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物哀在日本文學中的美學意義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內容摘要:在日本傳統文化體系和審美系統中,“物哀”始終是極其重要的思想和理念,并且這種理念不僅在日本文學中受到重視,與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和民族觀念也存在緊密的聯系,在一定程度上彰顯出濃郁的宗教色彩。本文基于日本文學中的“物哀”進行了適當的解析,并探尋了其在日本文學中的美學意義,希望可以從美學角度對日本文學中的“物哀”形成更為深刻的認識。
關鍵詞:“物哀”日本文學美學意義
一.“物哀”的文學內涵
對“物哀”進行分析,最早能夠從日本史書《古語拾遺》發現蹤跡。在《古語拾遺》中將“物哀”作為一個感嘆詞,可以使用這個詞對任何一種情感進行表達,與漢語體系中的“啊”有相同的語言功能。而隨著現代學者對“物哀”進行深入的研究,發現受到語言差異的影響,漢語中的詞匯難以將日語中的“物哀”充分的表現出來,所有的解釋都無法對其韻味和內涵進行表述,因此不能簡單的從漢字意思入手對其內涵進行解析[1]。日本學者對“物哀”的研究更為深入,在綜合考察“物哀”在文學作品中的應用和體現后,他認為在對“物哀”進行解析的過程中,可以將其性質劃分為五個基本的類型,即感動、優美、情趣、調和、哀愁,并且應該突出強調哀愁的情感。由此看來,對于“物哀”的本義而言,其不僅僅局限在“哀愁”這個層面,還涉及到喜怒哀樂諸相,因此在研究中可以將其看作是人一生中多樣化的情感體驗。在解讀“物哀”的過程中,從“物”和“哀”兩個字的角度進行分析,能夠將“物”看作是世間存在的一切事物,也可以延伸為世間百態,社會諸多世相,而“哀”則是情感,即能夠發揮主觀作用的各種情感。將“物”和“哀”結合在一起,就能夠達到主客觀融合、物心和一的境界,獲得相應的美感,并且這種美感是將濃厚的感情基調作為依托。還有學者在研究中將“物哀”看作是具有思想層次的內容,在研究中將“物哀”劃分為三個主要的層次,即對人類的感動、對世間百態的感動以及對自然事物的感動,體現為欣賞社會美和自然美的心境。簡言之,“物哀”中所蘊含的情感能夠貫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在文學藝術作品中,受到藝術的感染,還能提升為一種不可或缺的美感,具有極其重要的美學思想價值。
二.“物哀”在日本文學中的美學意義
在日本文學作品中,“物哀”的存在相對較為廣泛,并且從日本文學的角度對“物哀”進行解析,可以看出其能夠將文學作為基礎,彰顯出極其重要的美學價值?!拔锇А痹谖膶W作品中的美學意義基本上可以從四個方面進行概括。首先,“物哀”不僅僅涉及到在感受物的基礎上生發的“哀”,還涉及到物體本身所展現的“哀”,因此能夠將物體本身的美感以不同的手段呈現出來,體現出相應的美學思想;其次,在日本文學作品中,“物哀”是一種令人可以感受到但是無法解脫的情感,也是一種無法看見光明和希望的“哀”,是人在絕望境地中對事物最真實的感受和體驗。從這一層面進行分析,“物哀”與悲劇藝術中所營造的美感存在同一性。再次,“物哀”能夠產生對其他感動情緒進行凈化的作用,不僅能在文學作品中實現對其他多種世俗情感的超越,還能展現出崇高的精神境界,因此也具有特殊的美感[2]。最后,“哀”所展現出的精神境界盡管是高潔的,但是由于“物”本身具有相應的無償性以及瞬間性限制,因此其在提高人精神境界方面的能力受到局限,導致其產生了無法擺脫和預料的偶然性,將其獨特的美學意義充分的展現出來。在研究中要結合具體的文學作品對日本文學中“物哀”的美學意義進行更為深入系統的分析,并從多角度解讀“物哀”纖巧細膩的情感特質,對其美學意義形成更為明確的認識,為深入解讀日本文學奠定基礎。
三.日本文學作品中“物哀”的展現
“物哀”是日本文學乃至日本文化中的精髓,也是能夠彰顯日本民族氣質的重要審美理念,在針對日本文學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必須將“物哀”作為重要的研究對象,從哲學和美學等角度對“物哀”進行深入的解讀,把握“物哀”對日本文學發展的影響。從具體的文學作品進行分析,發現從8世紀的《萬葉集》,至11世紀的《源氏物語》乃至后世日本文學的創作,都蘊含著深刻的“物哀”思想,“物哀”成為推動日本文學發展的重要元素。
1.《源氏物語》中的“物哀”
《源氏物語》是日本文學的重要轉折點,《源氏物語》中蘊含著濃厚的“物哀”思想,對后世文學創作產生著重要的影響,日本文化和教育界高度重視《源氏物語》,認為其是“源氏見ざる歌詿みは遺恨の事なり”,能夠看出《源氏物語》的重要價值。從美學角度進行分析,《源氏物語》在創作中對《萬葉集》哀婉純真的唯美思想進行了繼承,并且還創造性的添加了平安王朝所獨具的奢華和夢靈感,在景與情的融合中將平安王朝時代重要的文學思想———“物哀”充分的展現出來。對《源氏物語》進行深入的分析,發現其創作者紫式部深刻的洞察當時日本社會和日本人的生活狀態,尖銳批評了當時社會上的不合理和不科學的情況,并且對每一個出場的人物都進行了精心的刻畫,將人物的個性特征充分展現出來,能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源氏物語》在創作中通過細致入微的描寫環境反映人物的內心狀態,實現了對人物最本真情感的挖掘,使“物哀”的思想在文學創作中得到呈現。在《源氏物語》文學作品中,“物哀”是思想主體,應用寫實對照文學表現形式的基礎上對“物哀”的思想進行演繹,并且逐漸將“物哀”的思想充分展現出來,代替了日本文學傳統中的“哀”,進一步加快了日本文學的發展歷程。在《源氏物語》的創作中,紫式部采用高度凝練的文學創作手法,對人物形象進行深度的刻畫和塑造,并且十分到位的呈現“物哀”的重要美學價值[3]。在紫式部筆下,每一個人物都是真實的,人物情感得到了恰到好處的抒發,人們在閱讀作品的過程中也能感受到人性之美和創造之美。同時在文學作品中將“物”與“哀”有機融合在一起,能夠對“哀”的主體范圍進行有效的限定,將世間萬物囊括到“哀”的情感體驗中,借助文學作品將日本社會發展過程中最感動、美好的畫面記錄下來,達到更高層次的主觀和客觀的結合,將“物哀”上升到更高的層次上。
2.川端康成文學創作中對“物哀”的繼承和發展
在日本文學體系中,傳統美學的呈現與自然界萬物存在緊密的聯系,作家往往傾向于使用四季不同的景色實現對個人情感的抒發和傳達,進而將客觀的物與主觀的情感聯系在一起,構成“物哀”創作思想。在川端康成的創作中,就往往會使用四季與情感巧妙結合表現四季變換的美感。如月的孤寂、雪的純潔、花的盛開等,都能將自然情感與人的情感有機結合在一起,實現對情感的傳達。在川端康成的創作中,受到佛學思想和虛無主義思想的影響,能夠在文學作品中將“物哀”與“幽玄”、“空寂”等進行是適當的融合,豐富作品的情感內涵,再加上將作者個人對人生和對世間萬物的感悟融入到作品中,就能在作品中呈現深厚的情感,進而為其文學境界的提高奠定基礎[4]。在《雪國》中川端康成就對外表放蕩和妖艷的駒子進行刻畫,將駒子內心天真無邪的真實哀愁充分的展現給讀者,使讀者在閱讀時獲得不一樣的情感體驗。由此可以看出,在川端康成的文學思想中,其在繼承“物哀”思想的基礎上,對“物哀”形成了自己的獨特認識,對“物哀”的內涵進行了拓展,認為其不僅蘊含著悲哀和同情的思想,還與同情、憐憫與感動等存在一定的聯系,因此在文學創作中可以對“物哀”的思想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如在《雪國》結尾處“雪中火場”既是生命的終結也是新生命的開展,川端康成在創造中展現“物哀”的美學價值,使“物哀”的美學意義得到進一步展現。在日本文學發展歷程中,“物哀”具有極其重要的美學價值,并且“物哀”的思想在日本文學中隨處可見,對日本文學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新時期在對日本文學進行研究和解讀的過程中,一定要加強對“物哀”的分析和研究,并且在把握“物哀”傾向的基礎上,對文學作品的美學思想實施更深層次的探索,形成對日本文學的全新認識,切實推動研究工作的持續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趙小平,呂汝泉.淺談日本文學中“物哀”的美學意義[J].行政科學論壇,2013,27(6):113-115.
[2]趙宏濤.淺析日本文學中“物哀”的美學意義[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7(2):71-72.
[3]孫衛萍.日本文學中物哀的美學意義[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29(20):8-9.
[4]呂汝泉.日本文學作品中“物哀”的美學意義芻議[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4,35(10):66-68.
作者:劉娟 單位:哈爾濱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