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媒介與網絡融合在傳播創新中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闡述在網絡技術高速發展的過程中,面對新形勢,確定新目標,靈活選擇教育方式,通過整合網絡因素、網絡管理與網絡輿情的教育形式,創新網絡育人的新方式。
0引言
在傳播媒介變化的過程中,融合媒介一定會呈現出不同的傳播形態以及傳播規則,高校應該把握網絡育人傳播的工作形式,發現育人傳播規律,對網絡育人傳播方式進行調整,從傳播話語塑造、傳播理念變革、傳播重點人群鎖定等方式,思考網絡傳播的關鍵環節,對網絡傳播構架進行優化處理,創新網絡育人傳播方式,提高育人工作的有效性、合理性。
1互聯網教育中的問題
目前,高校開展網絡育人工作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輔助方式,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協同,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高校網絡育人本質目的是對青年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促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國家培養現代化復合型人才。但是網絡育人途徑在當下因為實施時間較短,對教育工作思考不深入,導致網絡育人途徑出現不少的問題,下面將對相應問題進行細致分析。
(1)教育內容的針對性。目前,高校利用網絡渠道推出各類具備教育屬性的作品,雖然發過作品的渠道多樣,但是相應作品的質量卻出現較大的問題,對相應問題進行分析可以發現作品制作者僅從教育領域進行考量與設計,但是沒有關注作品的受眾群體,沒有從受眾目標的角度切入進行分析,也沒有換位思考,站在學生立場分析網絡作品設計方式,對學生當下感興趣的事物與迫切需求掌握不足。因為信息匱乏,沒有辦法把握學生的心理,難以通過接受傾向定位設計作品內容,使作品主題沒有辦法引起青年學生的關注與青睞,大部分學生對作品內容缺乏閱覽的積極性,沒有辦法吸引青年群體的關注。目前,高校網絡作品數量眾多,但是作品內容針對性不足且作品質量參差不齊,因為粗糙制作、單調語言、平庸立意沒有辦法使網絡作品展現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使網絡作品教育效果差強人意[1]。
(2)各部門聯動程度。高校開展育人工作一般均由多部門一同進行,一節網課的錄制也是在信息化管理部門、學生管理部門、教育管理部門一同協作下進行的。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第2課堂采取微課等方式,傳授學生思政課程知識,團委、學生部、宣傳部通過對資源方面優勢的合理應用,制作寓教于樂的網絡文化作品。每個領域因其具備的優勢不同,使網絡育人途徑呈現出與其相符的特征,在各部門開展網絡育人教育工作時,發現各部門各行其是,協調配合程度較低,難以在通力合作下整合各自在資源方面持有的優勢。每個領域的網絡育人途徑都有各自的生命特征,但因為聯動程度不足,使得內容過于單一,進而導致服務工作沒有辦法整合各自的優勢,借助網絡作品將育人教育價值顯現出來,降低網絡作品的育人效果。
(3)教育隊伍。網絡育人工作的實施主體為學校的輔導員、專業課程教師、學生部門宣傳部門的工作者。在網絡育人工作進行期間由于工作人員對數據分析技術掌握不足,所以使網絡育人途徑教育沒有辦法達到設想的工作效果。目前,網絡教育團隊的人才構成并不科學,在人才團隊中缺乏技術性,人才對計算機技術的掌握程度不足,沒有辦法在作品后對作品的反饋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因為傳統網絡育人團隊結構不科學,沒有數據統計技能的人才,所以在網絡育人工作期間只是單方面輸出,沒有形成輸出-反饋-分析-再輸出的閉環工作體系。在單方面輸出的育人模式下,網絡育人工作者對信息的掌握程度不足,不清楚作品的教育效果,沒有辦法對作品內容進行調整,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2]。
2網絡育人方式的創新策略
提高內容的針對性。網絡育人工作開展需要確定網絡育人教育的內容,應該在作品中引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整合教育內容同時需要明確教育主題,由此引領網絡文化。在網絡育人過程中,所有的創作手段以及應用技巧均是為教育內容而服務,為提高育人效果必須對內容進行合理設置,提高內容的針對性,使作品內容主題鮮明透徹的說理說事。對網絡內容進行合理設計,促使作品核心內容擁有明確的立意且使內容貼近學生,由此可以吸引受眾,達到育人教育和宣傳的效果[3]。以長春理工大學為例,學校在網絡育人工作進行期間以“四史”為主題,設計《選擇》《追尋》的系列微課,將國史黨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和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根據思想政治教育在學生指導教育方面具備的價值進行引導,促使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素質得到良好的培育。將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濃縮在網絡作品中,讓作品以學生容易接受的形式呈現出來,提高教育的有效性,讓學生通過相應作品快速了解其中蘊含的教育內容,對學生思想進行引導,獲得最大的育人教育效果。構建育人教育平臺。高校應該在網絡育人工作進行期間引入長效機制,將其作為網絡育人教育工作開展的有力保障,網絡育人工作的開展需要具有健全的管理機制體系,將其作為教育工作開展的保障措施,建立權責清晰、責任劃分明確的管理機制,對各部門人員進行合理分配,促使負責網絡育人工作者可以確定各自在工作中的責任,各負其責、各司其職。在管理機制體系下對網絡育人涉及人力、設備、經費進行合理的管控,作為網絡育人工作的基礎完善管理制度,按照《二級網站管理辦法》《校園網新聞宣傳管理》等文件要求,在網絡育人工作進行期間確保育人途徑規范嚴謹,得到合理的應用。通過評價、考核等活動的開展,保障各項工作安全有序地進行,實事求是的評價網絡育人工作效果,在激勵機制以及評價體系下開展網絡育人工作,合理的應用政策保證網絡育人按照要求進行,形成良性的教育循環[4-10]。優化育人隊伍結構。目前,高校應該對網絡育人團隊結構進行優化設置,育人工作的開展會對不同領域人才有一定的需求,必須保證相應領域人才均在網絡育人教育團隊中。部分學者指出人類的社會行為絕大多數情況下是可以預測的,利用大數據可以對人類行為后面隱藏的模式進行拆分、解析。在網絡育人工作進行期間,收集受眾群體在行為方式方面的數據,確定育人目標,對育人方式進行調整,由此可以借助收集到的反饋信息,提高育人教育的針對性。在教育過程中搭建合理的人才架構,使高校可以利用性構建的教育團隊,完成網絡育人工作,補充信息化技術人才。此外,對其他領域的人才進行技能培訓,讓網絡育人隊伍的工作成員掌握現代化傳媒技術手段,根據育人工作需求合理應用新方式、新手段,對育人活動進行設計,推出網絡教育作品,完成作品后期的反饋數據整理工作。
3結語
高校面對新挑戰、新形勢必須快速確定網絡育人工作的執行方法,同時考慮教育需求對網絡育人途徑進行優化、升級,完成對育人管理團隊內容的合理設置,確定網絡育人教育目標,對各類資源進行優化整合,通過互聯互動達到育人目標,促使學生可以朝著德智體美勞各個方面發展,為社會國家培養具備良好品格的人才。
作者:王珊珊 單位:濱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