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鬼怪神話在藝術創作中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有著深厚的意蘊與研究價值,一直是學界關注的熱點。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中鬼怪神話不僅反映了先民們的想象力和審美意識,而且還是我國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為藝術提供了無盡的創作素材。本文以中國鬼怪神話經典之作《山海經》為切入點,從“鬼怪圖鑒”“鬼怪地圖”“鬼怪時空”三個線索梳理現有藝術作品中中國鬼怪神話母題的表現手法,并試談中國鬼怪神話對藝術創作的啟迪。
關鍵詞:《山海經》;中國鬼怪神話;藝術創作
一、《山海經》與中國鬼怪神話
中華文明歷經5000多年,燦爛瑰麗的傳統文化既讓我們能夠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的發展命脈,也體現了中國的民族精神與本質特征,對于今天的研究有著極大的意義。在那個文明并不發達的時代,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都與現今相差甚遠,面對許多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古代先民的心中充滿了敬畏和恐懼,只能借助創造神話來尋求精神上的寄托,依靠最樸素的口耳相傳的方式,許多遠古異獸、神靈鬼怪的故事流傳至今。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一些描繪鬼怪神話的歷史資料漸漸被發掘或復原,讓我們充分感受到上古人民創造的文明曙光。這些對自然的推理與想象在漫長的時光中沉淀,形成了中國鬼怪神話的基本面貌。《山海經》就是這樣一本極具神話色彩的“奇書”,書中用大量文字與插圖記載著許多能力超凡的神靈和形態怪誕的異獸,有些根據當時的生物而創作,有些則是把人與獸、獸與獸重新組合而創作,我們在今天依舊能夠感受到古代先民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審美意識。
二、《山海經》在藝術創作中的應用
《山海經》作為神話故事的經典之作,自古以來就經常被作為藝術創作的題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壁畫、帛畫和紙本繪畫中。如今,伴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山海經》在藝術創作中的表現也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以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長。其藝術表現手法已不僅限于二維視覺表達,如插畫、海報、人物形象等,還拓展到了三維視覺表達,如電影、游戲、裝置設計等,更有許多新興藝術媒介給人們帶來了全新的四維體驗。本文筆者試歸納了“鬼怪圖鑒”“鬼怪地圖”“鬼怪時空”三個藝術表現線索,分別從怪誕形象、地理形態和哲學思考三個方面對現有的藝術作品進行梳理。
(一)“鬼怪圖鑒”———以怪誕形象為線索
《山海經》中記載的鬼怪異獸形象多達400余個,由古代先民們通過增加、減少、置換、異化等藝術手法創造而成,雖然有些看起來比較荒誕,但卻體現了他們身處亙古洪荒對自然的敬畏之情與探索精神,也為我們探求原始審美意象提供了研究價值。“圖鑒”通過逼真的圖像與詳實的文字,幫助觀者更好、更快地理解內容,正是因為加入了圖像,才使得“圖鑒”形式的展示更具有概覽性與直觀性。圖像是一種通用性的“語言”,雖然不比文字鑿鑿可據,但是圖像更加生動、形象,有著豐富的藝術表現力。在以“圖鑒”形式的創作中,鬼怪異獸的超凡能力或怪誕特征成為表現的重點,經過藝術家夸張、襯托、對比等手法的再現,并輔助以細節和質感的描繪,這些奇異世界的生靈便栩栩如生了。就如同插畫家陳絲雨的作品一樣,她在《山海經》原作的基礎上,融合自己的藝術體驗與思考塑造了一系列當代神怪異獸形象。她創作的插畫總數達175幅,視覺版式沿襲一頁、一圖、一段文的“圖鑒”形式,畫面整體以中國水墨為基調,樸素淡雅,清麗可人,又以少部分紅色作點綴,抑揚頓挫。該作品一經面世就受到眾多學者的認可,這種以現代插畫思維和新穎“鬼怪圖鑒”形式表現傳統文化的創作路徑,對于圍繞《山海經》的藝術創作來說具有極大的創新意義。陳絲雨的作品多用線條來進行藝術表現,筆法和用線向來就是中國繪畫的精髓,在謝赫“六法”中,“骨法用筆”就占有一條。在對九尾狐的繪制中,作者以原著“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1]為基礎,運用飽滿流暢、溫潤流轉的線條突出“如狐九尾”的妖媚特征,放大尺寸的尾巴與“狐”的主體形成大小對比,并把“九尾”置于畫面上方,構建了具有動感與力量的畫面美感。
(二)“鬼怪地圖”———以地理形態為線索
除了鬼怪異獸,《山海經》中還記錄了數不清的山川湖海,因此,也可以稱作是一本地理志。《山海經》分為《山經》《海經》《大荒經》三個主要部分,《山經》從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記述地理地貌、山川河流,以及神怪異獸、礦藏物產等,而《海經》從東、西、南、北四個方向記錄海外和大荒的國土邊疆、風土人情等[2]。《山海經》所描繪的地理范圍幾乎覆蓋了全國的版圖,因此,地理形態也成為了許多藝術家爭相表現的線索之一。藝術家樸玉創作的壁畫作品就參考了《山海經》圖釋以及《山海經考察路線圖》,作者把書中呈現的鬼怪異獸和神話故事標注在中國地圖上,但也按照藝術表現需要把主體物略作搬動,以達到畫面氣韻的最佳平衡。畫面的中央以羲和浴日與三足烏載日的故事為主體,碩大翱翔的翅膀和空靈耀眼的太陽充分地聚焦了觀者的目光。畫面的左右兩側按照地理形態的線索,把相同或相近生活區域的鬼怪神獸構建在一個空間中。畫面左側繪制有:應龍、奢比尸、九尾狐和赤鱬等,是我國現今山西、陜西和寧夏等地廣為流傳的神話故事,而右側的海神禺猇、巨鰲、扶桑等則對應著現今的遼寧、河北、山東以及東海區域。值得注意的是,以“鬼怪地圖”為線索的藝術作品往往有多個需要表現的主體物,作者除了要刻畫每個主體物的特征,還需要給它們創造一個整體性的生活空間,也就是對畫面“背景”的塑造。前人也對畫面背景的繪制做過一些嘗試,例如,蔣版《山海經》的插圖就致力于將主體物與地理環境以高度貼近真實的角度展示出來,相比之下,現今藝術創作中的背景更加具有情節性和故事性。在畫面的左側,一個山林掩映、祥和美妙的生態空間躍然紙上:岸上的九尾狐和水中的赤鱬兩面相對、相互作伴,水面上的點點波光投映著遠山的倒影,應龍乘著祥云在山谷間翱翔,仿佛受到了感化般降下神作之甘露,遠處白民國人正在馴服野獸。這樣遠近分明、主次參差的藝術處理手法無疑增加了畫面的縱深感,也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品味。
(三)“鬼怪時空”———以哲學思考為線索
作為一部神話經典,《山海經》中有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鬼神異獸,例如,伏羲、后裔、九尾狐等,但是其中也不乏有一些現在看來很眼熟的生物,如猩猩、長頸鹿、斑馬等。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古代先民親眼見到這些動物的概率是十分渺小的,那么他們是如何將這些生物描繪出來的呢?在《山海經》描繪的那個時代,人類文明剛剛萌芽,先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是好奇的、自由的、未被束縛的,因此,這個世界在他們的心中是無比神秘的,充滿著無限的可能性。正是懷抱有對自然強烈的探索之情,先民們開始自由發揮著他們的想象力,在歷史的進程中不斷創造與構思,才有了今天《山海經》的雛形。我們不妨設想一下,生活在亙古洪荒的人們會如何看待我們身處的現代社會?藝術家邱黯雄的《新山海經》系列作品就很好地回答了這一問題。作者運用3D動畫技術創造出虛擬的空間場景,用中國水墨的藝術語言重現《山海經》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方式。作品中的生物形象沒有一個是來自于《山海經》,相反,作者把現代社會的工業機器、交通工具等抽象成具有生物特征的形態,創造了許多“科技怪物”,例如,以汽車為原型的新生物“敖馱”,以坦克為原型的新生物“唐坦”等。看似詼諧幽默,引人發笑,但這些“科技怪物”又好像被賦予了靈魂與意識。可見,這種穿越“鬼怪時空”的藝術表現線索無疑能夠帶給人們更深層次的思考。如今,人們的生活被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包圍著,可以說科技塑造了當下的現代社會。我們也常常以現在的文明為起點,用科技勾勒未來的世界,這與古代先民在混沌世界中用神話來釋放想象和寄托情感本質上是極為相似的。這不禁引人思考:科技是否就是“神”一般的存在?人類未來的命運會是如何?也許科幻的另一個名字就叫做“當代神話”。
三、中國鬼怪神話對當代藝術創作的啟迪
總書記強調“講好中國故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就是要求我們要不斷從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創造性地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文化。中華燦爛瑰麗的文化為現今藝術家的創作提供了非常寶貴的源泉,以《山海經》為代表的中國鬼怪神話故事更是其中大放異彩的一類。第一,從中國鬼怪神話中借鑒符號。中國鬼怪神話通過文字與圖像的形式流傳至今,我們不僅能夠從文字的詳實記載中了解到鬼怪異獸的大致樣貌,大量的圖像資料更能幫助每個人形成獨一無二的理解。在藝術創作中,藝術家需要嚴尊史實,提取對自己創作有用的素材,把鬼怪神話中經典的圖形、色彩與造型等轉換為符號意象,融合藝術家自己的風格進行新的藝術表現。第二,從中國鬼怪神話中認知審美。神話是歷史性的,也是藝術性的,中國鬼怪神話是我國古代先民意識形態的縮影,也體現了古代先民的審美意識。例如,《山海經》中對異獸怪誕造型的表現,用現在的審美眼光來看必定談不上精致,甚至還有些猙獰可怕,但這恰恰體現了一種“反美而美”的美學意蘊。美是什么?美是在形式和精神表現上能帶給人情感共鳴的一種體驗,因此,藝術作為人類把握世界的一種方式,它的美沒有統一的標準和維度[3]。第三,從中國鬼怪神話中提煉哲思。中國鬼怪神話能夠流傳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它體現了中國民族精神和中國哲學思想,因此,解讀中國鬼怪神話,不僅要追溯到它所處的時代,更要立足于當下進行審視。這種不斷變換的視角仿佛一面鏡子,讓我們既看到光怪陸離的奇幻世界,又讓我們反觀現代社會和人類自身。因此,藝術家在以中國鬼怪神話進行創作時,既要注意表層意象的借鑒,又要注意深層哲思的提煉。
四、結語
當前的文化創意產業方興未艾,我們應該認識到“基于文化的優勢是最根本的、最難以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4]。藝術創作是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強有力的窗口,在用作品講述中國鬼怪神話故事的時候,要尋找合適的藝術表現線索,最大限度地激活藝術的內生動力,探尋出具有創造力的文化發現路徑。這也是藝術本質的要求,是藝術真正的價值所在。
參考文獻:
[1]佚名.山海經[M].古籍,漢前.
[2]馬昌儀.古本山海經圖說(增訂珍藏本)[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王朝聞.美學概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4](美)邁克爾·波特著.李明軒,邱如美譯.國家競爭優勢[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253.
作者:蔡勻 單位: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