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能力培養下的水文與水資源教學改革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教育體制改革的新階段,由于我國各大高校沒有明確的水文與水資源教學改革目標,缺乏對人才能力培養的重視,導致人才培養與設計需求相脫節,十分不利于我國水文與水資源教學的深化改革。為此,高校在水文與水資源教學改革過程中要充分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其競爭就業優勢。為此,本文主要針對基于能力培養的水文與水資源教學改革探索展開了全面分析與研究。
關鍵詞:能力培養;水文;水資源;教學改革
在現階段,我國水資源匱乏已經成為一個影響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平衡的主要問題。同時,隨著人類活動的頻繁與氣候的異常變化,水旱災害在不斷加劇。在這種背景下,培養能力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人才是十分重要的。但傳統的水文與水資源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當前社會發展的需求,且無法培養出綜合素質較強的能力型人才,這就要求各大高校積極改革水文與水資源教學,進一步明確水文與水資源教學改革的方向,以此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能力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人才。
一、水文與水資源教學現狀
首先,水文與水資源專業缺乏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且與社會需求脫節。特別是我國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水資源短缺與洪澇災害等問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一起凸顯了出來,且水環境的污染程度在不斷加重。這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但由于原有水文與水資源課程的教學內容依舊是以傳統的工程水文為主,就導致學生的知識結構與整體能力素質無法滿足當前社會發展的需求。其次,水文與水資源畢業生的就業壓力較大,就業率較低。這主要是因為水文與水資源課程內容設置不夠合理,學習的內容相對單一。再加上水電施工單位在招聘中更偏向水利水電工程專業的學生,就進一步增加了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學生的就業難度。
二、水文與水資源教學中能力培養的意義
各大高校設置與開展水文與水資源專業的主要目標就是培養專業的水文與水資源管理人才,對專業學生的整體素質要求相對較高。這不僅需要學生在具體實踐中具備專業的知識與應變能力,也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與實操技能。為此,在水文與水資源教學的改革過程中,教師要充分重視學生能力培養的重要性,積極轉變教學觀念,以此彌補傳統水文與水資源教學模式的弊端與不足,從而探索出一套與當前水文與水資源課程特點相匹配的教學方法[1]。與此同時,在水文與水資源教學中,對學生的能力進行培養還可以進一步提高水文與水資源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水文與水資源專業的特點,促進水文與水資源教學改革,從而為社會發展提供大量高素質能力型的水文與水資源工程人才,推動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基于能力培養的水文與水資源教學改革
(一)實踐教學體系改革在當前形勢下,水文與水資源專業的知識教育與專業素質的培養被貫穿在大學四年的整個教學過程當中,主要環節包括課程實驗、生產實習、課程設計、畢業實習等。基于此,要想有效促進實踐教學體制的改革,學校就要從以下幾點入手。第一,課程實驗內容要有較強的針對性;課程設計過程要充分注重創新性與設計性;生產實習的內容要盡可能與畢業實習的內容相一致,優先選擇一手資料,充分重視選題的實用性。學生畢業實習及設計的培養環境是十分重要的。這不僅是對學生自身專業知識綜合應用能力的考核,而且是學生邁出校園,走進工作崗位的“實彈”演練。第二,畢業設計論文的選題要盡可能以工程設計類為主,盡量少選甚至不選研究類題目。第三,指導教師要具備一定的工程背景。學校也可以邀請企業的技術人員作為學生的第二指導教師,在時間或經費方面為學生畢業設計的完成提供有效的幫助與支持[2]。第四,水文與水資源專業的教學實習和生產實習活動要增設綜合性與創新性均相對較高的實驗,鼓勵學生在實習過程中敢于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理論與具體實踐的異同點。在上述環節,學校要充分發揮實驗室的積極作用,根據學生課外參與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技能取證”等實踐活動來進一步增強實踐教學體系的適用性,充分突出其時代性與模塊式特征,大大提高學生培養的個性化水平。
(二)理論教學體系改革與其他工程專業相比,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所涉及的學科知識較為復雜,具體應用的領域也十分廣泛。這就導致其畢業生在未來就業時可就業單位類型、層次的選擇比較多。在這種情況下,傳統、單一的知識結構十分不利于學生的就業。為此,高校在水文與水資源教學改革中要制定科學合理的專業培養方案,充分考慮到學生就業單位的多樣性與復雜性,靈活設置理論教學體系。例如,縣級水利部門是本科水文與水資源專業學生較常見的就業單位,因此,其對實用型技術人才的認可度較高。這不僅要求學生具備基本的水文“測、報、算”能力,而且要求學生熟悉水資源的規劃與管理。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求學生具備基礎的水利工程建設技術[3]。為此,教師在制定水文與水資源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時,要將基本水利建設這一課程模塊增設到具體的課程設置當中,如建筑材料、水資源規劃與管理、農田水利學等,以增強學生的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能力與水資源行政管理能力,滿足當前基層水利部門對復合型、能力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人才的需求。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教育體制改革的新時期,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的教學改革方向與人才培養目標依舊不夠明確,且明顯與社會需求脫節。這會大大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進一步加大學生的就業難度。高校要根據當前社會的實際發展形勢,結合教學大綱的需求,將教學重點放在培養能力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人才上,并全方位改革水文與水資源課程的實踐教學體系與理論教學體系,進一步提升水文與水資源工程人才的整體能力水平。
參考文獻:
[1]呂翠美,凌敏華,張伍月.適應社會新時代的水文與水資源專業人才教學改革探討[J].智庫時代,2019(46):216-217.
[2]方樟,肖長來,杜新強,等.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本科生產實習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J].科技創新導報,2019,16(13):216-218.
[3]黃金柏,方紅遠,王景才,等.面向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型教學平臺構建①:以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為例[J].科技創新導報,2019,16(11):207-209.
作者:張淑勇 國靜 單位:山東泰山森林生態系統國家定位研究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