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新技術產業創新效率評價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青海省高新技術產業最終產出效率明顯高于中間產出效率,未來發展的重點應放在提高科技成果市場化程度,加強科技推廣、企業孵化器建設、高新技術龍頭企業培育以及充分發揮產業聚集效應等。
關鍵詞:高新技術產業;隨機前沿分析法;科技成果
市場化青海省在地理上連接甘肅、西藏、四川等省份,經濟發展戰略上處于國家“絲綢之路經濟帶”。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青海省以資源型產業為核心的經濟增長模式呈現低迷態勢。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應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創新作為經濟增長的關鍵要素,把握“一帶一路”倡議為青海省所帶來的機遇,促使青海省資源優勢向創新經濟優勢發展。論文以高技術產業為例,將高新技術產業創新活動區分為創新成果產出與成果應用兩個階段,綜合評價其創新效率,以此了解青海省科技創新發展的實際狀況,以及制約高新技術產業創新活動的關鍵影響因素,為制定進一步促進創新發展的對策措施提供理論依據。
一、青海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一)高技術產業行業分布青海省依托地區比較優勢,大力扶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主要行業分布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生物產業等行業。其中,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裝備制造已成為青海省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總產值約占青海省國內生產總值的52%。新能源是以太陽能光伏光熱發電系列產品、風機整機制造及零部件等配套產品生產為主,發展新能源裝備制造高新技術企業。新材料以新型化工材料、新型合金材料等為主攻方向,研究開發先進高分子材料和特種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的加工制造技術。生物制藥是發揮青藏高原生物資源優勢,以健康制品和藥品兩大系列為方向,構建特色生物產業鏈和高新技術產業集群。
(二)高技術產業發展規模截至2017年底,青海省高新技術企業數量144家,科技型企業294家,同比增長10.77%、14.84%。從業人員數量增幅十分明顯,從2005年的4043人到2018年的9388人,增長率為132.20%。高新技術產業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持續擴大,新增固定資產由2005年的0.76億增加到2018年的19.31億元,增加了24.41倍。高新技術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460.75億元、工業增加值93.89億元,同比增長14.68%、5.68%。科技型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355.44億元、工業增加值70.19億元,同比增長94.16%、170.38%。新培育產值過億元的科技小巨人企業5家。
(三)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發展現狀自2009年實施“123”科技支撐工程以來,在推動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發展方面,實施科技項目220項,累計科技投入43.2億元,帶動項目建設投入622.2億元,申請及取得各類專利528項,制定各類技術標準90余項。依托行業龍頭企業和科研院校組建3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23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認定56家高新技術企業、115家科技型企業。通過項目的實施,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明顯增加,提高了自主創新能力。并與社會優勢資本結合,以股權融資方式,成立科技投資基金,促進高成長型高新技術企業快速發展。
二、評價體系構建
(一)評價指標設置我國出版的《高技術辭典》將高新技術定義為“以最新科學成就為基礎,對社會生產力發展起主導作用的知識密集型技術或是基于科學的發現和創新而產生的技術”[1]。高新技術產業是以高新技術為基礎,從事一種或多種高新技術及其產品的研究、開發、生產和技術服務的企業集合。主要特點:高智力、高收益、高戰略、高群落、高投資和高風險。評價指標是評價活動的基本內容。借鑒國內外在技術創新效率評價方面的研究經驗,結合青海高技術產業發展特點,本文分別從高新技術產業投入和產業產出兩方面構建指標體系,對高新技術產業創新效率進行評價。并增加環境變量,旨在對創新效率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其中,產業投入層面由R&D人員全時當量、R&D經費內部支出、新產品開發支出三個指標組成,分別反應人力資源投入和資金投入狀況。產業產出層面,分為中間產出和最終產出兩個階段,中間產出以專利申請數反應技術創新成果產出,最終產生以新產品銷售收入代表技術創新成果產業化效益。
(二)評價模型構建隨機前沿分析法由Aigne等(1977)[2]提出,是根據已確定的生產函數,構建具備復合擾動項的隨機邊界模型。這個模型既可以對技術創新效率進行測度,還可以對影響創新產出的其他擾動非效率因素進行深度分析。隨機前沿分析法主要適用于單產出多投入的相對效率評價,利用回歸分析的方法確定參數,獲得最終的效率。學術上關于創新效率的衡量,一般選用數據包絡分析法和隨機前沿分析法。但數據包絡分析法忽略了對個體差異的影響的缺點,隨機前沿分析法的最大優勢是考慮了不確定變量對產出的影響。基于投入產出指標設置,運用隨機前沿分析法,構建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績效評價模型如下:研發活動中間產出模型: (1.1)研發活動最終產出模型: (1.2)式中:t是時間變量。β1和β2分別為R&D人員折合全時當量和R&D經費內部支出的產出彈性。,νt是隨機變量,服從正態分布,代表在第t年生產過程中的隨機誤差項;μt為非負隨機變量,代表創新活動中的無效率項。
三、實證評價及結果分析
(一)指標變量描述性統計分析論文研究采用數據資料,如表2所示,從專利申請數上來看,青海省2010和2011年專利數最低,2016年最高有177項,十年的平均值是27.5件,標準差達到了53.63,從新產品銷售收入來看,青海省2010年新產品銷售收入最低只有215萬元,2016年最高達到208856萬元,相比2010年增長了970倍,年平均新產品銷售收入29406.7萬元;在從投入上來看,R&D經費內部支出在2008年最低,是107萬元,而在2016年處于最高9619萬元,年平均值2722.9萬元,標準差很大,達到了3054.26。這代表青海省高新技術產業的投入規模不斷在擴大。
(二)評價結果分析本文對青海省高新技術產業創新活動中的中間產出,以及最終產出過程的效率運用SFA方法進行了估計,并對考慮隨機因素可能帶來的影響,研究更符合實際。根據投入產出指標將2009年~2018年青海省高新技術產業數據,運用frontier4.1對模型進行運算,計算結果見表3。結果表明,青海省高新技術產業創新活動中的中間產出效率是0.9942,再看最終產出效率是0.3164,再從時間序列看,每一年的效率對比呈現出科技研發效率高,成果市場化效率低的特點。這個結果相當令人吃驚。這說明青海省第三產業,特別是科技服務業發展水平不高,故產生研發成果難以高效運用于市場。科技服務業是連接經濟和技術的橋梁,該產業對研究開發、知識產權的保護、技術咨詢以及創業孵化有支撐作用。而中間產出效率很高,說明青海省政府對于自主創新的扶持強度大大加強,這種扶持力度對企業,特別是企業的自主創新,帶來了積極的影響;加之高新產業高投入高產出的特性也激發了高新技術產業提高研發效率的意愿,因主、客觀兩方面的作用,激起產業本身的潛能,增高了科技研發的效率。可是科研成果市場化效率令人擔憂。如果用木桶效應來思考,科研成果市場化才是限制提升我省高新技術產業研發效率的“短板”,研發成果如何高效的市場化才是關鍵之處,出現這一問題的原因之一是在于青海省第三產業實力薄弱,尤其是科技服務業不夠強、不夠多,導致空有技術、專利,卻沒辦法投入市場帶來效益。難以向社會提供技術服務。另外、企業過于重視技術研發,而忽視了技術的應用。同時將過多的投入放在了科技研發上,而忽視了技術市場化的投入。所以政府以相關政策鼓勵、引導研發成果走向市場;企業轉變思路,與政府合作,增加企業開展創新活動的動力,同時鼓勵科技咨詢行業的發展,以及科技的普及服務等。合理的運用資源、權衡投入。促使創新效率水平,特別是成果市場化的提升。
四、對策建議
(一)穩定研發活動的資金投入通過對青海省高新技術產業創新效率的SFA模型和回歸分析來看,研發投入強度對青海省高新技術產業的促進顯而易見,應該繼續穩定投入,優化資源的配置,促使創新效率提升。其次,應使稅收優惠政策能夠更加簡便,為高新技術企業帶來便利。拓寬各種融資渠道,形成一個多元化的投資體系,為企業的科技服務業降低信貸門檻并鼓勵創新型企業融資上市,提供一個良好的政策環境更好的推動科技服務業的發展。
(二)引進和培養創新型人才政府和企業應通過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激勵,建立起雙方都認同的企業文化,對人才產生有效的激勵,引導創新人才全面發揮其創新能力。健全人才培養機制,重視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力度。培養一批高水平的科技隊伍,建立靈活的用人機制,以人為本,注重企業文化的建設,如形成積極創新的企業文化,樹立起人才對企業的認同感。
(三)加快發展科技服務業加大科技服務業的支持力度,建設良好的交流平臺,同時落地一些財政優惠政策。應加強技術的流通渠道、構建技術交易市場、鼓勵技術轉移。引導發展咨詢服務業,普及科學技術,以提高社會對知識產權的相關了解,享受相關咨詢和服務。免費向社會提供公益性科普服務等等,形成全民驅動創新的社會氛圍。充分發揮產業集群效應,產業集群可以推動青海省整個經濟的發展,更好的推動科技服務企業規模的發展,也有利于資源的合理配置,可以充分地讓各種資源更好更快的為科技服務行業服務利用,為企業提供良好的發展氛圍,推進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更好的吸引新企業的進入,提高企業競爭力,促進企業合作,從而推動青海這一行業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媛媛.基于DEA的高新技術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效率及其影響因素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5.
[2]羅艷.我國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創新效率評價及其影響因素分析[D].天津財經大學,2015.
[3]楊龍塾.我國科技服務業發展問題與對策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
[4]張孟裴.中國科技服務業策略研究—以遼寧省為例[D].渤海大學,2014.
作者:張小紅 高樂 單位:青海大學財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