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小小科學家幼兒教育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科學教育中幼兒角色的現狀分析
(一)正規性科學活動占絕對主導
幼兒科學教育活動通常可分為三類:正規性科學活動、非正規性科學活動、偶發性科學活動。幼兒園多重視正規性科學活動的開展,強調教師的計劃和預設,兒童被動按照教師的計劃順序進行活動,探索過程中兒童生成的興趣和需要不能得到很好的滿足,注重集體性和紀律性對活動順利開展的作用,忽視了非正規科學活動。對科學區角幼兒的活動難于適時適宜指導,忽視兒童偶發的科學活動,許多教師往往為了教學計劃的順利進行而打斷或遏制幼兒的新奇想法。以下是某公立示范園大班一學年開展科學活動形式的比例構成。幼兒興趣與需要占主導的非正規科學活動和偶發性科學活動相對被忽視,而興趣與需要是科學家必備的素養,是維持幼兒探索欲望的動力,教師可以通過非正規的科學教育活動幫助幼兒建構正確的科學理念,培養幼兒的程序遞進能力以及追求科學的精神。通過偶發的科學活動捕捉兒童的興趣點,由此生發主題,讓幼兒獲得全方位的提升。造成該情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方面:首先,教師受狹隘的課程觀和應試教育的影響,重視教學和上課,忽視了其他教育形式;其次,教師為幼兒創設的環境和提供的物質材料缺乏,限制了非正規科學活動的開展。比如科學區角材料、主題單一,園所沒有單獨設立科學發現室。因此,教師應對三種科學活動形式的價值有正確全面的認識,豐富科學活動的形式,重視非正規科學活動和偶發性科學活動,為科學區角、科學發現室提供豐富的材料,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
(二)注重科學知識、技能的掌握
以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標準為依據,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目標從橫向上可分為三類:科學的情感、態度;科學的方法技能;科學知識。《指南》指出了學前兒童科學領域的目標:親近自然,喜歡探究;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探究中認識周圍事物和現象。可見,讓幼兒近距離接觸自然,讓自然奧秘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讓孩子發自內心喜歡探究是科學教育的核心目標。在此基礎上才能談及科學知識的獲得、科學探究能力和方法的提升。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中提出:在觸目皆是科學探究的產物的世界,每個人都要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每個人每一天都有不少事情需要運用科學知識做出決策。每個人都需要有能力有見地地參加就牽涉科學技術的重大問題而舉行的公開討論和辯論。每個人都應該有機會去領略一番因領悟和探明自然界的事理而可能產生的那種興奮之情和自我滿足感。[5]所以應該注重幼兒對科學的情感、態度的養成。但在幼兒園開展的科學活動中,卻是注重科學知識的獲得與技能方法的掌握,比如以下幾個活動方案中目標的表述:活動一: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水的溶解》活動目標:1.幼兒在觀察比較、探究的過程中,能了解物質的溶解現象。2.通過幼兒同伴之間對實驗現象提出異議,培養幼兒交往合作的能力和科學探究的能力。3.幼兒能大膽描述自己在實驗中看到的現象,培養其他幼兒傾聽的能力。水是幼兒極其喜歡的物質,引導鼓勵幼兒發動各種感官感受水的特性,了解水的用途,不失為一次環保教育的良好契機。教師可以通過幫助幼兒認識到水與我們生產生活的關系,與自然界萬事萬物的關聯,以此培養幼兒節約用水,珍惜水資源的態度和意識。活動二:幼兒園中班科學活動《轉起來》活動目標:1.嘗試和探索使各種物體轉動的方法。2.關注生活中轉動的現象,發現轉動在生活中的運用。幼兒總是對靈動的物體特別感興趣。讓幼兒探索轉動的原理是根據幼兒興趣點生發的有益活動。活動目標強調幼兒要善于發現生活中轉動的事物,并理解轉動的原理方法,其實在該過程中,始終貫穿的應該還有幼兒從操作各種物品的活動中獲得的快樂體驗。對事物的興趣、情感、態度是幼兒堅持、專注的前提,當然也是幼兒獲得知識、技能的基礎,教師應當更加注重培養幼兒對探索的興趣,讓興趣成為小小科學家們探索的不竭動力。
(三)教師完全主導科學活動主要表現在
正規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的預設、組織;區角科學活動中教師完全介入;偶發性科學活動中幼兒表現出的興趣被忽視。一般而言,正規科學活動需要教師的預設、組織,需要教師作為活動開展的主導者把握全局,但是在區角活動中,應以幼兒的自由探索為主,我們應當明白“區角不是教學的延伸場所”,而是教師為兒童創設的,充滿豐富材料的自由探索的空間。案例1:早晨自選活動期間,5歲的成成(中班)興致勃勃地跑到靠窗的室內種植區角擺弄起吊蘭盆里的蚯蚓。成成用自己的小手不停地撫摸蚯蚓,時不時又用兩個指頭把它夾起來左看看右看看,自言自語地嘀咕著,想想,像明白了什么似的,趕緊在花盆的泥土上挖了個小洞,把蚯蚓埋了進去。停頓了一會兒,又趕緊把土挖開,看見蚯蚓不見了,趕緊在原來小洞的附近開挖,不一會兒又把蚯蚓找了出來,這時孩子欣喜萬分,嘴里嚷嚷著“哈哈,找到了找到了,看你往哪兒跑。”孩子的樂呵引起了教師的關注,老師走過來,看見成成手里捧著蚯蚓,雙手、胸前的衣服因為泥土而臟兮兮的樣子,立刻聳拉著臉責怪道“臟兮兮的孩子不會受歡迎。蚯蚓在盆里好好的你去挖它干嘛…趕緊放回去,去把手洗干凈,我們準備用點心了…”成成失望、害怕地睜大眼睛望著教師,滿臉的委屈和不甘。該案中,教師的不適時介入打斷了幼兒的探索,阻撓了“科學家”的工作。成成已經對蚯蚓的外觀特征有了直接經驗,發現了蚯蚓在土里的運動,然而當他從自己的成功中感受喜悅的時候,卻被教師潑了冷水。我們都倡導讓孩子在童年時期經歷成功,從而獲得自信,科學區角本就應該成為孩子自由自主探索的場所,但教師“超越職責”“濫用權威”,扼殺了孩子的探索。案例2:散步活動過程中,5歲的鴻鴻在花壇的一株月季花旁邊發現了一條蚯蚓,他驚奇萬分,大聲叫到“老師,快來看,是蚯蚓!”孩子們開始騷動了,紛紛圍過去爭先恐后地要看看蚯蚓,教師眼見場面有些失控,立馬拉著臉吼道:“不要去動它,多臟呀!寶貝們趕緊過來排好隊,我們該回去午睡了。”大部分孩子聽到老師的指令跑回來排好了隊,但仍然好奇地往后看,少數幾個孩子對蚯蚓更是無比留戀依依不舍,一步三回頭,滿臉的失落與不甘心,成成則蹲在花壇旁邊不肯移步。這時教師發火了:“大家看成成是不是好孩子呀,不聽老師的話。成成你要是不走的話我就請你的家長過來帶你回家,以后幼兒園可都不歡迎你了!”成成無奈,噙著眼淚滿腹委屈地小聲念叨“我就是很喜歡蚯蚓,我想養一條蚯蚓…”本案中,教師扼殺了幼兒偶發的興趣與探索欲望。蚯蚓是一個不錯的科學活動主題,教師可以順勢利導開展一個關于認識蚯蚓的活動,把孩子們對蚯蚓的好奇深化為探索蚯蚓的外表特征、生活習性、與周圍動植物的關系等,從而引導發展,培養幼兒對自然的熱愛。總而言之,幼兒在科學活動中處于被動的地位,其主體性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獨立性、自主性、創造性在教師傳統教育觀、兒童觀的影響下受限。如何引導兒童由“被動的接受者”到“小小科學家”科學探究角色的轉變,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
二、成為小小科學家
近年來,在科學教育領域,人們已經達成這樣的基本共識:科學探究是科學研究工作的基本方法,也應成為兒童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讓兒童用像科學家那樣的工作方式學習科學是兒童科學領域的一個重要趨勢。人們想讓兒童在像科學家那樣的工作方式中,體會科學的本質,領悟科學的真諦,了解科學家的精神與品質。如何做才能真正讓幼兒成為小小科學家呢?筆者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教師宣告
你現在是科學家了不論是什么形式的科學活動,在活動開始之前,教師都應當大聲向幼兒宣告:“你現在是科學家(生物學家/化學家/物理學家/地質勘探家/建筑師等)了!”讓幼兒明確自己即將扮演的身份,從而有意識地去踐行該角色應表現的言行。緊接著,教師應當引導幼兒認識科學家是怎樣進行探索的,在探索的過程中又是怎樣注意保護生物多樣性以及愛護自然生命的,怎樣使用探索工具譬如小鏟子、量杯、導管等等。這樣一個案例印象深刻:Howard老師在開展蚯蚓的探索活動之始,明確告知幼兒“你現在是生物學家了”,通過談話讓幼兒了解作為一名生物學家意味著什么,作為一名生物學家去戶外與平時去戶外玩耍有何不同。并向幼兒解釋:生物學家是科學家的一種,他們是探索大自然中動植物奧秘的專家,他們在尋找不同的動植物的過程中,謹慎而小心,不損壞他們的家,不打擾他們的生活。還引導幼兒認識并使用生物學家所使用的探索工具,譬如探索棒,讓幼兒實際接觸并演練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以確保被探索生物原貌不被破壞的前提下獲得有價值的信息。
(二)教師相信
你就是科學家讓幼兒明確自己的探索身份以及學會探索的方式方法和注意事項以后,教師應當相信幼兒,放手讓幼兒去自由選擇和自主探索。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做“牧羊人”“旁觀者”,對幼兒的活動放任不顧,而是要求教師在尊重幼兒主體性的前提下適時、適當給予必要的幫助。這就要求教師要確定干預必要性,把握干預時機,選擇適宜的干預方式方法。
1.在決定是否要干預幼兒活動之前,教師應回答這樣幾個問題:幼兒在干什么,有必要干預嗎?我的干預會影響或打斷幼兒的活動嗎?會不會抑制他們的獨立探索?會豐富幼兒的活動經驗和學習嗎?如果我不干預,又會怎樣?干預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
2.選擇干預時機的時候,要遵守一個教育的基本原則———學會等待。給幼兒足夠的時間和自由去操作、探索。愛德華曾指出“你總是害怕你將要失去那個焦點時刻。它實際是一個權衡性的舉動。我相信干預,但作為我個人,我傾向于等待。因為我已經注意到兒童常常能夠自己解決問題,而并不總是要我去告訴他們。兒童經常發現我從未想到過的解決辦法。但有時候等待意味著錯失良機。因此你必須快速地做出決定。”等一等,忍一忍,你會看到別樣的風景。
3.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合的干預方法,有以下幾種可供參考:以自身為媒介(游戲者、旁觀者的身份介入);以材料為媒介;以幼兒伙伴為媒介。
(三)教師踐行
平等合作的伙伴關系高質量科學活動規定教師的任務是:為幼兒選擇一個探究的中心主題;做好教授這個主題的準備;創設一種支持幼兒探究的物質環境;制定一個探究的時間表;鼓勵幼兒提出問題;鼓勵幼兒的活動,加深他們的理解;對幼兒個體和小組進行觀察與評價。其實,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教師與幼兒都是平等對話與交流的關系,是小小科學家的得力“助手”,通過環境的創設和材料的提供給予幼兒指引。尤其是在幼兒探索遇到疑難之時,如果教師知道答案,不要急于告訴和糾正孩子,而是要把問題拋回去,啟發幼兒再探索;如果教師不知道答案,也不必擔憂,就與孩子一同去查閱資料,或者共同操作探索尋找答案。教師應當相信,伙伴的力量是巨大的,你對科學的熱愛、積極探索發現的態度將直接影響孩子對于科學、自然的興趣與創造力的養成。好奇是孩子的天性,體驗是孩子的學習方式。讓兒童成為科學家的科學教育理念,就是要創造機會,讓孩子能夠像科學家一樣去親歷科學探索與發現的過程,在揭示自然奧秘的“工作”中享受快樂。教師應當幫助幼兒明確自己在探究中的角色定位,與幼兒一起在科學的世界中感受童年的幸福。
作者:高蕊 單位:西南大學教育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