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學校體育教育傳統武術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運用文獻資料、分析的研究方法,對傳統武術在校園體育中的現狀進行了分析解讀,認為傳統武術被以追求現代競技體育屬性的現代武術所遮蔽,使武術失去了傳統性與文化性,武術的本真價值無法體現,是武術在學校發展艱難的重要原因之一;傳統武術進入學校體育的現代價值與意義,重點在于抓住傳統武術的文化性,促進優秀傳統文化在校園空間的交流與價值認同;從保護與繼承本土體育,促進學校體育向具有文化內涵的方向發展,來明確傳統武術在校園體育發展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關鍵詞:傳統武術;學校體育;文化性;內涵性
武術進入我國學校體育教育已有50多年的歷程,在現代西方體育占主導地位的學校體育中,本土體育被強勢擠壓的現實依然沒有改變,我國武術在發展中,為了達到西方競技體育的要求,不斷的在向“高、新、難”的方向發展變化,不斷的丟掉傳統,走向現代競技體育的方向,結果導致在學校體育中“武術難學、不被喜歡”的局面。同時,我國武術在學校體育的發展中,被片面的追求體育屬性,忽視了武術的傳統文化性,致使武術在學校的推廣與普及停留在形式上,發展舉步維艱。近些年來,有不少學者倡導繼承傳統,挖掘與保護本土體育,自2006年來,至少20多個流傳較廣、影響較大的傳統武術項目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因此,在我國流傳歷史悠久的傳統武術進入學校體育教育,是保護與繼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舉措,其現代價值與意義值得我們認真審視。
1對傳統武術在學校體育教育中的現狀分析1
作為我國重要的傳統體育內容,傳統武術在歷史上曾是我國人們強身健體、防身自衛、承載傳統文化的一種重要方式。對我國傳統武術的鑒定,在不同時期與不同角度上進行認識時存在一定出入,如:李浩[1]在《新中國武術發展思考》一文中認為傳統武術是“以中國民族文化為理論基礎,以中國古代哲學為導引,以具有攻防技擊價值為根本屬性,伴隨著歷史的積淀而逐漸形成的,具有中華文化共性的,獨具風格、形式多樣、具有修身養性、自衛御敵、娛樂觀賞等價值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邱丕相等[2]在《傳統武術發展新思路》中把武術分為傳統武術體系與競技武術體系,認為“傳統武術體系是在農耕文明背景下形成并發展至今的,以套路、散手及功法練習為有機活動內容,以家傳或師徒傳承為主要方式,以提高技擊能力為主體價值,注重體用兼備的中華民族傳統的體育運動方式。其特點是有較強的區域性,包涵著地方人文地理的文化特色,是地方民族文化傳承的載體。”但對傳統武術的核心認識趨于一致性,都認同傳統武術的體育性與文化性。從1961年武術進入《全國大、中、小體育教學大綱》以來,開啟了武術在學校體育教育發展的新局面,但在西方競技體育的強勢下,為了適應競技需求,在校園開展的武術教育,卻不幸的漸漸失去了傳統的一些重要部分,文化內涵被漸漸淡化,追求高、難、新的競技屬性,使形成的現代競技武術代替了武術的全部,并且在各種西方體育的擠壓下,我國本土武術在校園體育中處在狹窄的空間里情同虛設,在學校體育中甚至不及跆拳道、瑜伽等。在當前開展非常有限的校園武術教育中,從運動層面來看,是在傳統武術的運動技術結構上向現代競技體育的發展,也是在西方體育的強勢下的一種脫變,但現代武術在繼承傳統武術的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傳統武術所承載的傳統文化內涵,片面的追求競技性,失去了其原來的許多文化內涵性。因此有了許多學者們的質疑,如王建民[3]在《武術教育價值的重審和再釋》中提出“學校武術被片面的定位于單一的體育課程,在價值選擇中過分追求其體育屬性,從而忽視了武術中蘊含的傳統文化,”
2對傳統武術在學校體育教育中的現代認識
在當前體育教育作為獨立的一門學科在學校教育中整體處于邊緣化狀態,并在西方體育的強勢下,我國本土體育在學校體育中被擠壓在狹窄的空間之內,傳統武術作為我國重要的本土體育內容,她的意義價值沒有得到現代認識與重視,同時,在我國學校體育教育整體缺乏文化滲透與影響力的情形下,武術的體育價值、特別是文化價值在遠離人們,沒有發揮其對現代人所需要的價值與意義。傳統武術有著強身健體的體育價值功能,與西方現代體育相比,具有形式多樣、受眾面廣、可跨年齡長、運動負荷強度大小不等等特點,適合各種身體條件的人群,可能更適宜于我國大眾體育活動的現狀和條件,因此傳統武術進入校園體育教育,同樣有西方體育的體育價值;傳統武術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進入學校體育教育有其特殊的文化意義,在中、小學階段,可以促進學生們了解當地傳統文化,融入他們的日常生活與心理活動之中,把承載的傳統文化積淀在學生們的行為模式與思想情感中,讓他們遵循生活道理,使傳統武術從文化傳承的層面服務人們。高校是文化發展的中心,引領文化是高校的重要功能,高校體育作為學校體育的最后階段和最高層次,是學校體育走向全民體育的重要轉折點,高校體育應該承擔起保護和重整民族傳統文化的歷史責任。我國高校學生一般都來自全國各地,甚至部分來自國外,因此,通過在高校校園傳統武術的開展與交流,使學生們能相互了解各地文化,有利于形成新的文化局面,同時,也能促進國際文化的交流,讓世界了解和接受我國文化,正如潘建雷[4]在《傳統文化:百年歷程與現代價值》所說,“世界需要一種尊重差異、和諧包容的新文化,這不是某個國家、某個文明的事情,而是世界的總體問題;中國問題在世界框架中得到解決,也是世界問題融合中國的要素得到解決,這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世界價值?!币虼?應充分挖掘傳統武術的文化性,體育總局群體司曾提出,“以后群體工作要以開發傳統活動項目為主,即充分挖掘傳統體育的資源,為時代所用,自然有生命力的民族體育項目就會發展開來,但還不夠,最重要的還要尋求其文化內涵和價值”[5],這對我國傳統武術進入校園體育有一個辯證的現代認識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是明確其在學校體育教育中必要性和確立其地位的重要前提,才能營造傳統武術在校園體育真正可行的發展局面,從而服務人類。
3傳統武術對促進當前校園體育教育內涵發展的意義
在我國學校體育長期以來處于現實上的雙重邊緣化狀態:體育教育在學校教育領域的邊緣化;西方現代體育處于學校體育的主統地位,我國本土體育處于邊緣化狀態。包含傳統武術的我國本土體育,有著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強身健體的體育價值功能,強調文化教化、身心俱修。由體驗經濟時代極端物化的形式,導致我國當前社會面臨傳統道德文化的嚴重缺失,在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許多人們在不斷褻瀆一切傳統的美好價值和信念,以自我為軸心、唯利是圖,過于開放與自由、以利益為紐帶,這些社會道德與精神文化的缺失迫切需要我國傳統文化的彌補,傳統武術蘊含著豐富的倫理性傳統文化,是現代社會發展中迫切需求的范式文化。傳統武術對當前校園體育教育的發展意義,不僅體現在對人們身體、心理價值功能方面,更重要的是體現在道德、精神等許多傳統文化內涵方面,是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的正能量方式,只有認清傳統武術在當展的價值內涵,才能明確其在現代社會空間的價值意義。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校園體育教育不僅是一種身體活動的教育,也是一種文化教育,體育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傳統武術有著深刻的文化根源,她的獨特價值性是現代西方體育無法替代的,樹立對我國傳統武術的充分理解與現代意識,使我國校園體育教育在全球化發展中保留自身的特色,“生長于斯、發展于斯、創新于斯”,立足本土不失根本,傳統武術進入校園體育教育,不僅是挖掘我國本土的體育資源和文化資源本身,同時也是進一步提高校園體育教育整體內涵性的重要舉措,符合當前社會和當代人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國傳統武術促進校園體育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重要意義所在。
4結語
強調武術的體育性,弱化武術的傳統文化性,并以追求現代競技體育模式的現代武術遮蔽了傳統武術在校園體育中的發展,同時,也是我國武術在學校推廣與普及中停留在形式上,發展舉步維艱的重要原因。從體育價值與文化價值兩個方面,充分認識傳統武術進入學校體育教育的現代價值與意義,抓住傳統武術在學校體育教育中發展的關鍵因素—文化性,是明確傳統武術在校園發展的必要性所在;在“小、中、大學”校園,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構建不同的開展模式,是具體落實傳統武術進入校園的關鍵舉措,同時,也是保護與繼承我國本土傳統體育,深化校園體育教育內涵性發展的重要舉措。
參考文獻
[1]李浩.新中國武術發展思考[J].體育文化導刊,2011,11(11):124-126.
[2]邱丕相,翁信輝.傳統武術發展的新思路[J].體育文化導刊,2005(5):54-56.
[3]王明建.武術教育價值的重審與再釋[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12(36):43-45.
[4]潘建雷,張英姬.傳統文化:百年歷程與現代價值[J].新視野,2012(6):116-120.
[5]羅湘林,曹暉.中國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及其走勢[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6,6(22):40-42.
作者:鄭向千 單位:湖南商學院體育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