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傳統圖形設計課程教學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傳統圖形設計課程本土化教學研究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目標。本文選取福建典型本土文化進行實踐教學,立足本土傳統文化特色與傳統圖形造型特點相結合,將福建本土文化視覺化呈現,并將傳授技能與傳承文化高度相融合,結合課程思政強調家國情懷及民族自信。同時課程提出融合文創產業發展的傳統圖形再設計教學模式,以適應當今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為福建本土傳統文化傳承和創新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關鍵詞:傳統圖形設計;課程研究;本土化
1引言
傳統文化作為我國綜合軟實力競爭的強有力手段,其價值日益明顯,受關注的程度日益提高。在此文化強國背景下,作為藝術設計學專業本科教學的必修課程,傳統圖形設計教學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傳統圖形設計課程本土化教學研究是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目標下,挖掘本土文化特色突顯地域個性教育的同時,滿足學科建設為地方區域經濟建設服務。課程改革選取福建典型本土文化進行實踐教學,結合課程思政建立本土文化傳承教學模式,培養學生愛家愛國情懷;加大實踐教學比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引入本土文創產品開發項目拓展課程,形成向專業應用延伸的教學思路。課程立足于本土傳統文化特色與傳統圖形造型特點相結合,將福建本土文化視覺化呈現,將傳授技能與傳承文化高度融合,以適應當今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為福建本土傳統文化傳承和創新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2課程教學研究背景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是時展進步的趨勢。在我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建設過程中,傳統文化作為綜合軟實力競爭的強有力手段,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傳統文化不是“過去式”,不意味著一成不變??茖W技術及社交傳媒的日新月異為傳統文化的傳承模式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黨的報告明確強調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將“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放在了重要的位置[1]。在此文化強國的發展背景下,開展傳統圖形設計這門藝術專業本科課程的教學研究,意義深遠重大。我國傳統圖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符號化提煉,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傳統圖形設計是藝術設計專業重要的必修課程。通過傳統圖形設計這門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詳細了解中國傳統圖形的發展歷史、源流分類及文化價值,激發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深入分析傳統美學思想與傳統圖形造型的關系,掌握傳統圖形思維和敘事方法,提高對傳統圖形的認識及鑒賞能力;具備圖形提煉及應用再造能力,提高實際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為本民族傳統文化視覺表達奠定基礎。本課程在大學三年級下學期(第六學期)開設,集中授課,時間為每周十二學時,四周共四十八學時。如何在有限的課程時間內有效地開展教學工作,高效地完成課程任務,達到課程目標,需要進行深入研究。首先,福建省相關設計專業均是將傳統圖形設計課程作為基礎課程,如圖案設計、傳統紋樣等。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積淀,傳統文化體量龐大且脈絡復雜,通過一個課程來領略圖形文化的完整精華,不僅時間精力有限,而且整體研究深度不足,流于表面。知識體系處于松散、零碎、初級的狀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易產生囫圇吞棗的現象。其次,課程內容圍繞傳統圖形發展歷程及紋樣變化規律,過于理論公式化,學生無法有效地吃透傳統文化的精髓。最后,傳統圖形的教學強調傳統圖形的表現技法訓練,教學內容大都停留在對傳統圖案或紋樣造型的臨摹和學習,注重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但缺乏對傳統文化的借鑒和再創造,無法主動應用傳統圖形演變的規律,對傳統圖形轉換及再設計的實踐能力培養造成難度[2]?;谀壳皞鹘y圖形設計相關課程所存在的問題,分析評議后提出的課程教學研究工作是在滿足培養應用型人才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對課程教學進行探討,研究任務緊迫。
3本土化教學意義
3.1突顯地域個性教育
福建擁有由本土閩越文化、中原文化和外來海洋文化等多種文化交融、相互滲透的地域文化。例如在我國閩南地區,紅磚厝以紅磚紅瓦作為主色調,以紅磚白石造成“出磚入石”獨特墻體,以燕尾脊和馬鞍背為屋頂主要造型,具有顯著鮮明的傳統地域建筑特色。閩南紅磚厝是異域建筑文化與本土建筑文化結合的產物,是通過變異生成的符合地域性及傳統習俗的樣式[3]。閩南地區地處中國的東南沿海,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源地,在歷史上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泉州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密切地與沿海各國進行貿易合作、文化交流,使閩南文化與海外文化相融合,對泉州地域文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紅磚建筑墻面上紅磚拼貼鑲嵌、出磚入石等風格,都受到了起源于古羅馬的歐洲紅磚建筑和阿拉伯建筑裝飾的影響。其次,閩南地區有相當數量的華僑,他們對故鄉的思念呈現在對少時居住的紅磚厝記憶中。因此華僑落葉歸鄉時常常斥巨資興建紅磚厝,尋找更多的歸屬感和認同感。這也賦予了紅磚厝不一樣的家國情懷。除此之外,與福建閩南地區一水之隔的臺灣,也留存了大量的紅磚建筑,以金門最為集中。這映照了閩臺兩岸民眾長久累積的文化認同,承繼了閩臺地區悠久的傳統習俗。因此閩南紅磚文化不僅是中國傳統建筑風格特色表達,更是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融合,是兼具包容性和多樣性的閩南傳統文化。閩西客家文化是在客家先民長期遷徙及與自然環境抗衡的情形下慢慢形成的,在建筑、飲食,服飾、意識形態等方面都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及視覺表達。此外,華僑精神、閩商文化等多元文化形成了福建豐富的本土文化遺產,為傳統圖形設計教學提供了大量且充足的資源。傳統圖形設計課程選取福建本土文化作為課程研究背景,充分挖掘和利用院校所在地域的傳統文化資源。學生不僅僅了解的是恢宏、概括的中國傳統文化以及普遍的傳統圖形視覺呈現特點,更是在共性的基礎上“眼見為實”,熟悉掌握具有個性的地域代表性圖形。以小見大的教學內容有助于深入了解文化典型,解決了課程時間有限、學習體量過于龐大的問題。利用福建典型本土文化點進行實踐教學,帶領學生深入當地調研,通過身臨其境的實地解讀,將實際經驗聯系史實資料,切身感知傳統文化,解決之前課程設置對傳統圖形了解籠統、流于表面、學習易產生囫圇吞棗的問題。
3.2服務區域經濟建設
應用型本科教育與區域社會經濟發展關系密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的發展需要大批量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大學創新資源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驅動力,真正做到將學生培養成具有創新意識的應用型人才,才能夠積極有效地為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當今高校人才培養目標明確,在應用型本科教育中,各個學科都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目標下調整課程設置,以立足學科建設為地方區域經濟建設服務[4]。藝術設計專業是一個典型的應用實踐型專業,深入挖掘本土優勢文化資源,準確定位福建地域傳統特色,從本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角度提出思考。在福建文創產業發展的背景下,傳統圖形設計課程在學習傳統文化理論脈絡及圖形表現技法的基礎上,導入福建本土文創產品開發設計等項目。從傳統圖形設計課程任務方面來看,這是在凸顯地域特色的同時強調專業間交叉融合。學生能夠靈活運用傳統文化元素作為視覺表達應用于綜合設計中,是實際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和積累,從而形成專業基礎向專業應用延伸的教學思路。將課程創新成果同地方文化創意產業對接,讓課程教學更加“接地氣”,拓展實踐教學平臺,真正做到將學生培養成具有創新意識的應用型人才,滿足面向地域的文創產業發展等服務地方經濟的需求。這樣可以積極有效地為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為福建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4本土化課程設置
4.1課程思政立足本土
傳統圖形設計課程基于福建本土文化教學背景,教學內容置于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層次的研究。從福建本土文化中認知傳統圖形,剖析傳統文化的發展脈絡,深度探究福建傳統圖形要素特征、表現手法及設計應用等,從而對傳統圖形設計有新的感悟和認識。學生在主動探索求知的過程中體會福建傳統文化精髓,注重人文關懷及文化自信,培養學生愛家愛國情懷,展現民族精神風貌及文化內涵。2020年6月,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要積極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引導學生自覺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全面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增強文化自信[5]。傳統圖形設計課程蘊含著充沛的思政素材,將專業知識傳授、實踐應用能力培養及民族文化傳承有效結合,在教學目標上與課程思政同頻共振,在豐富課程知識點的同時,強化民族認同,增加人文素養。福建本土具有優秀、豐富的傳統文化,如銳意進取的閩商精神、無私奉獻的華僑精神等。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立足本土文化,將福建本土元素與課程思政內容相結合,同時強化宣傳教育。這對福建本土傳統文化的傳承,潛移默化地堅定地域文化自信有著具體的意義。
4.2加大實踐教學比重
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方法是通過教師的口頭語言表達向學生介紹傳統文化發展、圖形語言特征等理論知識。雖然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結合了圖片影像資料,并將知識內容打散分解,但學生缺乏體驗,無法深切感受,教學效果頗受影響。利用本土地域文化,恰好彌補了其中的不足,為改進常規教學方法提供了有效便利的環境支持。在傳統圖形設計的課程教學過程中,結合當地及周邊資源,讓學生走出課堂,實地體驗風土人情??吹靡姟⒚弥慕ㄖ锛?、聽得見的口耳相傳的本土民間故事、手藝人訪談等直接接觸傳統的方式大大增加了課程的實踐環節,從而保證文化信息量的有效傳達。利用本土文化資源重視構設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深入探究,親臨現場細致觀察,收集記錄一手資料,并對匯總的資料信息及真實感受整理分析作為研究切入點,提煉傳統圖形語言特征,應用于設計作品?,F場有效的的認知體悟,可以激發學生對傳統圖形語言的探索興趣和創新精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增強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加大實踐教學環節比重,將理論學習與動手實踐有機結合,可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等的綜合能力。這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有效手段[6]。
4.3引入文創開發項目
設計不是孤立的學科,在強調跨界和融合的當下,傳統圖形設計課程應強調知識的延續性和拓展性,引導學生向設計應用拓展,由單一的、縱向的專業化研究向開放性的、橫向的跨學科研究轉變,形成遞進式教學模式。在福建文創產業發展背景下,傳統圖形設計課程導入福建本土文創產品開發設計等項目,形成專業基礎向專業應用延伸的教學思路。福建地方文化產業市場擁有得天獨厚的地域文化資源,將其納入傳統圖形設計課程教學中,以福建本土文化為主題進行文創產品設計,能夠將真實、具體的項目導入課程訓練。學生根據設計主題進行整體策劃,充分調研了解福建本土文創產品發展現狀及設計定位,提取福建傳統圖形語言開展文創設計,在研究傳統圖形語言的基礎上融入本土文化創意衍生品設計的需求[7]。例如學生在課程作業中,深入研究閩南紅磚文化及其圖形表達,巧妙地將傳統圖形進行拓展延伸,開發了具有紅磚文化特色的文創產品。學生團隊在對閩南紅磚紋樣的調研過程中發現紅磚有各種形狀,如六角、八角、銅錢狀等。紅磚紋樣的組合方式也豐富多樣,通過不同的拼貼方式組成不同的樣式。例如人字拼花紋樣是因為拼貼后形似“人”字得名,紅磚排列相互交織,紋樣可無限變換新的造型。學生以此為靈感,利用紅磚紋樣組合的規律,開發了紅磚窯想日歷這一組文創產品。該日歷整體配色選用紅磚古厝建筑色。閩南紅磚建筑有三種代表色彩:建筑整體呈現出的珊瑚橘色、紅磚本身的胭脂紅色以及古厝屋脊上的精美剪瓷雕里常見的綠色。選用胭脂紅、珊瑚橘與淺春蕾三色穿插來活躍畫面,從色彩配搭上強化紅磚建筑印象。圖1為傳統圖形提取及再設計。在日歷的內頁,結合紅磚紋樣組合特征,開發設計出十二種紅磚紋樣,分別代表十二個月。在日歷使用的過程中強調互動,每過完一天,便可將對應的日期磚塊取下。被撕下來的“磚塊”可以用來記錄當日的心情以作保存收藏。最終撕出鏤空的頁面層層疊疊,呈現出另一全新的視覺效果,趣味十足,如圖2所示的文創產品效果呈現。學生在課程項目實踐活動中,將調研的所見所想融入創意思考,轉換成活靈活現的創意產品,并在課堂以外鼓勵學生不斷梳理轉化路徑,借助創新創業項目、專業文創賽事、文博會等專業平臺有效展示成果。這些課堂外的延伸與拓展都讓學生積累了實實在在的實戰經驗[8]。凸顯本土地域特色、強調課程延伸與拓展讓福建本土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與文創產業的新鮮活力有機結合,為設計注入了文化內涵。這樣,既滿足面向地方設計及相關文創行業發展需求,也為福建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提供了更多新思路及更多實現的可能[9]。
5結語
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教學目標下,傳統圖形設計課程教學立足本土傳統文化,結合課程思政建立傳承性教學模式,將傳授技能與傳承文化高度融合;加大實踐教學比重,注重課程研究的延伸與應用,提升學生綜合設計的能力,在滿足社會對應用型人才需求的同時,也為福建本土傳統文化傳承和創新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作者:劉薇 單位:福建江夏學院設計與創意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