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藝術教育融入國家人才培訓的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內容摘要】當今世界處于開放包容、合作發展的大格局之下,各國、各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也越來越深層次化,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通過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絲綢之路經濟帶積極促進我國與沿線國家在經濟、技術、人才、文化等方面的合作與交流。藝術作為國家與民族文化的一張名片,彰顯著一個國家的發展內涵與文化軟實力,在“一帶一路”倡議推進實施的過程中,也應將藝術教育與經濟發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探究文化藝術強國、人才創新培養的路徑,從而推動藝術教育融入國家發展之中,培養出時代所需的創新型實用型藝術人才。
【關鍵詞】藝術教育“一帶一路”人才培訓創新路徑
“一帶一路”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它是中國主導下依靠既有的多邊、雙邊關系建立起來的區域多元合作平臺,旨在借用絲綢之路這一歷史符號,促進中國與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共同打造互信、包容、平等、發展的區域命運共同體。文化藝術的交流合作、包容發展是“一帶一路”倡議的內容和目標,而藝術人才作為不同文化藝術之間交流對話的基礎和媒介,有著極其重要的紐帶功能。因此,將藝術教育融入“一帶一路”國家人才培養培訓體系中,對于中外文化藝術交流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一、“一帶一路”國家藝術人才培訓現狀
“一帶一路”倡議之所以受到沿線國家的積極響應,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開放合作可以為各國帶來不同程度的發展,可見,開放合作、互惠共贏依然是時代的主流趨勢。在過去,國家與國家之間基于地緣關系進行經濟貿易合作,如今,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也不斷加深,需要一個更加穩定、更加包容的平臺來實現多國之間多層面合作交流,所以,“一帶一路”倡議應運而生。“一帶一路”不僅為沿線國家提供了經濟貿易、文化藝術合作交流的多方平臺,也為各國的藝術教育提供了創新培養的空間。對于中國而言,中國的藝術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和繁多的種類,但是基于本國民族藝術進行教育和創作,會限制藝術的發展,而“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促進了中國民族藝術與世界藝術的再一次接軌,進一步推動了中國藝術教育的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創新化;另外,藝術教育融入“一帶一路”國家人才培訓體系之中,所培養出的具有國際創新思維的藝術人才,會更好地服務于“一帶一路”的實施與推行。總體而言,“一帶一路”推行實施背景下所需要的人才是外向型、國際化的,因為在增進區域文化藝術合作交流的過程中,人才的交流才能帶動文化藝術之間的溝通,而國與國之間的藝術受到當地文化背景、民族習俗、欣賞偏好等因素的影響,所具有的風格和內涵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眾所周知,教育是實現文化交融、縮小差異的一種手段,從這一角度而言,藝術教育融入“一帶一路”國家人才培訓體系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目前,隨著“一帶一路”在沿線國家的深層次、大范圍的推行實施,越來越多的人才投入到各種項目的建設之中,但是由于基礎設施建設在“一帶一路”倡議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當前的人才教育和培訓的方向主要以基建領域為主。而藝術作為文化交流的范疇,雖然也一直倡導國際化藝術人才的培訓,但是見效甚微,藝術教育基本沿襲著之前的發展路徑,并沒有結合“一帶一路”進行轉型,依然以內向培養為主、以歐美藝術文化為教育培訓內容,在國際化、外向型藝術人才培訓上沒有結合“一帶一路”的發展需要制定藝術教育培訓的方案,導致我國藝術教育和人才培訓滯后于“一帶一路”倡議下經濟建設的推進,從而使得沿線國家在經濟合作和文化藝術交流兩個層面存在著失衡的現象。
二、“一帶一路”倡議下藝術教育的世界性和民族性
藝術教育是藝術人才培訓的重要手段和途徑,“一帶一路”在沿線國家的推行實施,使得區域內的文化大環境變得更加開放和包容。受當前文化藝術發展環境的影響,藝術作為一種文化同時具有世界性和民族性兩種屬性,而藝術作為“一帶一路”中文化交流對話的重要內容,使得藝術教育也具有了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特征。民族性和世界性文化藝術由于地域文化氛圍和藝術審美的不同而形成的兩種美術風格特性,在不同的意識文化能動性基礎上進而創作出具有不同文化歸屬感和藝術價值的藝術作品,以文化歸屬感和藝術風格來區別民族和世界。無論民族的還是世界的藝術,在今天都是藝術教育的重要內容,成為培養外向型、開放性、創新型藝術人才的藝術教材。
(一)“一帶一路”倡議下藝術教育的民族性
“一帶一路”所追求的是區域國家在經濟、文化上更加開放共融。隨著近年來各種合作交流項目的齊頭并進,沿線各國、各民族文化和藝術相互碰撞、相互影響,但是藝術文化作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軟實力的象征,也依然存在著民族和世界之分。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博大的文化內涵。以美術為例,石器時代,中國先民在洞壁和石器上雕刻了各種各樣的藝術圖案,成為我國美術的最早起源,在之后歷朝歷代,山水畫、人物畫、花鳥畫等水墨畫作層出不窮。美術與書法相結合,成為陶瓷、墻壁、衣飾等物件的藝術美化手法,將我國的美術推向發展的高峰。此外,我國在音樂、舞蹈等多種民族藝術方面都有著深厚的底蘊和內涵。今天,中國藝術在歷經5000多年的發展之后依然保留和傳承著自身的風格和特色。中國藝術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特色元素的傳承,成為當今世界文化兼容并包發展格局下中國藝術的民族性。教育本身具有保護、傳承、發展民族文化的歷史重任,將中國傳統藝術作為教材進行人才的教育培訓,使藝術教育同樣具有民族性的特征。
(二)“一帶一路”倡議下藝術教育的世界性
中國藝術在發展演變的過程中,其他國家的藝術也在發展著,并且各具特點。例如,印度具有宗教色彩的舞蹈、俄羅斯寬廣厚重的音樂等,這些國家的藝術都是“一帶一路”上最為璀璨的明珠。在古代,這些國家的藝術或多或少地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中國藝術的發展。如今,隨著“一帶一路”倡議深層次推行,將會促進中國藝術與他國藝術文化的交流和交融。他國藝術與中國本土藝術在風格表現、情感表現、內涵底蘊等方面不同,所以在民族性的基礎上產生了與之并存的世界性的特征。同樣,藝術的世界性特征影響著藝術教育的發展方向,因為教育不單單承擔著民族藝術的發展重任,還具有推動交流、實現創新的使命,因此,世界性的藝術與民族性的藝術共同成為“一帶一路”倡議下藝術人才教育培訓的教學內容和藝術給養。
三、藝術教育融入國家人才培訓的路徑選擇
教育為發展而服務。當前,我國發展內外并重,所需要的人才類型也逐漸由內向型培養轉為內外兼修培訓,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在沿線國家的深入開展,外向型人才的需求將會越來越大,經濟的建設帶動文化的交流,所以藝術教育要緊跟“一帶一路”的發展節奏,積極培養新時期新背景下所需要的藝術人才,利用“一帶一路”所帶來的發展契機將藝術教育融入到國家人才培養體系當中,讓藝術教育成為民族藝術與世界藝術溝通的紐帶和橋梁。筆者針對藝術教育融入“一帶一路”國家人才培訓進行探究,提出以下藝術教育發展路徑。
(一)民族藝術與世界藝術的融合教育
藝術或許沒有民族與世界之分,但是藝術教育所培養出的藝術人才有國家之別。因為,藝術教育歸根到底是在為民族為國家培養新時代的藝術人才,從而為民眾創作出更多優秀的藝術作品,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對優秀精神文化的追求和需要。中國藝術有著厚實的文化內涵,它歷經千百年的滄桑,藝術血脈依然存在,這足以說明中國藝術生命力之強。將中國民族藝術作為藝術教育中的主要部分,使中國淵博的藝術文化在教育過程中得以傳承,這便是把民族藝術作為藝術教育的根本,使中國藝術生命力有了根,培養出新時代具有中國藝術風格的創新型藝術人才。在藝術教育中傳承民族藝術的同時,更應該注重對多種文化和藝術的包容運用。我國藝術教育吸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藝術,可以豐富教學內容,拓寬教學思路,開拓學生視野,從而博采眾長,融合借鑒,實現藝術教育培訓內容的多元化。在藝術教育的過程中,實現民族藝術與世界藝術的融合教育是“一帶一路”背景下人才培養的趨勢和方向,也是藝術教育融入國家人才培訓體系的路徑之一。
(二)外向型發展,培訓國際化人才
在“一帶一路”不斷推進的背景下,沿線國家彼此之間的文化藝術交流將會變得更加頻繁,藝術文化大環境會越來越開放包容、多元民族藝術共融共存。在這種背景下,藝術要實現外向型發展,以世界藝術為給養,反哺藝術教育,為我國藝術教育和人才培訓提供更廣闊的學習培訓和發展平臺,將國際化作為我國藝術人才教育培訓的目標之一。不同國家間的藝術元素在一個教育平臺上融匯,可以創新創作出時代的藝術精品。例如美國導演約翰•史蒂芬森充分運用中國藝術元素制作出電影《功夫熊貓》,受到世界觀眾的喜愛。藝術教育外向型發展,可以培養具有國際化眼光和思維的藝術人才,不僅可以促進國與國之間藝術文化的交流與合作,更利于世界藝術的創新發展。
結語
藝術教育是當今綜合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下,藝術教育更深層次地走向國際化,融入國家人才培訓體系,成為國民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將藝術教育融入國家人才培養體系的過程中,藝術工作者要認清藝術教育的發展趨勢和需求,緊跟時展,培養創新型藝術人才。
參考文獻:
[1]李瑾.“一帶一路”倡議下文化藝術交流的實現路徑研究[J].藝術教育,2017(12).
[2]郭曉,張斐然.機遇與挑戰——“一帶一路”背景下的民族藝術教育[J].藝術教育,2017(8).
[3]余宗鐘.“一帶一路”背景下藝術類大學生培養初探[J].藝術教育,2018(3).
[4]呂鵬,汪淑娟.論藝術教育行業的發展趨勢與藝術培訓學校的市場策略[J].西部皮革,2018(7).
作者:陳奕靜 單位:華僑大學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