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小學網絡教育現狀調查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根據青海省少數民族地區(大通縣)中小學生網絡教育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指出了當前中小學生在使用網絡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并對此發表了客觀建議和發展設想,試圖能夠幫助當地中小學生的網絡教育得到一定的改善,也希望農村中小學信息化的建設能夠得到全社會的重視和關注。
關鍵詞:民族地區;網絡教育;信息技術教育
一、引言
21世紀以計算機和網絡通訊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在社會各個領域中得到廣泛應用,信息獲取、分析、處理、和運用成為現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標志,根據聯合國科文組織的統計,人類知識是每五十年一倍的速度增長,二十世紀初每十年增長一倍,現在每幾個月增長一倍。在這種信息增長如此之快的時代中,越來越多的人從長期的物質和能量的關注中,從傳統的觀念和習慣中清醒過來,學習信息知識,運用信息技術,開發信息資源。信息時代的到來為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另一方面信息技術的到來給教師和學生增加了任務。傳統的教育理念的,教育方式已經不適應信息時代的教育,但是如果不變傳統的教育模式,必定會落后。青海省少數民族集聚地區生活條件艱苦,經濟發展緩慢,基礎教育薄弱,優質教育資源極度缺乏。從而大力發展信息技術教育,充分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以及豐富的信息教育資源確實是解決教育資源短缺、師資力量薄弱,教育現狀薄落后等問題的最有效途徑,也是實現基礎教育可持續發展、適應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必要前提。
二、青海省大通縣基礎教育現狀
1、教育教學資源嚴重短缺
民族地區中小學教育教學資源的嚴重短缺首先體現在教育經費的嚴重不足。其次是教學設備的奇缺。在城區中小學校購買多媒體、液體投影儀的時候,青海省少數民族地區教學用的是直尺、三角板;當城市的小孩在網絡世界游刃有余時,青海省少數民族地區的小孩看到一本心愛的課外書都很難。第三是師資力量薄弱。造成農村中小學教師師資力量薄弱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門長期不向其注入“新鮮血液”,有的鄉鎮村級小學甚至沒有一個正規的中等師范畢業生。這些教師有的教書幾十年,甚至沒有走出校門聽過一節公開課,加上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他們的教學方法,知識結構,早已不能夠使用現代的需要。
2、中小學校位置極不合理
青海省大通縣現在許多地區都是幾個村或是一個鄉一所小學,一個鄉或一個鎮一所初中,整個縣有七所高中,而且這些高中分布不均衡,再加上大通地理環境發雜,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農村占地面積又大,決定了農村教育空間的復雜性和學校布局的分散性。因此,農村中小學過于集中,數量過少,勢必會導致適齡兒童不能入學,引起中小學生大量輟學。
3、師生在應試教育的陰影下任務重大
“考、考、考,教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幾十年來,民族地區中小學教師一直無法走出這一應試教育的怪圈,其原因是縣教育部門在學年末根據中高考成績來給學校排名,而學校用學生的成績給老師排名,而在老師眼里學習好的就是好學生,所以成績就成了學生,老師,學校關注的對象。
三、青海省大通縣網絡教育現狀的調查分析
1、關于學生的調查分析
(1)學生運用信息工具、信息技術的能力
信息技術教育培養學生獲取、分析、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適應信息化社會的能力。學生通過信息技術提供的學習資料進行學習突破了傳統的文字材料作為知識源的局限性,通過各種相關學習資源使得封閉的、單調的課堂學習變得更加豐滿,極大地擴張了學生的學習領域,幫助學生開拓思維、開闊思路。通過調查統計結果可以看出,民族地區中小學生使用計算機及網絡的水平較低,能夠達到熟練程度(能夠熟練使用操作系統、熟練操作文字,處理表格、上網瀏覽網頁)的人數不到百分之十。會基本操作(開關機、文件存取、文字的簡單處理)的人數接近一半。還有一部分學生(農村小學生)不會使用計算機(如圖1所示)。這和農村經濟條件落后、教師專業素質較低、家庭教育文化背景偏低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在這個信息時代學生的學習方式慢慢進入信息化時代,學生獲取學習資源的方式從以前的課本知識到現在的計算機網絡、電視節目、相關課外讀物等,但是傳統的文字資料任然占絕大部分,從計算機網絡上獲取學習資源的學生僅占少數(如圖2所示)。但是現在社會的發展趨勢是向著信息化時展,提高民族地區中小學生網絡資源的利用率是我們青海省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以及經濟發展的必要前提。
(2)學生通過哪些渠道接受信息技術教育
信息技術教育的實施有兩種形式,獨立開設信息技術課程和其他學科整合。專門使用信息技術課程培養學生使用計算機工具的知識和能力,有利于學生更好的學習計算機網絡的知識。在學習其他課程的過程中學習信息技術就會更有利于學生對信息技術的應用(如圖3所示)。青海省大通縣中小學生學習信息技術主要是在課堂中學習的,自主學習的僅占極少部分。
(3)學生使用檢索工具進行檢索信息的能力
計算機網絡的信息資源豐富,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在如此龐大的信息庫中如何才能準確快速的檢索出自己所需信息是衡量個人檢索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在計算機網絡中使用搜索引擎檢索信息是最直接,最方便的也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最普遍的檢索方法。其中關鍵詞檢索法是我們生活中最常用的信息檢索方法,關鍵詞檢索法只需在檢索框內輸入自己所要查詢的關鍵詞,點擊搜索按鈕就可以檢索出相關的搜索結果。調查中發現青海省大通縣中小學生對信息檢索工具的認識不夠到位,也不能夠規范的使用信息檢索工具來檢索信息。在小學生中只有20%知道百度檢索工具,但是其中只有百分之五的能夠使用搜索網站檢索出自己所需的網站。在中學生中有50%的知道百度、谷歌等檢索網站,其中只有40%能夠準確的檢索出自己所需內容。生活在這個信息社會中,能夠準確、快速地檢索出自己所需信息是適應信息化社會的必要前提。
2、關于教師的調查與分析
(1)教師運用信息技術工具的能力
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運用,營造了信息化教育環境,在教育的新的擴張下,新的基于資源、基于任務、基于項目等協作方式無疑成為重要的教學模式。教師作為教育教學的重要角色,信息技術技能成為教師教學的基本組成部分。教師自身通過網絡資源來獲取自身發展所需的信息。在教學中運用先進的教學技術、豐富教學內容、開拓學生視野,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中小學教師應具備信息技術素養。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調查可以看出,40%的教師認為自己能夠使用信息技術熟練地操作電腦(課件制作、檢索信息),但還是有些教師(特別是45歲以上的農村小學教師)不會操作電腦。在調查中發現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使用網絡資源來進行教學,都認為提高自己信息技術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并且都支持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但還是會有些老教師認為使用信息技術比較的麻煩,網絡資源可信度不高等原因而不支持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
(2)教師對信息技術教育的含義、目的、內容的理解和認識
信息技術不僅是培養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知識和熟練操作信息技術工具的能力,更是培養學生信息意識,并且能夠讓學生培養主動使用計算機、網絡以及其他信息工具獲取、分析、處理信息的良好習慣。信息技術課程也是圍繞著培養學生獲取、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來安排教學內容,所以不能把信息技術課程作為對學生信息技術能力的培養的課程。教師作為教育教學的一線工作者,是學生直接面對的人,教師對信息技術教育的理解和認識直接影響著學生對信息技術價值觀念的形成。教師對信息技術的認識和理解是在長期的工作經驗而形成的,具有承前啟后的連貫性。它是在內在因素和外界環境相結合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是受外界的影響較多,例如城鄉差異,學校差異等。民族地區中小學教師對信息技術的認識和態度不全面、不深刻。大部分教師認為信息技術只會讓學生使用計算機及相關信息工具,只有極少數教師認為信息技術可以讓學生通過計算機以及計算機網絡來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協作學習。
(3)教師對信息技術課程整合的理解和認識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能夠對傳統的教學模式有所改進,能夠增強學生的協作交流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能夠幫助學生掌握收集、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民族地區教師對課程整合的價值觀念直接反映出對教學整合的認可度,通過調查顯示,民族地區中小學教師認為信息技術運用到課程教學中的作用效果不明顯,大部分教師認為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關聯不大,基本上是獨立的,認為在科學學科的課堂中使用信息技術會影響正常的進度,教師很少主動的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一般都是為了完成學校制定的任務而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
3、對家長的調查分析
一個孩子的成長與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影響,家長是學生每天都要面對的人,所以家長的教育理念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孩子對信息技術教育的認識更是跟家長對信息技術教育的理解密不可分的。在調查過程中發現,大部分家長認為計算機只會讓孩子沉迷于網絡游戲而耽誤學習,有一部分家長還是認為計算機網絡對孩子的學習有幫助的,但是他們認為計算機網絡的弊大于利,擔心孩子在使用計算機網絡進行學習的同時會沉迷于游戲而耽誤學習,還是不支持信息技術教育,只有極少數的家長認為計算機網絡可以開拓孩子視野,對孩子的學習以及各方面都是有幫助的。
四、對調查結果的分析以及對策
1、青海省大通縣網絡教育存在的問題
(1)網絡基礎設施的限制
網絡基礎設施是進行信息技術教育的必要前提,只有硬件設施齊全才有可能進行計算機網絡教育。經調查發現青海省大通縣有很多農村小學只有一兩臺教師用的計算機,所以無法開設信息技術課程。雖然中小都開設了信息技術課程,但是計算機數量少學生多,上課期間兩三個同學一臺機子,而且每周只有一節信息技術課程。雖然省政府、省教育廳以及財政部門制定文件、出臺政策、多方籌措資金,青海省民族地區信息化建設有長足的發展,但是我們任然要清晰的認識到青海省民族地區信息技術發展部均衡,有些農村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幾乎為零。從調查可以發現,青海省大通縣對信息技術教育的硬件方面的投資還是不夠到位。
(2)教育信息化觀念落后,意識不夠到位
通過調查發現很多中學雖然開設了信息技術課程,但是也只是一個形式化,學校領導以及教師都不重視信息課,他們認為反正不是主課簡單聽聽,讓學生在上機課時隨便練練最基本的操作就可以,因為現在信息技術課程列入到高中會考范圍,只要考試能過就可以。在調查中還發現很多家長認為孩子上網就是玩游戲。一些家中可以上網的孩子家長認為孩子會因為上網而學到一些不好的東西,所以就限制孩子上網。這些現象說明教育觀念的滯后已成為制約信息化發展的重要因素,傳統的教育理念影響著學校領導、教師、學生以及學生家長的思想,給開展和普及信息化教育帶來很大的麻煩。
(3)教育目標不明確,信息技術教育盲目化
民族地區中小學對信息技術課程的培養目標和教學目的認識不明確、存在誤區。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學校以及學生家長認為信息技術課程可有可無,直接影響學生對信息技術教育的認識,導致學生認為信息技術課程就是調節心理壓力、放松的時間,甚至有的學生認為信息技術課程就是浪費時間,所以就在上信息技術課時選擇在教室學習其他課程而不去上機課。由于學生容易沉迷于網絡來打游戲、聊天等不良行為,所以學校就在學生上機課時就會中斷網絡,這樣信息技術教育的質量就得不到保障,慢慢學生對信息技術教育是失去興趣,信息技術本來的目的就變了。
(4)開展中小學網絡教育的師資薄弱
中小學生網絡教育最終要通過教師貫徹實施到學校教育中,從某種程度上講,教師的信息意識以及對信息技術的理解、掌握、運用決定著網絡教育的效果。但是,中小學教師在質量上,還是在數量上無法滿足中小學網絡教育的發展。所以發展中小學生的網絡教育的根本是加強教師培訓,重建教師適應信息化結構。
2、提高青海省大通縣網絡教育水平的對策
(1)轉變思想觀念,創新學習方式
教師要實現觀念的轉變,一是把信息技術從學習對象轉變為學習工具,要把信息化作為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載體,信息技術的運用要和日常教育教學工作結合起來,真正把信息技術運用到學習中。二是把信息技術教育作為輔助教學的手段轉變教學方式。發揮信息技術在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協作學習等方面的優勢。
(2)解決好家庭、學校的正面網絡認識
解決好家庭學校的正面網絡知識不到位是中小學網絡教育的誘導因素。雖然許多學校已開設信息技術課程,但是還是沒有達到真正的信息技術教育,只是形式化的信息技術教育。因此要求我們的中小學生的家庭學校準確認識網絡教育,要消除教師以及家長的計算機是一種工具、網絡對學生有害無益的認識。
(3)提高民族地區中小學教師自身的網絡和信息技術水平
為了適應信息化教育發展要求,應大力加強教師自身的信息技術和信息教育素養,除了培訓一些計算機和計算機網絡方面的技術,還要改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培養和強化信息意識,開發和利用網絡資源,學會創建網絡環境,組織學生正確使用計算機和網絡,培養學生使用網絡創新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結語
隨著民族地區信息技術教育不斷發展,教師的綜合專業素質也將會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教師的信息素養也將會越來越高,因此實施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切實可行的,從而可以提升基礎教育的發展水平,縮小和發達地區的差距。在成功實施課程整合后教師、學生、以及學生家長對信息技術教育的認識會有所改變,家長就是讓學生使用網絡進行學習,而學生自己也就知道如何使用網絡來學習,這樣雖然自己身在偏遠的不發達的民族地區,通過網絡可以見識外面世界的精彩,思想就會更活躍,當信息技術教育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學生就能夠使用信息技術進行探究性、協作性學習。
參考文獻
[1]卓么措等.青海省民族地區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現狀的調查[J].中國遠程教育.2010(05).
[2]何克抗.正確理解“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目的、意義及內涵[J].中國電化教育.2006(11).
[3]黃威榮.農村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狀況的調查與培訓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0(02).
[4]周玉霞等.西部地區教育信息化現狀調查研究———以陜西省漢中地區中學為例[J].中國遠程教育.2010(06).
[5]古麗娜•玉素甫.新疆地區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發展策略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0(08).
[6]姚傳福.對我國教育信息化現狀及趨勢調查分析[N].人民郵電報.2009.6.21.
[7]康幕云.淺談農村教師信息素養的形成于培養[J].教育探索2010.(10):7-88.
[8]鄭燕林等.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發展現狀調查與分析[J].課程•教材•教法.2010(10).
[9]李建珍.西部農村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9(11).
作者:馮桂蓮 單位:青海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