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電視編導專業影視制作類課程改革與探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是一門理論性與實踐性結合得非常緊密的專業,其中影視制作類實踐課程是高校影視系的專業必修課,許多高校為了打破產學研的壁壘,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紛紛成立了影視創作中心,本文旨在探討影視創作中心實踐平臺下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影視制作類課程的改革。
【關鍵詞】廣播電視編導;教學改革;影視創作
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影視制作類課程包括《電視節目策劃》《紀錄片創作》《攝影技術與藝術》《非線性編輯》《電視節目剪輯與后期包裝》等數十門課程,旨在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為今后從事相關工作打下堅實的理論與實踐基礎。
一、課程現狀分析
長期以來,我國傳媒類專業高等教育中存在著嚴重的“重理論,輕業務;重講授,輕操作”的傾向,在教學中,一般采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但是在實施過程中,不免存在以下問題,亟需進行實踐改革。
(一)教學內容陳舊
影視制作類實踐課程是以培養學生制作影視作品的實踐能力為目標,但在課程教學的時候受教學資源的局限,往往內容陳舊,缺乏系統性和前沿性。例如我院廣播電視編導專業開設的《非線性編輯》課程,在實踐教學中,選用的大部分視頻素材為課本附光盤中的單個案例或者教師拍攝的視頻素材片段,學生根據這些素材進行剪輯,缺乏主動性、創新性和創造性。
(二)教學方法過于傳統
在當下的實踐教學中,大多采用“講授+練習”的教學方法,同時采用封閉式教學,開展實踐活動的時間地點固定,學生被動接受,課下練習較少,削弱了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的能力提升比較緩慢。
(三)課程考核急需改革
課程教學過程中幾乎沒有過程性評價,有的課程(如《電視攝像》等)期末考試仍以閉卷考試方式進行,試卷包括名詞解釋、簡答、填空等知識,不能檢驗學生的實踐能力。而有的課程考試需要當堂完成(如《非線性編輯》《廣播節目編輯與制作》等),學生困于時間的限制,很難制作出精品。
二、課程改革措施
上述問題都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相背離,亟需改革。本文借鑒國內外先進教學經驗,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課程建設:
(一)構建集成培養模塊
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現有影視制作類課程包括《攝影藝術》《電視攝像》《非線性編輯》等,這些課程分不同方向培養學生的影視實踐能力,學生們可能某個方面的技能比如攝影、攝像、剪輯等掌握得比較好,但其他方面比較差,而社會對編導人才的需求往往是“采、編、播、導、演”全能的復合型人才。借助影視創作中心的實踐平臺,打破課程間的壁壘,培養“需求型人才”,轉向“社會需要什么,老師教什么”的互動教學,形成集成人才培養體系和模塊。
(二)課程設置變革
今后人才培養方式的改革,編導專業借助影視創作中心的平臺,要對課程設置進行變革。首先,增加影視制作類課程的實踐學時;其次,將在影視創作中心實踐鍛煉設為一門實踐課程,占有學分;最后,開設學期大實踐,在每一學年結束的時候,都要分小組制作影視節目。
(三)課程內容構建
第一,增加實踐教學內容。用實踐反哺教學,用行動歷練教師。對學生進行分組,每兩周一個實踐項目,開放實驗室,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鍛煉。第二,打破課程間的壁壘,將實踐課程打通,整合內容,優化資源,布置綜合實訓項目,提升綜合素質養成。
(四)教學方法變革
首先,將影視創作中心承接的項目作為課程教學的實踐內容,以實實在在的項目教學法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全班所有人參與,采用沉浸式學習,真操真練。其次,建設影視中心數字化教學平臺,建設課程網站,開辟課下學習空間,學生作業直接網上提交,由教師和業界導師綜合評定;最后,借助學生常用的“兩微一端”(微博、微信、客戶端)進行課程的互動和交流,通過微信公眾賬號,給學生提供平等交流暢所欲言的場所。
三、改革目標
第一,將實踐推向社會,讓教學接受市場的檢驗。影視創作中心和實踐教學相結合,學生們通過實踐直接和社會接軌,作品的好壞由市場來決定,這就迫使實踐教學以市場需求為目標。第二,構建編導專業實踐體系。打破課程間的壁壘,根據市場對人才的需要,形成集成培養模塊,聯合業界進行人才的培養。第三,構建開放式的教學環境,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建設網站和公眾號,開創第二課堂。創造開放式的教學環境能夠讓千姿百態的個性在合適的環境中得以發展,激發自主學習,培養創造潛力和協調合作的團隊意識。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教育要真正做到以市場為導向,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培養方向。在教學過程中要及時調整和更新實踐教學內容,與時俱進,增強教學的社會適應性,使學校實踐教學能夠與市場需求完美對接,夯實學生的實踐動手操作能力,為學生就業打下扎實的基礎。
作者:張婉婷 單位:南陽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