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淺析校園文化建設途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校園文化是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載體,也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環節,具有很強的育人功能,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多樣化的實現途徑,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校園文化具有的傳承功能,促進了學生精神世界歸屬感的形成。此外,校園文化還具有實踐性,能夠吸引學生積極參與體驗,在參與體驗過程中,學生的思想與能力得到提升,為學生德智體等綜合素質的拓展提高搭建了良好平臺。
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高校形成了優美的校園育人環境及諸如科技節、講座論壇、藝術節等一大批學術、科技、文藝校園文化優秀成果,但由于學校師資力量、辦學水平、辦學理念、學科層次與管理理念等軟硬件條件的差異,當前校園文化建設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其主要反映在校園環境、文化活動載體的培育設計上。
(一)校園環境文化缺乏特色,育人氛圍不明顯
校園環境文化主要滲透于校園環境的構建與營造中。校園環境的物化形態主要為校園建筑、校園景觀與校園傳播媒介及信息。目前,我國大學的校園文化景觀所體現的地域文化特色、校風文脈特色以及環境教育功能普遍不足。比如,中國大學的科學景觀、人文知識景觀的數量太少,形態單一,內容浮淺,造型乏味,過分講求形式,缺少人性化、時代感和認知挑戰性[6]。大部分高校在校園建筑與景觀設計中未考慮校園文化精神的傳承涵義,單純地講求經濟與實用功能,缺乏個性化構景造景,學校的內涵精神沒有得到彰顯。
(二)內容形式雷同,特色校園活動亟待培育
一些高校在舉辦一些主題類校園文化教育活動時,活動內容形式過于簡單,有時各個組織單位舉辦活動的形式差別不大,甚至雷同。這一方面是由于活動內容本身局限,延伸空間小;另一方面各組織單位各自為陣,協調度低,造成了活動分散,形式千篇一律,各組織方資源未能互補利用,強大的育人合力尚未形成。部分高校組織的校園文化活動未能利用自身優勢資源與挖掘自身特色,對不同專業學生的興趣需求了解不足,導致校園文化活動吸引力和感染力效果欠佳,學生的綜合素質不能得到有效提高,育人內涵目標未能真正體現。
(三)育人目標不明確,盲目追求數量
一些校園文化活動的育人目標不太明確,存在講究形式主義,為開展而開展的現象。其一味追求數量規模,忽視了活動開展的教育意義以及學生素質能力的提高。有些大學將校園文化建設當成了純粹的娛樂消遣活動或者是培養學生技能的活動,完全排斥了校園文化建設的價值成分[7]。甚至一些活動的商業氣息過于濃厚,在教育引導上,可能給學生造成思想教育上的誤區,教育效果適得其反。
大學校園文化內涵建設的理念
針對存在的問題,大學校園文化需要內涵建設,把握全面育人的核心要求,在建設中堅持學生主體、個體全面發展、特色品牌、注重實效及創新等理念。
(一)學生主體理念
高等院校的主要職能之一是人才培養,這一職能賦予其校園文化的建設必須圍繞育人這一中心內涵開展。在建設中要堅持學生主體理念,學生既是校園文化體驗與參與者,也是校園文化的傳承與創造者。在內涵培育過程中,要以學生為本,從學生興趣出發,結合學生個性特征與心理特征,滿足其個性需求;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引導其主動積極參與到校園文化建設中來,激發其豐富的想象與創造潛力。
(二)個體全面發展理念
個體全面發展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在要求和本質反映,講求學生個體在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與身體健康素質等全面的發展與提高,講求德、智、體、美等個體發展因素的有機融合與協調統一。在校園文化建設,特別是活動載體的設計與開展中,要有的放矢,將學生全面發展理念貫穿其中,力求達到學生能力得到提高、思想境界得到升華、綜合素質有所進步的目的。
(三)特色個性理念
特色文化、個性文化的培育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靈魂,是校園文化多樣性與豐富性的基礎,也是學生個體全面發展與個性發揮的必然要求。在校園文化的建設中樹立特色意識,培育特色化、個性化校園環境與文化活動,一方面可以利用自身學科專業條件,集中優勢力量,結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挖掘自身特點,提供獨特的文化育人載體;另一方面為學生的興趣與個性需求的滿足提供了豐富廣泛的選擇空間,也有助于提升個體發展的質量與效果。
(四)創新理念
校園文化的時代特征賦予了其創新的涵義。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科技進步,文化在繼承上也隨之不斷發展變化,社會環境的變遷也影響了學生的興趣與個性,影響到學校的育人環境。校園文化是開放的文化,如果校園文化不能跟進創新,就難以吸引學生的參與,育人的目標也不能實現。校園文化創新主要是圍繞工作載體機制的創新展開的,包括了設計理念、活動形式、傳播媒介等多個方面。同時,創新理念也要求為校園文化的參與主體學生提供發揮自身能動性與創造力的創新空間與平臺,培育創新精神。
大學校園文化內涵建設的路徑
在校園文化內涵理念闡釋的基礎上,圍繞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與綜合素質的提高,綜合利用高校自身現有條件,實現育人目標。校園文化內涵建設,需要嘗試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一)依托學生興趣,創新活動形式,深化文化
育人內涵學生興趣與個性化需求是校園文化活動設計與開展的切入點。無論是科技學術活動還是文化藝術活動,這些活動的創作設計開展需要改變以往盲目的、脫離學生興趣與實際需要的方式,變被動為主動,從學生興趣與需求為出發創新活動內容形式,這樣更能滿足學生的需求,也有助于學生個性的展現與發揮。同時,校園文化活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將大學生理想信念、愛國情懷、思想道德、人格品質、價值觀培養等教育思想融入文化活動中來,同活動本身有機結合,使得校園文化的育人內涵得到體現,學生的思想境界得到升華。
(二)借助專業學科優勢,精煉文化品牌
高等院校的生存和發展除了硬件設施設備,最主要的是有多種人才培養需要的專業學科與相應的師資力量。同樣,這些資源的優化利用為校園文化育人內涵的實現提供了多種途徑。依托專業教學研究資源的多樣性,可以根據專業培養目標,針對社會對人才專業能力需求,設計不同深度的專業特色校園文化活動,諸如職業技能大賽、情景模擬辯論賽、創業計劃大賽、科技學術競賽等品牌,將學生的專業應用能力的提升、職業素質的培養與校園文化活動開展結合,與課堂教學研究相輔相成。這樣的活動形式,也增加了學生與指導教師的互動,鍛煉了學生的思維,達到了教學相長的目的。以高校常見的辯論賽為例,法學學科專業可針對某一法律案例進行分析與思辨,從而形成模擬法庭辯論形式。同樣是辯論賽,如果與哲學學科結合,就某一哲學命題進行辯論,其內容、形式與效果就不一樣了。所以校園文化活動與專業學科及相應的師資結合,將專業知識的應用融入活動內容,深入挖掘專業特色,會精煉出特色校園文化品牌活動。
(三)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建立學生自我管理機制
校園文化在建設過程中一定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發揮學生主觀創造潛力與團隊協作精神,也只有通過重視學生主體作用,才能更加貼近學生興趣與需求。學生主觀能動作用的發揮主要通過學生團體組織。學生團體組織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學生普遍的興趣、需求與利益訴求,有效地發揮著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職能。目前高校存在諸如班委會、學生會等代表學生群體利益訴求與服務學生的組織;還存在根據興趣愛好與共同志向組合的團體組織,最常見的是有一定組織規范性的學生社團組織,也包括學生創業小組、社會實踐小組等臨時性的學生團體。高校在整合校園文化資源過程中,需要給其建立相關管理制度、活動立項及經費保障機制,給予學生更多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與自主發展空間,重點扶持一些具有專業特征的團體組織及所開展的活動,為進一步建立校園文化活動的特色品牌創造條件。
(四)注重實踐體驗活動與文化創意活動的培育
實踐體驗是校園文化內涵建設的最為直接有效途徑。實踐體驗類活動要具有一定思想內涵的主題,引導學生參與其中體驗創作,通過學生親身經歷與自主實踐創造,深化思想認識,提高實踐能力,鍛煉人格品質,同時又彌補了德育與專業課堂理論教學的不足,是學生樂于接受的校園文化活動之一。以公益普法宣傳教育為例,法學類專業學生即可以搜集相關真實案例并分析演繹,利用分角色情景模擬法庭的立體形式展示,這樣的方式能夠讓公眾深刻體會學法知法懂法用法的必要性,提高公益普法的實效性。高校也是文化創意產業資源的集聚地[8]。高校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包括寬容個性、鼓勵創造的氛圍,創造潛力與能力豐富的學生以及一定的文化積淀,是校園文化創意活動開展的沃土。校園文化創意活動為滿足學生的創作興趣愛好,培養學生高尚的藝術情操與人格品質及創作能力的鍛煉提供了途徑。
(五)構筑特色校園景觀,合理利用校園宣傳媒介
校園景觀設計需在實用與經濟原則的基礎上,講求人性化、人文和特色化,積極營造特色校園環境文化,反映校園特色與校園精神的傳承。同時發揮學生主動性與創造性,讓其參與規劃設計。一方面發揮了學生的創作潛力與能力,美化了校園環境;另一方面提升了學生對學校的情感與理念的認同度。包括校徽、校旗、道路指示牌等在內的高校視覺形象系統及雕塑、建筑小品景觀都可以鼓勵學生參與設計。作為展示當代大學生精神風采的平臺,校園媒體要廣泛收集典型的學生個體、組織及特色校園文化活動進行報道宣傳,用榜樣的力量引領大學校園新風尚。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諸如微博、微信、即時通訊等新媒體的出現,為校園文化的建設提供新的載體。要充分利用這些媒體的及時性、互動性、學生參與性強的特點,設計新的活動形式,諸如主題辯論與網上沙龍,增強媒體宣傳的吸引力,從而達到育人目的。(本文作者:喬彥軍、吳偉全 單位:華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