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抗擊疫情敘事醫學實踐體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作者以平行病歷為敘事醫學的突破口,探索敘事醫學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實踐。敘事醫學的應用既體現醫學人文情懷,又增進醫患交流,協助患者恢復身心健康,在抗擊突發疫情中發揮了特殊效用。
2020年年初肺炎疫情驟起,黨中央從保護人民生命健康和國家安全出發,迅速組織領導疫情防控總體戰和阻擊戰。在與此次疫情抗爭過程中,我們的醫務人員以崇高的醫學人文精神展開了大小不同的“戰疫”場面,體現出高度的社會責任擔當意識[1]。截止2020年2月19日,全國有278支醫療隊,32395名醫務人員從各地馳援湖北,這是前所未有的出征,這是生命相托的使命。“武錫”同心,無錫市人民醫院的白衣天使們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火速集結。1月25日大年初一,醫院第一批5位醫務人員啟程,勇士們殫精竭慮、排除萬難,在珞珈山麓與疫情晝夜決戰。3月15日,奮戰51天后患者清零,3月17日晚5位勇士回到無錫。5位援鄂隊員中唯一的女隊員王云在武漢每天堅持寫抗疫日記,每日耗時20-60分鐘,以敘事醫學的形式開展醫學人文實踐。來到武漢,不管是不配合治療的“暴脾氣爺爺”、睜不開眼睛的“病重奶奶”、還是擔心家人的“沉默爺爺”,王云都用耐心和細心打開了他們的心門,用優質的護理技術幫助他們逐步恢復,被患者親切地稱為“無錫小伢”。
1從抗疫日記到敘事醫學
敘事醫學實為文學敘事在醫學領域的應用,用敘事能力來實踐的醫學,對患者的故事進行認知、吸收、闡釋,并為之感動[2]。作為醫院第一批援鄂隊員,王云在去武漢的路上就決定開始寫抗疫日記,她原本希望通過抗疫日記總結經驗,并且讓關心他們生活和工作情況的家人和同事安心。救治肺炎患者時,王云用抗疫日記來記錄患者的病情變化、言行舉止、心理狀態。在整理抗疫日記和學習的過程中,王云學習到了敘事醫學,并開始以每一個患者為主線將抗疫日記整理為平行病歷。通過這些,她更好地了解了患者的的社會背景,認真傾聽并汲取患者話語和行為中有利于治療疾病的內容,縮短了與患者的距離。
2敘事醫學實踐
2.1“暴脾氣爺爺”
患者70多歲,入院時病情非常嚴重,血氧飽和度很低,平靜狀態下吸氧10升/分都很喘。躺在床上吃飯時,老爺子每吃一口飯就像普通人跑了5000米一樣。隨著逐步的治療,患者的氣喘好多了,吸氧的濃度也在逐漸下降。但是王云發現,患者的脾氣卻在變差,誰和他說話,他都愛答不理,還常常在病房里和病友鬧不愉快。比較患者之前的平行病歷,王云發現老人原來的脾氣還不錯,她決定第二天再和患者進一步溝通。通過詢問和查體,王云發現患者有很多口腔潰瘍,卻不愿意和醫護人員溝通。王云立即匯報醫生予以藥物治療,并為患者購置了適合患者使用的口腔護理用品。患者口腔潰瘍逐漸康復,暴脾氣也就消失了。治療期間,患者十分想念自己家里的親人。但受老年人手機的功能所限,每次看到同病房的患者和家人視頻聊天時,老人只有羨慕的份。王云想,如果能聯系上家屬,讓爺爺開心一點,也有利于身體康復。通過和患者細致的溝通,王云了解到,患者的老伴在隔離點隔離,兒子也在樓下的病區住院治療。終于,她聯系上了患者的兒子,約好第二天一家人一起視頻聊天。次日一大早,王云就和伙伴們幫老爺爺刮好胡子、洗好臉、理好發型,大家都夸他又帥又年輕。靦腆的老爺爺也不回話,一直呵呵地笑。王云用自己的手機連上視頻,10多天的分別后,一家人終于在視頻里團聚了。王云回到無錫后,患者從家中寄來了6頁長長的感謝信和他的出院通知書作為紀念。
2.2“沉默爺爺”
病區里來了一位87歲的老爺子,因肺炎入院,同時還有偏癱和失語。這位爺爺從不提什么要求,總是安靜的躺在床上,護士喂他吃飯他就吃飯,喂他喝水他就喝水。王云和隊友們格外心疼他,沒事就去看看他。在這位患者的平行病歷里王云格外注意記錄患者的表情和生活方面的細節。那天患者有點拉肚子,不愿意吃飯,哄了一下午,后來干脆連水也不肯喝。他很要強,怕吃了東西又拉肚子,又要給護士添麻煩。王云觀察到老人的精神狀態不佳,問什么他都搖頭,當問到他是不是想家,想兒子過來時,他終于點了點頭。王云輾轉找到了他兒子的聯系方式,他告訴王云他家里的情況:他帶著他89歲的奶奶在家隔離,老人的孫子和孫媳婦在隔離點隔離,孫女在29樓住院,因此家里現在沒法來人照顧他。王云試著讓他們視頻一下,打算讓他兒子電話里勸勸他,誰知道他聽到他兒子說來不了,立馬揮揮手讓王云掛電話,躺倒在床上一個勁兒地流眼淚,急得他兒子在電話那頭也開始流淚。王云打電話給醫療組組長,告訴了他具體情況。在大家的協調下,爺爺的孫女住進了同一個病區,看到了親人,失語的爺爺流著淚笑了。患者出院前王云用武漢話喊了他一句:爹爹,加油!80多的老人開心地看看她,他孫女一個勁兒感謝,說著說著大家又都流淚了。這是喜悅的淚水,王云深深地覺得自己的工作不僅僅是治療疾病,而是能給一個家庭帶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過了幾天,王云在駐地前臺收到了他家人寄過來的錦旗,心里十分感動,出院的患者還記得她。王云說作為一個護士,這是她第一次單獨收到一面錦旗。
3實踐體會
3.1敘事醫學體現醫學人文情懷
醫學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關懷與人文行為和醫學交融繁衍的一種文化形態。醫學人文精神是醫學發展史的特殊產物。醫學人文精神與肺炎疫情的較量,讓醫學人文內涵秀色倍增,既展示出其歷史積淀的睿智,又盛開出新時代唯美的花蕊[3]。疫情是對全世界的一次考驗與洗禮,我們必須要總結如何采取更多的人文關懷措施給予重大疫情面前患者心靈上的撫慰,緩解他們內心的焦慮,讓他們回到正常的生活中去[4,5]。敘事醫學在我國臨床應用領域也已獲得了較廣泛的關注,敘事醫學應用于護理臨床的生理、心理和社會效用得到了初步驗證,此外在患者教育方面,敘事醫學模式也體現出優于常規模式的教育效果[6-8]。
3.2平行病歷是敘事醫學的突破口
敘事醫學重視醫患之間的相遇,通過相遇,更加全面深入地認識患者,尊重并見證他們的痛苦,給醫學帶來更多的尊嚴與公正。卡倫首倡的平行病歷夯實了人文醫療的一部分制度基石,平行病歷要求醫護人員在書寫臨床標準病歷之外,還要用非技術性語言書寫病人的疾苦和體驗。通過這一實操性方式,找到了技術⁃人文平行決策的突破口,為技術⁃人文雙軌干預開啟了新的可能性[9]。書寫平行病歷需要投入較多的時間與精力,目前較大范圍開展有難度。但是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醫務人員相對固定,與患者相處的時間、連續性等都優于日常工作狀態。
3.3敘事醫學在抗擊突發疫情中的特殊效用
總的來講,我國敘事醫學研究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敘事醫學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傳入中國的時間并不長,其研究和應用在我國還沒有規范化和體系化[10]。抗擊突發疫情具有突然性、兇險性、隔離性,患者一時難以適應,家屬又隔離在外,敘事醫學通過醫護的連續細致觀察,聚焦患者的生理、心理狀態,更好地發現細節,搭建溝通橋梁,增進人文交流,協助患者恢復身心健康。同時,借助敘事醫學,還可提升醫護的人文情懷。
[參考文獻]
[1]張清華.疫情防控呼喚著醫學人文的彰顯和學科建設[J].醫學教育管理,2020,6(2):113-117.
[2]魏微.醫學人文視角下引入敘事教學對改善醫患關系的作用研究[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9,32(10):1272-76.
[3]簡紅江,戴麗.肺炎疫情下的醫學人文精神[J].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20,17(2):21-24.
[4]安樂,隋春興,楊榮利,等.肺炎患者精神、心理問題與人文關懷路徑探尋[J].醫學與哲學,2020,41(12):41-43.
[5]李雪瑩,唐振英.人文關懷護理在武漢方艙醫院肺炎輕癥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20,26(6):8-10.
[6]王敬民,石紅.敘事醫學在婦產科人文實踐中的作用和意義——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J].醫學與哲學(B),2018,39(10):78-81.
[7]朱婷婷,邢燁.我國敘事醫學應用研究進展及推廣路徑研究[J].醫學與哲學,2019,40(10):49-52.
[8]付世歐,李文燕.敘事醫學在慢性疼痛住院患者中的應用[J].醫學與哲學(B),2018,39(5):76-78.
[9]王一方,耿銘.人文醫學的學理建構與實踐拓展——由敘事醫學的平行思維觸發[J].醫學與哲學,2019,40(7):10-13.
[10]王一方,郭莉萍.我國廣義敘事醫學發展的文獻研究[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9,32(2):153-159.
作者:龔曉霞 王云 封雪 王豐 陳重華 單位:無錫市人民醫院宣傳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