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土木工程概預算實驗教學的革新探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PBL是目前國際醫學教育的主流教學方法之一,并逐漸應用于其他學科領域,如計算機教育、心理學教育等。如今,PBL被認為是適應高等教育發展的教學新模式[2]。本研究主要探討PBL在土木工程概預算實驗教學中的應用效果。
基于PBL的土木工程概預算實驗教學改革探索
(一)試驗設計
本研究以黃淮學院建筑工程系土木工程專業07級1班學生為研究對象。在男女生比例相當的前提下,按以往的學習成績從高到低將該班學生分為PBL組和LBL組,PBL組男生24人,女生7人;LBL組男生24人,女生6人。LBL組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即“教師講解實驗指導書―每個學生獨立實驗―教師檢查實驗結果”模式,教師、教學大綱均與PBL組相同。PBL組實驗教學以實際工程概預算為背景進行設計,以廣聯達工程造價軟件為手段,以工程概預算網絡論壇為平臺組織實施,著力加強實驗小組間的互動交流,激發學生實驗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提升學生工程概預算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具體教學方案[34]如下:(1)學生分組。依照PBL的教學理念將其細分為4個小組,每小組7~8人,選定組長1名,負責組織討論和記錄。(2)問題構建。根據土木工程概預算實驗教學大綱設計了二個實驗,一個是某工程施工圖預算的編制,另一個是施工企業投標報價的確定。實驗要求學生綜合土木工程概預算、施工組織與技術、鋼筋混凝土結構、工程經濟學、工程項目管理等相關專業知識給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施工圖預算的誤差要限制在±5%以內,報標報價的策略則要體現出競爭性。(3)小組自主學習和交流。要求每小組通過多種途徑收集相關資料,自主學習,自主試驗,并通過工程概預算論壇、QQ群等網絡平臺與小組內的同學和指導教師互動交流。每小組要進行2~3次集中討論,討論時小組成員要逐一陳述遇到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然后小組成員共同研究,并在教師的引導幫助下找到解決疑難問題的方案。(4)課堂討論。在指導教師組織下,小組長匯報各組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案,指導教師逐一進行點評,并就學生爭論的焦點和分歧較大的疑難問題給予指導,最后使問題得以圓滿解決。(5)總結與實驗考核。實驗結束后,學生要認真填寫實驗報告,實驗報告要反映實驗中遇到的問題及其解決方案。指導教師要對學生的實驗情況做出評價,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指出不足,提出改進意見,并根據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表現和實驗報告給出實驗成績。在實驗成績中,施工圖預算成果占50%,實施方案文件占35%,口頭報告占15%。
(二)試驗結果及分析
1.實驗成績對比
PBL實驗組和LBL對比組的實驗成績統計結果如下:PBL實驗組31名學生全部及格,其中成績優秀者3名,良好者10名,中等者16名,及格者2名;LBL對比組30名學生中,成績優秀者2名,良好者4名,中等者19名,及格者4名,不及格者1名。可見,PBL組考核成績的優良率高于LBL組,表明將PBL引入土木工程概預算實驗教學的效果顯著。
2.PBL平臺的交流互動情況
PBL教學法更有利于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有利于各成員協同工作,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按照工程概預算論壇提出的PBL網絡平臺互動信息質量類別[58]進行統計,結果表明:在PBL網絡平臺交流互動中,PBL組的交流互動共計390次,其中屬于一般解釋和反饋(注意力集中在一般討論,對話內容不體現“組織、分析、反應、解決問題、思考”的全過程)的占42.6%,屬于提出和澄清問題的占16.4%,屬于組織意見(由書籍、網站查到的方案或小組成員的意見)的占15.1%,屬于解決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等)的占8.5%,反思小組成員合作的占6.7%,屬于提出或分析方案的占5.9%,屬于復雜問題的闡述和分析的占2.8%,屬于提出獨特見解的占2.1%。可見,PBL網絡交流互動平臺充分調動了小組成員的主動性,增強了他們的團隊協作精神和責任感。
3.教學效果調查分析
在對比試驗教學結束后,我們對PBL組的31名學生進行了座談和問卷調查,內容涉及基于PBL的土木工程概預算實驗教學的效果、互動性等方面。調查統計結果表明,90%以上的學生認為:基于PBL的土木工程概預算實驗教學,不僅教會了他們自主學習,培養提高了他們的信息檢索能力和邏輯分析能力,也鍛煉了他們與人交往的能力,其語言表達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基于PBL的土木工程概預算實驗教學密切地聯系到了以往所學過的知識,使他們加深了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提高了利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小組討論,老師輔導,最終在團隊合作下完成工程預算的經歷,增強了他們的團隊合作意識,提高了他們做好土木工程概預算工作的能力和信心。
綜上所述,將PBL引入土木工程概預算實驗教學,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自我責任意識和團隊合作意識,激發學生實驗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提升學生工程概預算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本文作者:喬景順、李勇、牛林新 單位:黃淮學院建筑工程學院、武漢理工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