與茶文化配套的旅游設施不完善,服務水平低,茶文化旅游項目單一,政府的宣傳力度也比其他城市小。打造中國“茶都”必須統籌規劃,體現特色。在信陽市市政建設中融入茶文化的特色。同時,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引進和培養旅游人才,提高服務水平。當地政府可以創新宣傳模式,加大宣傳力度。2.組織渠道。茶館和茶藝館是茶文化傳播的直接場所,全市茶館茶樓近190多家。具有代表性的茶藝館是文新、五云、藍天,茶館有廣義茶館和大蓉和茶樓,這幾家茶館和茶藝館都經營信陽毛尖,同時又各有特色。文新茶藝館展示的是信陽風情老照片,五云茶藝館展示的是車云山風景,藍天茶藝館和廣義茶館展示毛尖沖泡用具,大蓉和茶樓使用的是老竹椅,生活氣息濃厚。但是,都沒有與傳統的茶藝、茶歌、茶俗相融合。在興盛茶藝館的同時,融入傳統的茶文化元素是茶藝館的特色所在,也是傳播茶文化的重要舉措。博物館是為研究、教育、欣賞之目的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并展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見證物。[3]開設茶文化專題博物館等于為信陽茶文化傳播開辟了一條重要的渠道。收藏與展示是博物館的兩大基本職能,將和茶文化相關的器物征集入館,進一步成為展覽中的展品,展示當時的社會情境。比如,中國茶葉博物館將中國茶文化分為茶史、茶萃、茶事、茶具、茶俗和茶緣六個單元展出,這六個單元既彼此獨立又互相聯系,展示了中華茶文化。信陽茶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打造“中國茶都”的美譽,開設信陽茶文化專題博物館勢在必行。3.教育與交流渠道。信陽市目前有兩所高校開設了茶學、茶文化等相關課程,把高校教育和茶文化相結合,茶學知識得到系統和全面的繼承,為茶文化品牌的塑造提供了人才支撐。同時,茶文化走進高校,和科學研究相結合,可以深挖信陽茶文化的內涵和價值,為茶文化品牌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憑借“信陽毛尖”綠茶的品牌優勢,信陽市從1992年開始在每年4月28日至30日會舉辦大型茶文化活動。[4]20多年來,茶文化節的文化內涵加深,專業性、開放性、國際性、市場性不斷提升,已經成為豫南風情和中原特色的茶專業節會,為茶界交流合作提供了平臺。因此,疏通茶文化節這一渠道是推動茶文化全面發展,建設魅力信陽的重要之舉。4.“互聯網+茶文化”。《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8》顯示,截至2018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02億,普及率為57.7%。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7.88億,網民通過手機接入互聯網的比例高達98.3%。[5]由此可以看出,中國網民規模呈現持續快速發展的趨勢,中國的互聯網處在發展的上升階段,發展潛力較大。茶文化搭載互聯網這一傳播渠道是順應時展的智舉。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創新茶文化的互聯網傳播模式。平臺可以開設有獎競猜、抽獎、茶文化知識比賽等互動環節,以提高粉絲數量和點擊量,調動粉絲積極性。迎合大眾潮流,探索茶文化新的表現形式,拍攝、制作茶文化短視頻,在美拍、抖音、騰訊短視頻等平臺投放。
參考文獻:
[1]曲慧敏.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
[2]王益波.淺談在生態茶園建設中如何推廣實施綠色防控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3(24):147.
[3]王宏鈞.中國博物館學基礎[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8.
[4]信陽茶葉網[DB/OL].
[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互聯網信息網辦公室[DB/OL].
作者:李云科 單位:信陽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