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校企合作訂單式人才培養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高校是我國人才儲備的重要來源,而當前,部分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知識體系與企業的技術需求可能會存在一定偏差,導致高校培養的人才難以為企業所用,進而引發一系列問題。因此,校企合作,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是高校進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能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
關鍵詞:高校;人才培養;實踐;合作模式
為更好地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提升高校大學生的綜合素養及就業質量,使其更適合企業發展需要,高校要與企業尋求合作,共同培養具有專業技能和實戰經驗的精英人才,實現校企合作訂單式人才培養的目標,使高校畢業生順利就業,融入企業、融入社會。
一、校企合作的意義
1人才培養
符合企業需求產業經濟時代,人才的培養發展,要以校企協同、合作育人、互利共贏、優勢互補為原則,構建完善的定向培養模式,形成協同共享、循環發展的定向培養模式和穩定的人才供給機制,加快培養基礎技術技能人才,為產業發展提供充足的動能。不同企業根據自身需求,可在高校有針對性地開設相應的訂單式人才培養課程,專注培養企業需要的人才。
2促進高校雙師型人才快速成長
為確保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效果,企業與學校需要密切合作,企業需派優秀工程師進駐學校,指導學生的實踐項目,與學校教師共同研發新的案例教學項目和項目實例。這一措施不但有助于彌補高校教學中理論教學扎實,但實踐教學欠缺的不足,還有助于促進學校培養與企業需求吻合的應用型人才,加快高校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成長。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特色分析
1合作模式
學生在校的最后一個學年,學校可通過開設定制班等方式,實施企業訂單式人才培養。企業與學校雙方共同遴選學生,制訂學生培養方案,學生在培訓、實習考核通過后,到企業就業,實現畢業即就業。企業與學校依據行業企業和社會需求,共同協商確定培養方案,明確任務要求、進度安排、考核與錄取要求;共同開發課程、教材等教學資源;雙方選派行業資深專家、經驗豐富的教師共同參與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和教學評價。企業與學校雙方均可以在網站、報刊等宣傳版面上如實宣傳定制培養與就業合作事宜,擴大宣傳力度。企業開辟實踐基地,建立導師制,學生在理論學習結束后,可以去企業實習。
2訂單式培養計劃的制訂
企業提出定制人才需求,參與定制培養學生的遴選、管理和考核工作。企業關注行業的發展,對定制培養課程的設置和內容提出建議,遴選并派出行業資深專家,對定制培養學生進行必要的專業指導和有關課程的講授,與學校共同開展定制培養教育教學工作。企業根據需要錄用定制培養合格的畢業生,并簽訂正式勞動合同。經企業與學校雙方考核認定定制培養不合格者,企業有權利拒聘。高校依據人才培養模式規范,根據各用人單位的需求,與企業共同商議,研討符合企業需求的教學計劃,同時組織學生自愿報名,開展筆試、面試,組成定制班級,安排專人負責學生的組織管理,由校內導師和企業導師合作教學,以實現企業訂單式人才培養的目標。學校全程參與定制培養學生的考核,協助培養合格的學生辦理簽訂就業協議等后續事宜。高校每年邀請合作企業為專業教師進行新技術、新產品的專題講座,從而提高專業教師的授課水平;安排合作企業的工程師與學校教師共同完成指定課程;定期組織企業工程師和學校老師舉行交流,提升工程師的授課能力,以及專業教師的專業工程技術能力。
3共同建設信息化平臺體系
企業與高校可各自發揮專長,共同搭建資源共享平臺,具體部署如圖1所示。信息化平臺載體主要用于校內教師以及企業工程師,將學生開展工程實踐所需要的項目演示操作視頻、微課講解、常用案例分析、技術文檔等到平臺上,這不僅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也能達到教師之間無須實際接觸即可以隨時相互學習的目的。同時,平臺會定期新項目信息、專題講座、實習生招聘,以及各類與學生緊密相關的活動信息等,使學生能夠通過此平臺大大提高自身的學習深度與廣度,方便導師、學生課下自主提高自身能力。學校可開發相關APP,用于學生自己的作業與作品,方便導師對學生的作業進行及時審核等。
4發揮合作優勢構建實戰體系
校企合作能夠充分結合企業優勢,構建項目體系一體化、能力培養遞進化、組織形式多樣化的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實戰體系。1.企業提供大學生實踐教學基地。企業提供高校大學生實踐教學基地,承擔高校大學生的校外實踐教育任務,并配備企業導師,以此促進高校、企事業單位、各行各業根據需求聯合培養人才的新舉措的建立,增強畢業生的實戰能力。2.校企共建實驗室。高校與合作企業共建實驗室,通過這種全新的創新創業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創業服務平臺及創新創業實踐環境,為教師提供有針對性的項目研發及技術提升渠道。3.提升教師工程實踐能力。高校可充分利用企業資源,通過合作編制教材、師資培訓、信息共享等實現教學質量及師資隊伍水平的提高。面向產業需求,高校需積極完成真實項目的教學化轉變,按照導引項目,將課堂實踐、學期實踐、項目實訓和畢業設計,分層構建一體化項目體系。其中,課堂實踐指高校基于單元、單元組以及課程設計課堂實踐項目,實現該門課程的學習目標;學期實踐指高校基于課程群設計的項目,在每年的實踐學期組織實施,指導學生將課程群的知識應用于實踐;畢業設計指高校將整個大學期間的課程體系進行整合,并將其融入新項目的研發中。另外,也可以讓高校大學生參與企業項目的研發,企業為其分配適當的工作或測試任務,使其逐步融入企業環境與工作氛圍。校企共同創建創業導師隊伍,逐步擴大隊伍規模,并完成導師隊伍“老帶新”的培養與規劃,有條不紊地將高校大學生的專業教育與素質教育、課內教學與課外提升與實踐有機結合,為社會培養和輸送應用型人才。
三、展望
當前,加快推動企業發展,促進新經濟建設、培養發展新動能,建設校企合作新機制,培養具有創新創業意識、具備實戰經驗、符合企業需要的人才,已經成為各級政府和各個高校的重要任務。高校和企業要在“共贏”的基礎上,協同共建人才培養體系與機制,包括制訂與不斷修訂培養方案、教學計劃,共同探討人才培養方式,規劃設計實踐與實訓體系、課程群與知識體系,開展專題講座、創新創業活動等,以此切實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校企合作需以項目驅動為教學依據,采用工學結合、產學結合、學習就業“不分家”等一體化方式,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實踐教育環境,打破原有缺少實戰教育的傳統模式、校內教學缺少實踐性的教育瓶頸,實現企業與學校互利共贏。校企雙方開展多樣化的校企合作形式,研討與深化合作內涵,跟蹤合作效果,共享資源,以學科優勢、產業優勢、人力資源優勢,使學生快速融入社會、勝任崗位。專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具有較強專業背景、較高專業理論素養、較強專業應用能力的高級人才,校企合作的目標是為了培養具備專業素質和能力的綜合型人才。校企合作既能夠通過制度讓校企雙方履行各自義務,實現人才的培養,又能使雙方有所收益,實現真正的雙贏。
參考資料:
[1]劉丹.基于“校—小企業”聯盟的IT類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J].計算機教育,2020(2):113-117.
作者:鄧麗 單位:大連東軟信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