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大學生醫學課程思政在線教育實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前在線教育進入規范化時代,催生了線下課堂到線上課堂的融合遷移,多種教學模式并行推進。同時,課程思政亟待創新,基于傳統思政課程的新型線上課程思政的探索逐漸深入。依靠醫學專業課程的協同力量,結合實際發展現狀,課程思政應在新思潮的解構中獲得重構。在線課程思政要找到共情點,把握“出口”與“入口”,實現線上、線下課程的相互融合與促進。
關鍵詞:在線教育;課程思政;新時代;立德樹人;共情點
在第三十六次集體學習時發出了“不懂互聯網、不善用互聯網,就無法有效開展工作”的時代拷問[1],在報告中做出“善于運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開展工作”的指導[2],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針對思政教育深刻指出了“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3]網絡作為信息傳播的主流媒介,在傳播信息的同時傳播思想,是新時代思想宣傳的新陣地,對新時代思政教育而言也是新的發展領域。尤其是肺炎疫情暴發后,教育部《關于在疫情防控期間做好普通高等學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4],線上教育已經成為思政教育的主陣地,要加強在線課程思政的教育實踐。
1在線教育發展現狀概述
線上教育模式日新月異,催生了線下課堂到線上課堂的融合遷移,由線下經驗帶動線上教學,線上內容豐富線下教學,多種教學模式并行推進。一是線上直播教學。對接網絡直播類教學平臺如“雨課堂”。其是“學堂在線”與清華大學在線教育辦公室共同研發的智慧教學工具,目的是全面提升課堂教學體驗,讓師生互動更多、教學更為便捷。二是優質資源私播課(SPOC)。對接教育部優質教育平臺,搭設獨立云課堂。三是音頻課程自學形式。利用喜馬拉雅音頻平臺,開展優質專題資源學習。四是VLOG自媒體。利用自拍剪輯、自主上傳,使師生在知識的傳授與反饋的過程中實現全面互動,做到交流零距離、監管零距離。
2分析傳統課程思政的“破”與“立”
課程思政是指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發揮“潛行思政”的作用,結合主體思想政治理論課,健全完善課程育人格局,達到“課程承載思政,思政寓于課程”的目標,并將立德樹人潛移默化地融入其中[5]。自“上海模式”開啟之后,課程思政逐漸迎合高校課程改革的新要求,與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殊途同歸,成為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生長點。但是隨著教師對課程思政的新鮮感減退,其融入專業課程教學的難度加大,“破”與“立”問題已經顯現,因此應在新思潮的解構中獲得重構,破之有道、立而不倒。一是價值維度的破與立。傳統思政教育在價值取向上崇尚整體性、統一性、一致性,把課程思政當成思政與專業教育的簡單結合。而課程思政要求在思想上產生共鳴,注重思想與情感的互動,引發心靈之間的碰撞。另外,在表達上要面向未來,在專業上要實現統一。思政觀點與專業知識要匹配,如可以將鐘南山院士不畏艱難、勇赴抗“疫”前線的事跡引入醫學專業課程教學中,使課程思政“有情有義”“有滋有味”。二是認知維度的破與立。在傳統思政教育中,在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模式下,“中心”思維引起的對立關系被逐級放大[6]。隨著個性化、多元化發展和各種思潮的沖擊,“去中心”思維已成為新的潮流。教育者要有定力,有智力,有黏力。所謂定力,即用思想引領教育,在教育中實踐思想。所謂智力,即對專業知識透徹掌握、對思政觀點運用自如,以增強思政觀點的說服力。所謂黏力,即塑造個人魅力和親和力,將學生被動受教變為主動接受,實現立體育人,從而育人樹德。三是方法維度的破與立。“術業有專攻”的思維理念導致師資專業化程度高、綜合能力弱,在這種現狀下如何優化師資力量和教學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首先要整合師資,教師需要嘗試跨學科、跨專業聯合備課,通過思想碰撞互相突破學科的思維限制。其次要整合專業課程和思政課程資源,比如通過醫學倫理課和課程思政的整合,在提升道德素養、培養人文情懷方面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實現教育資源供給主體的多元化,有助于建立課程思政資源庫,為消除跨專業知識性障礙提供借鑒平臺。
3淺談在線課程思政的創新實踐
3.1在線課程思政要找到“共情點”
現階段網絡熱點層出不窮,大眾化自媒體往往能觸及觀眾的“共情點”。借鑒戰“疫”模式,課程思政也就找到了在線教育的捷徑,利用身邊事例素材剪輯出符合學生價值認同的“共情點”視頻,持續推動基于互聯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開展,讓學生成為課程思政的主體。充分挖掘鮮活的感人素材,在海量資源中找尋合適的內容,在觸發學生的主觀感受之后導入課程思政元素。
3.2在線課程思政要把準“出口”和“入口”
思想教育的實施,需要借助語言、文字和人的行為。“出口”和“入口”都有人,而線上教育最大的特色是實現了信息的交互與共享,鼓勵自我獲取、自我接受,導致課程思政“出口”和“入口”的變化。一是由單向到雙向的轉變。旨在消除被動灌輸的抵觸性,提升學生接受課程思政的積極性。二是出入不受制于人。“出”的是數據資源,“入”的是思想情感,主播授課與彈幕反饋、匿名留言的形式更能直觀地反映課堂教學效果。三是出入要做到精準。一方面,課程思政所能融合的思政知識點有限,須做到精品教學;另一方面,把控正確的輿論方向,防止課程思政“出口內容可控、入口思想失控”現象的出現。
3.3在線課程思政要能夠“上線”和“下線”
在線課程思政的目的是要實現線上、線下的相互融合、相互促進,達到1+1>2的效果。一是要解決線上、線下孤島失聯的問題,通過線上線下討論,推動PBL教學模式。二是要注重科學性、合理性,實現良性互動,合理使用網絡資源。三是“上線”要緊跟時代脈搏、“下線”要緊貼現實問題,讓課程思政跟隨熱點、深入人心,做好線下“活思想”、線上“微教育”。
參考文獻
[1]網絡強國戰略思想,這樣闡釋其內涵[EB/OL].
[2]學習報告:全面建設和運用互聯網[EB/OL].
[3]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深入推進課程思政建設[EB/OL].
[4]疫情防控期間做好高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EB/OL].
[5]陳會方,秦桂秀.“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理論與實踐[J].中國高等教育,2019(9):53-55.
[6]何云峰,吉列麗,張青青.提升本科人才培養能力:“課程思政”的新時代價值與實踐路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39(18):37-39.
作者:何圓培 徐皚 周麗珍 單位:西南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口腔內科學教研室