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綠色建筑可持續發展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建筑工程技術的日漸成熟與環保要求的不斷提高,綠色建筑以降低能源、資源消耗,提高舒適度為目標,成為建筑行業發展的新趨勢。社會認同度較低、前期研發成本高及人才缺乏成為短期內綠色建筑發展的制約因素。
關鍵詞:綠色建筑;可持續發展;制約因素
1綠色建筑
綠色建筑發展的目的是節約成本,在建設項目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實現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的目的。同時,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生活空間,建設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1]。綠色建筑主要包括:節地與室外環境、節能與能源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室內環境質量等多個方面[2-3]。我國綠色建筑地理位置分布不均,多數集中在沿海發達地區,以蘇浙滬最為集中。綠色建筑的目的之一是節約成本,由于目前綠色建筑技術成熟度仍需提高,隨著碳排放量要求的不斷提高,其開發成本也會逐漸增長。因此,在綠色建筑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也存在重重阻力。
2綠色建筑的發展趨勢
2.1節約土地,提高居住舒適度
節約土地是綠色建筑的核心發展之一。土地屬于不可再生資源,一線城市土地資源供給有限,這也是導致房產價格居高不下的因素。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城市綠化率,合理設計便捷的公共服務道路,是節約土地、提高居住舒適度的有效途徑。通過合理的平面布局,合理降低公共面積,增加建筑面積的實用性,達到節約社會土地和能源的目的。
2.2節能措施的不斷完善
城市熱島效應不斷增加。城鎮人口不斷增加,城市建設面積也水漲船高,由于城市下墊面改變了土地熱力屬性,使地表溫度明顯高于氣溫;為降低過高的氣溫,空調的不間斷使用加劇了氣溫的升高;除此以外,鍋爐、機動車等各種人工熱源每天排放大量熱能,加劇了城市熱島效應。綠色建筑要求提高建筑綠化面積,減小城市下墊面面積,同時,提高建筑物隔熱效果,降低人工熱源。在建設工程設計階段,通過對建筑施工需求、不同建材隔熱性能及成本等進行預分析,選擇高性能、低成本、易維護的高性價比節材節能措施,以滿足綠色建筑的要求。
2.3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
隨著國民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個性裝修的追求、建筑材料的種類不斷增加、綠色建筑不斷推廣的趨勢,更多新型的建筑環保材料成為設計人員的首選。目前,在一些城市已經開始試行住宅與裝修一體化設計施工,或者根據業主裝修風格需求定制裝修方案,避免居民拆墻裝修,浪費大量人力的同時,也浪費了大量的建材。另外,建筑工程需要大量的建材,不同地區的建材在建筑性能上會有一定的區別,需求量大的建材適合就近選用地方建材,合理采用高耐久性建筑結構材料,采用耐久性好、易維護的裝飾裝修材料。
2.4裝配式建筑的不斷推廣
裝配式建筑是對建筑部件進行拆分,細化設計,在預制工廠預制,再運輸至施工場地進行組裝,裝配成建筑物實體。傳統建筑施工方法消耗大量的資源和能源,且會造成環境污染問題,裝配式建筑具有標準化設計、工廠內生產、現場快速組裝、易于拆除及再利用等優點,促進了建筑物的可持續發展。雖然裝配式在我國屬于新生代,但自2015年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推進裝配式建筑的標準,計劃在2020年,裝配式建筑面積達到新建建筑物面積的20%,2025年達到30%。這為裝配式建筑在我國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間。
3影響綠色建筑發展的因素
3.1前期研發成本高,投入產出不成比例
目前,市場上基于綠色建筑研究開發的建筑材料、施工工藝、運維設施等不夠完善。而有意在綠色建筑行業有所發展的企業或個人,在前期研發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費大量的資金,研究降低建筑物全壽命周期成本的材料、工藝或設施,導致綠色建筑工藝消耗成本高,銷售價格也高,這也使綠色建筑在市場推廣上存在嚴重的經濟阻力。
3.2社會對綠色建筑的認識不夠
雖然綠色建筑在全壽命周期成本低于普通建筑,但綠色建筑概念并未深入人心,多數人對綠色建筑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缺乏對綠色建筑的了解,甚至認為帶有綠色植物或噴泉等設施即綠色建筑。
3.3缺乏綠色建筑人才
綠色建筑起步較晚,專業人才較少。在本科教育系列中,2019年度有幾所高校在申請綠色建筑專業,在此之前,只有研究生教育系列中有可持續建筑設計等相關專業研究。同時,社會對綠色建筑認知度較低,綠色建筑研究的體系不夠完善,缺乏相應的專業人才培養。人才是企業發展的基石,是創新和變革的中堅力量,目前,綠色建筑相關人才對綠色建筑缺乏全面的了解與認識,成為目前綠色建筑發展的阻力。
4結語
我國綠色建筑發展起步較晚,隨著科技水平不斷提高,綠色建筑理念也逐漸深入人心,其在降低成本的同時,可提高居住環境的舒適度,使城市更加宜居。
參考文獻:
[1]智慧.基于系統動力學的綠色建筑增量成本效益研究[D].武漢:武漢科技大學,2018.
[2]張偉.國內外綠色建筑評估體系比較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1.
[3]劉思青.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縱向對比分析[J].山西建筑,2017,43(7):197-19
作者:王浩 單位: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