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生心理素質教學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心理素質與思想品德素質的關系
思想品德是“個人依據一定的道德規范在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某些穩固的心理特征,它包含有一定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等四個成分,既有相對的獨立性,又有相互聯系的,組成了品德結構的心理特征的子系統”。這四個子系統就是反映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四個方面。
2.心理素質與科學文化素質的關系
健康的情緒、情感有益于感知、識記、思維、想象等活動,可以提高學習與運用知識的效率與能力。反之,則減緩或削弱學生感知活動與能力的發展,增加學生學習與掌握知識的困難。意志在學習與運用知識中的作用是很大的。一種情況是,智力水平差不多,誰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力,誰就能成為優秀者。另一種情況是,智力雖然較低(屬正常范圍),但通過意志力可彌補這方面的不足,趕上甚至超過智力較高者的學業成就。正如蘇軾說:“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良好的性格特征,如自尊、自強、樂觀、進取等能促進學生學習與運用科學文化知識和獲得優異的學業成績。反之,則阻礙學習活動的正常進行。學生的心理素質與科學文化素養有著直接而又緊密的聯系,對科學文化素養的提高有著深遠的影響。
3.心理素質與身體素質的關系
心身醫學研究表明心理素質與身體素質的關系是非常緊密的。很多疾病,如氣喘、高血壓、皮膚過敏、胃潰瘍等疾病都與心理因素有關。如情緒對身體就有很大影響,積極的情緒有益于身體健康,消極的情緒有損于身體健康。斯頓巴赫就認為“所有的病癥都是心身相關的,只是某些疾病比其它疾病有更明顯的情緒內容”。心理素質不但對人的身體健康有直接影響,而且,對身體潛能的發揮也有很大影響。這一點可從體育競賽中看出來。在旗鼓相當的情況下,甚至于存在一定差距的情況下,誰心理素質好,誰的體能就能得到更大的發揮,并取得最后的勝利。因此,心理訓練已成為體育運動訓練的重要內容之一。
4.心理素質與社會文化素質的關系和作用
心理素質制約著社會文化素質。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必須在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基礎上進行,如同道德教育、科學教育等都是在提高心理素質的基礎上實現的那樣,提高學生的社會文化素質也必須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從心理素質與思想品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以及身體素質的關系中,我們可以看出:心理素質不但與諸素質有著非常緊密的關系,而且,對這些素質有深遠的影響,對這些素質的提高起到巨大作用。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在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上和諧發展,在德、智、體諸方面全面發展。也可以說它的整體優化教育。這種教育以受教育身心得到健康發展,形成健全的個性為出發點和歸宿。提高心理素質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
二、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應對途徑
我國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較晚,北京是全國最早開展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工作的省市之一,上世紀70年代末才有較少的高校開始從事這項工作。十多年前,大學生們對心理咨詢知之甚少,那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確實也把重點放在解決少數學生的問題上。但隨著這項工作的逐步規范化,重點已由個體轉向全體。現在高校心理素質教育不僅是解決問題,而且是提高素質;不是由壞變好,而是由好到更好。經過多年的探索,我國高校逐漸構建了一個以心理素質課程教育為主渠道、以學校心理咨詢中心為主陣地、以學生工作隊伍為日常心理教育主力、以大學生心理社團為補充的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工作格局。調查表明,全國大部分高校成立了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及咨詢專門機構,其中有的高校有專門的辦公場所。大學生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情緒不穩、孤獨膽小、懼怕挫折、缺乏毅力;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而產生的無所適從的焦慮感;社會的變革帶來的心理沖擊,嚴重的還可能造成心理失衡;大學生的逆反心理;嫉妒心理等等。針對以上問題筆者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途徑進行探討。
首先,教育者要有正確的觀點。素質教育應該是培養有主見、有個性、有創新意識的學生;善于獨立思考問題,冷靜地分析問題的學生。教師要區分盲目反抗和合理的拒絕,前者是一種缺乏思考的機械的行為模式,是幼稚的、盲目的;后者是有分析的理性的選擇,體現了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因此,應該把前者科學轉化為后者,這樣才是正確科學的態度。
其次,教師應做到尊重每一位學生特別是那些有逆反心理的學生經。為了使他們能更好地接受教育,必須首先使他們解除顧慮、擺脫消極的態度定勢。最根本的方法是調整師生之間的關系。為此,教師應自己帶頭尊重這些學生,真正做到一視同仁。
最后,營造一個具有民主、寬容、善意友好的集體氛圍,培養積極的人際關系,這些有利于改善學生的一些攻擊性心理及行為。在實踐活動中積極學習交往,從而對活動感興趣、對集體感興趣,逐漸改變原先的態度和看法。
通過以上的分析,足可以使我們認清高等院校加強心理素質教育的必然性、重要性和迫切性,進而把加強對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重大課題認真研究解決。國際化社會的科技化、信息化、網絡化及消費社會形成發展的背后,使得社會生存的現實競爭日趨白熱化,其核心已經從“技術競爭”向“人的競爭”過渡轉移,即是一場人的全面素質能力的競爭。因此,從素質教育的提倡開始,它所指向的就不是單純的知識結構改革,而是站在時代社會進步發展對人的素質要求的實踐前沿,心理素質是素質教育理應著重的基礎素質。有必要重新認識心理素質,謀求多角度地探討心理素質完善提高的實現,這是擺在高等教育改革發展面前的一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