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建構主義外語教學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外語教學特點
外語作為一門學科有著與其他學科的共同之處,也有其特殊性,它和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等學科知識一樣都是對現實世界的反映,都需要我們能動地去認識,但它同時又是各類學科知識的載體,它賦予知識一定的外在形式。語言的習得是在獲取各類知識的過程中實現的。外語學科的獨特性使外語教學更加復雜化,外語教學中歷來就有注意學生的語言能力培養還是交際能力培養,注重形式還是意義之爭。把語言作為學科知識掌握,我們需要客觀主義,因為語言知識大都是記憶性知識,這些知識的真偽也存在客觀的判斷標準,教育者是掌握知識標準的人,對這些知識的獲取只能采取傳遞的方式;把語言作為交際工具來掌握,我們需要建構主義,因為當語言作為交際工具的時候,學習者會遇到大量的非結構性知識,學習者只能通過在具體情景中以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新信息進行意義建構,同時又修正原有知識經驗,在解決實際的交際問題,才形成對概念的深刻理解,才能把握這類知識。語言的定義,也能進一步說明外語學習既是知識傳遞的過程也是知識建構的過程。語言是一個有聲符號系統,有組織的語音系列構成,這些語音系列組成更大的單位,如語素、單詞、句子、話語。這些單位的生成受到嚴格規則支配,所有的生成規則都是對無數語言事實概念性的總結和高度的抽象,它們雖說不上是永恒不變的真理,但至少是學習者在習得一門語言時唯一準確,可靠的知識,對于這類知識,我們應該避免由于建構引起的不同的理解,而是要在知識的傳遞中獲得相同的理解,通過強化練習,使知識“內化”到學習者頭腦中作為日后從事復雜認知活動的基礎。另外,語言是人類的交際系統,把語言作為信息的載體,交際的工具來掌握,就要求學習者將所學的語言知識應用到各種變化的情景中去解決問題。但傳統教學模式下培養的外語人才普遍缺乏運用語言知識進行交際的能力,這說明學習者只是理解并記憶了許多關于語言的事實性知識,而未能將死知識轉化為真正的、靈活的知識。為此,我們需要建構主義思想來指導我們的教學,讓學生通過問題來解決學習。
二、建構主義對外語教學的啟示
首先,在當代外語教學中要轉變觀念,我們應充分認識到教與學不再是簡單的知識的傳輸和接受過程,而是包含了師生間社會和文化的科學談話,相互作用和實踐以及學生主動地建構信息的過程,而且這種建構是通過新舊知識經驗間反復的雙向的相互作用而成的。教師應承認學生在語言教學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給學生以“學”的權利。而在過去,教師被認為上知識的權威,在課堂教學中,幾乎都是教師在講,學生聽和做筆記這種填鴨式的教學。但我們也不能過分強調學生的自主性而忽視傳統教學中師生的情感交流所起的作用。其次,要充分重視學習者已有的認知能力和知識經驗以及學習者心理的差異性,從人本主義思想出發,把學習者作為有理智,有情感的人對待,不求對知識的相同理解,只求在教育者的引導下在實際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由學習者不斷充實、豐富,修正自己的知識經驗。在新形式下,我國外語評價、測試的不足表現在評價標準、目的、內容、方法方面顯得形式單一,互動性,真實性較低。改革外語評價標準應該從重視語言要素轉向語言實際能力的運用,從關注結果轉向關注過程,從重視共性轉向個性。評價標準應當多元化,評價方法和手段也應當多樣化。學生應當成為評價的主體,鼓勵學生相互評價和自我評價,使學生認識到自我評價對于學習能力發展的意義;學生應學會自我評價的方法,并通過評價學會分析自己的成績與不足,明確努力的方向;提倡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并重。最后,在實際外語教學過程中,不僅要給學生傳授知識,重要的是給學生創造更多的機會進行語言技能的訓練與交際實踐,以達到熟練掌握和運用外語的目的。在外語教學的高級階段,要求學生將所學的語言知識應用到各種變化的情景中去解決問題,學習者只能通過在具體情景中以原由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新信息進行意義建構,同時又修正原有知識經驗,在解決實際的交際問題中將語言知識轉化為真正的、靈活的知識。教師應創設有豐富信息的語言環境,在教學中使用真實的任務和學習領域內的一些日常的活動或實踐,幫助學生用真實的方式來應用所學的知識,使他們意識大自己所學知識的相關性和意義性。
三、結語
總之,采用建構主義必須改變長期以來我們在認識論上只注重認識的反映特性、客觀性,而忽視認識的能動性的錯誤傾向,關注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認識的能動性,改變過去只重教學結果而忽視過程的做法,引入形成性評價體制,但是同時又要注意度的把握,不能否認語言知識的習得既是知識的傳遞又是知識的建構。由此可以看出,我們需要在不同的教學階段辯證地看待建構主義理論,及其它們對學習、教學所做出的新解釋,批判地吸收其合理的見解,結合外語教學的實際特色建構起自己的教學理念。
作者:吳慧 單位:湖北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