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文學材料外語教學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那么究竟什么樣的文學才適合外語教學課堂呢?在選擇文學材料時,教師應把學生的語言水平和文學的不同功能結合起來考慮。外語不同于母語,學生對它的掌握有一個從低到高、循序漸進的過程。對于外語水平處于初級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的學習目標在于掌握語言規則,包括發音規則、詞法和句法,并將這些知識內化,具備初步語言能力。在這個階段,有人認為不宜引入文學,因為它會造成語言上的困難,使學生喪失學習語言的信心。筆者以為只要教師能夠選擇恰當的文學材料,文學對語言學習不僅不會造成障礙,反而會加深學生對語言和語言規則的熟悉和理解。這類文學材料可以是一些針對兒童的文學作品,如童話、童謠及其他類型的兒童文學。這些作品語言比較簡單、口語化,篇幅不長,但不失文學特有的藝術特色:形象具體、想象豐富、情節富有趣味性。教師在相對枯燥乏味的語言語法教學中摻入這類文學將使外語初學者感受到運用語言知識解讀美妙動人故事的樂趣,并能通過口語化、貼近生活的語言體驗到目的語國家的民間風情。除此之外,詞句簡單、短小精煉的詩歌也是不錯的選擇。詩歌不同于兒童文學的地方在于它更能讓人體會到文學的美感。教師可以嘗試引導學生從音韻、簡單修辭和意境等方面鑒賞詩歌。鑒于學生在語言水平和專業知識上的缺乏,分析程度不宜太深,點到即止,以讓學生意識到語言形式和風格上的某些特殊性及感受到其制造的美學效果為主要目的。在學生完成初步的語法學習和詞匯積累后,開始轉入中級階段的學習。中級階段的學生能夠運用他們現有的語言能力閱讀一些稍微復雜的文章并且具備初步的語言表達能力。針對這部分學生,教師可以選用一些涉及國情和文化的文學材料,因為這些材料雖然在語言上較之兒童文學和簡單詩歌更復雜,但在內容上偏向常識,更貼近現實生活。作為知識性普及,這類文學材料一般沒有太深刻的思想內涵,它可以是某部小說當中描寫風土人情的段落,可以是一部戲劇中在餐桌前談論吃穿的一段人物對話,甚至可以是一些有關天氣或動物的諺語。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興趣話題挑選材料,還可安排一些表演游戲(如在餐館點菜)或讓學生寫一篇中德飲食文化比較的小文章等為他們創造鍛煉語言表達能力的機會。文學在這個階段所起的作用是幫助學生擴大知識面和詞匯量,了解目的語國家的國情和文化,為語言應用提供語境和搭建平臺。隨著學生語言水平的升高和知識結構的擴充,他們不再滿足于單純地理解或簡單地描述一些常識性內容,而是渴望了解更高更深的東西,希望把自己的想法完整地表達出來與別人交流。為了滿足高級階段學生的需求,教師可以挑選一些經典文學的簡寫本作為本階段的文學材料。經典文學是千百年積淀下來的精神財富,是經無數人鑒別甄選保存下來的思想精華。這里要強調的一點是,一定要讓學生接觸原典,即純外語版,而不是中外文對照版本,更不應是漢譯本。用原典有許多好處,一來能迫使學生運用所學外語和背景知識理解原文,二來學生能直接接觸原汁原味的語言和內容。當然,這類文學在語言和思想內容上的復雜深刻性決定了它需要被反復閱讀。這就要求學生提前預習,讀到讓自己怦然心動或印象深刻的東西還應記下來,在旁邊寫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師在課堂上不應滿堂灌,而應該先讓學生談讀后體會,鼓勵他們發表不同看法,討論完畢再扼要分析幾個段落或細節,聯系學生的看法談他的見解并對學生的看法進行分析。文學在學生和作品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學生和教師之間充當交流思想的橋梁。通過這樣的交流,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思維能力得到鍛煉,創造力和想象力被大大激發。
二、外語教學中文學運用模式初探
教師選擇了適當的文學材料之后就該考慮如何在外語教學課堂上有效運用這些材料。筆者嘗試從三個方面運用文學文本:
(1)從語言層面解析文本;
(2)從國情和文學角度解讀文本;
(3)圍繞文本組織創造性的課堂活動鍛煉和培養學生的語言、跨文化交際及獨立思考能力。
1.教師引導學生對文學文本進行語言上的探索。教師可以先將文章的出版年月和標題略去,使學生不帶任何預測地開始閱讀文本。對于文中的生詞盡量讓學生通過查字典或根據上下文猜測的方式自己解決。然后教師列舉一些有關文章基調的形容詞讓學生根據自己對文章的初步印象選擇。請學生思考這種印象從何而來并在文中劃出相關的一些詞語和句子。通過這樣的練習,學生不僅了解了詞句的意思和特征,而且對詞句出現的語境及詞句的運用達成的特殊效果能有更深刻的了解。
2.從國情文化和文學角度進一步探討文章的意義和內涵。教師可以用W開頭的問題(即who,when,where,what,whichandwhy)引導學生思考一些問題,如這篇文章營造了怎樣一幅畫面,誰出現在畫面中?這幅畫面有可能出現在什么時間和地點?你是怎么想的,文中描繪的畫面和現實相符嗎?這篇文章的作者持有哪一種觀點呢?他為什么會有這種觀點,跟當時社會環境有什么樣的關系?(在此可以引入一段有關當時社會背景知識的短小文章讓學生閱讀,使他們了解目的語國家的國情和文化。)以上這些問題看似簡單,其實已經引導學生如何帶著問題閱讀文本,學會初步的思考和闡釋,從而加深對文本思想內容方面的理解。
3.圍繞文本設計不同形式的課堂活動或課外任務讓學生完成,把他們引入一個更高思維和創造階段。學生在這些活動或任務中完全依靠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發揮自己的想象和特長,努力完成教師交給的任務。具體來說,可以采取下面幾種形式:
(1)對文本的演示。學生就同一篇文章展開朗誦比賽,吟誦的時候對文章內容不僅有理智的了解,而且有切身的體會,加上配樂和PPT的協助,不知不覺中把它化為自己的東西。朗誦完畢后,學生還可以自發地發表一些對文章的評價和看法。
(2)現場表演或演講。學生以分組方式就文本中某段有趣的場景或對話進行現場表演或者進行與文章相關的任何主題演講,如評價文章的作者或某個人物。這些活動重在“說”和“演”,學生通過它可以鍛煉思維和語言能力,語言能力中除了口頭表達能力外,還包括非口頭表達能力(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
(3)課外任務。因課堂時間和資源有限,教師可以適當布置一些課外任務給學生。最簡單、最傳統的方式就是讓學生進行課外寫作。寫作可以是讀后感、對文章的重寫或改寫,或寫一個人物的內心獨白,或兩個人物的一段對話,等等。學生在課后搜集整理素材進行加工和思考,擬定提綱,最后撰寫成文章。這是學生今后撰寫畢業論文及從事更高層次的科學研究工作必須經歷的過程,所以現在的預演對他們來說非常有幫助。另外一個比較復雜的任務就是小型課題。教師將學生分組,要求每組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共同完成一個小型課題。如有關莎士比亞名著《哈姆雷特》的電影改編研究,這個課題要求學生分工協作,一部分人搜集電影資料,另一部分人搜集相關電影和文學評論,然后大家把搜集到的資料匯合到一起,共同討論,得出相應的結論,最后的課題成果必須通過書面報告和課堂口頭集體匯報的形式呈現給教師和同學。小組中每位同學都要負責報告和匯報一部分。課題進行過程中,教師要適時進行指導和監控,完成后要給予積極的反饋和評價。基于課題項目的學習具有明確的目標性,學生能夠獨立自主地參與課題項目的設計、執行和管理,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此過程中,個人綜合能力(包括語言表達能力、想象思維能力、協調溝通能力、領導管理能力等)得到鍛煉,團隊合作意識得到加強。這些素質和能力都是今后走向社會不可或缺的。總之,這種模式能夠發揮文學的各項功能,滿足不同階段學生獲取知識和培養能力的需要。當然,不同教師會根據實際情況采取不同運用模式,筆者在此只是拋磚引玉,旨在讓學術界獲得一個可在當前教學中實施的思路。
三、結語
文學自古以來就被當做衡量一個人基本文化素質的標準,不應在現代社會遭到拋棄。在外語專業教學中,文學教育顯得尤為必要。文學獨具藝術特色的語言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內涵不僅使學生領略到語言的魅力,而且開闊他們的視野,啟發他們的心智。外語教學中如果能合理正確地運用文學,那么培養出來的將不再是,促進外語專業回歸到人文學科的本位上,同時順應當今外語教學改革的呼聲,即實現“以提高學生語言技能為出發點的語言驅動教學模式”向“以通過外語獲取信息表達思想為出發點的內容驅動教學模式”的轉變。
作者:高曉倩 單位:上海應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