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語文教學與民族預科素質教育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大學語文的現狀與加強民族預科素質教育的必要性
大學語文雖然是民族預科教育階段的必修課之一,但受重視程度遠遠不夠。學生把更多時間用在外語學習和等級考試中,個人素質教育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F實情況是有些學生的考分很高,但不具備高尚的情操及高雅的審美情趣,缺乏責任感,有些人逐漸喪失人文精神和對理想的追求,甚至失去做人的基本道德和人格尊嚴。其原因主要是受應試教育影響,忽視素質教育的問題。對于大學語文課程的學習,一些學生只是在臨近考試時才開始突擊,考試結束后,沒有多少學生向學習外語或其他課程一樣勤奮苦讀,想當然地認為母語學習不用花費更多時間精力最終也能有個理想成績。在考核評價方面也主要以期末閉卷考核為主,評價的重心側重于筆答試卷,忽視大學語文教學中一項很重要的要求,即擔負素質教育的重任。民族預科階段的培養目標是為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培養和輸送文化基礎扎實、知識面寬、綜合素質較好的,具有一定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以及較高人文素質的一年級大學生。如果不重視素質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傳承并加以考核評價,勢必會影響民族預科教育的質量。鑒于此,大學語文教學亟待加強素質教育問題。
民族預科教育是我國整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的特殊教育階段。正確把握民族教育自身的特有規律,把遵循普通高等教育一般規律與遵循民族高等教育特殊規律有機結合起來,才能走出一條科學穩健的發展之路。有人說“世界貧富的差距,實際上是知識的差距”,“在導致民族地區落后的原因中,教育落后、人才缺乏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必須把民族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民族振興、邊疆鞏固、祖國統一和團結進步的高度上來認識,要把民族教育從單純的應試轉變到以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為主的素質教育軌道上來?!贝髮W語文課就是通過古今中外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全面提高民族預科學生的語文能力,激發學生潛在的審美情趣,從而提高整體素質提高。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他的教育名著《什么是教育》中提到:“每一種社會改善的先決條件要求每個人都要受教育,以便能自我教育。教師要喚醒人的潛在本質,逐漸自我認識知識,探索道德。”可見,教育對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應根據未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結合大學語文的教學,從實際出發,發揮學科優勢,注重挖掘學生的人文內涵,從而促進民族預科素質教育的全面提高。
二、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拓展民族預科素質教育的思路
大學生的素質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個重要問題,作為高等教育中特殊教育階段的少數民族預科,同樣不可忽視素質教育。但如何利用綜合手段,采用多種形式和方法加以解決,已成為民族預科教育階段的新課題。而大學語文課是民族預科教育階段開設的必修課之一,旨在通過大學語文教學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個人素養。對此,應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探索。
(一)精心選取教學內容
在教學中依據現有教材讀本《大學語文》(普通高等學校少數民族預科教材〈修訂本〉)打破常規教學模式,合理取舍教學內容,分主題進行教學研究討論,如“理想”“愛國”“學習”“修身”等主題,可以結合孔子的《論語》、陶淵明《歸園田居》、岑參的《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等教材內容選取可對學生進行修身、做人、學習等方面教育的內容。并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從《讀者》《青年文摘》等學生喜愛的課外讀物中選取適合的文章進行研讀、討論,實現教育資源多樣化,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
(二)改變傳統教學方式
大學語文教學中,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以全新的思維理念創建開放式的課堂教學,從“小課堂”走向“大課堂”。語文教學改革嘗試在語文教學中延伸課內外教育,學生利用假期在家鄉和喜歡的城市進行課外的精神的陶冶,親近自然,深入生活,讓學生到生活中、到群眾中去學習語文,使學生受到心靈的洗禮。另外,在課上編成語文學習小組(五人為一個小組),主要進行討論與課后實踐。如學習小組到“七三一”部隊遺址觀看之后進行“落后就要挨打”,“振興中華民族,不辱使命”,“中國夢,振興大中華”等話題討論。以學生討論為中心,營造積極思考、自主探索的課題氛圍,形成預習、閱讀、實踐、討論等環節的教學模式,老師起到一個引領的作用,改變傳統的“教師一言堂、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實現由“讓我學”到“我想學”的轉變。
(三)優化考核評價辦法
大學語文的成績考核是大學語文教育的風向標,對教育目標會產生直接影響。以往的考試主要以期末閉卷的形式為主,考試內容也局限于傳統試題模式,難以考察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創新能力,重視期末一張試卷,缺少對學生平時的考核環節。為了全面提高民族預科素質教育,應加強學生平時學習考核,注重學生個性發揮,避免出現整齊劃一的具有標準答案式的考試類型,多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成績評價問題實行課上和課下、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考評方式,并且創建獨特的大學語文考核模式,教學方式多元化,教學手段多樣化,注重素質教育和創新能力的考核,只有這樣,才會從根本上實現民族預科素質全面提高。
(四)營造民族文化環境
大學語文教育承擔著弘揚民族文化的重任,應該注重民族文化的宣傳,陶冶審美情趣,立足教育長遠規劃。大學語文不只是要單純地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全面提高民族素質教育。教學中應充分發揮課程的主導功能和作用,發揮大學語文學科優勢,建立素質教育考核目標,增強學生的審美情趣,加強學生的文化素養,助推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寫作水平的提高。民族預科素質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作為大學語文教師,探索并實踐這一目標需要不懈的努力。民族預科素質教育關系到民族地區的文明與進步,關系到國家進步與發展。通過大學語文教育教學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他們的知識、能力、觀念、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內在品質,從而增強個人素養,不斷挖掘他們的潛力。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不僅要教會學生學習方法,更重要的是教會他們樹立遠大人生目標,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增強個人的尊嚴和使命感。對于促進民族預科素質教育來說,大學語文教育責無旁貸,通過獨特的大學語文教學,科學完善的評價體系,以及得體的教學方法,有效推進民族預科素質教育的提高。
作者:賈敏 單位:黑龍江民族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